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肢體活動:患肢活動減少,這在給嬰兒換尿布時最易發現。
◆體征:患肢股動脈減弱或消失,內收肌緊張痙攣。
先易后難+因人而異=治療原則
在確立治療方案前應當科學診斷并確定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具體類型。可在觀察癥狀的基礎上輔助其他一些檢查方法,比如分髖試驗陽性(僅適用于新生兒檢查)、B超測定α及β角 (適用于4個月以下新生兒)、X片檢查 (適用于4個月及以上新生兒)。
除此以外,未經及時治療的患兒會在兒童期表現為行走搖擺、跛行步態、臀部后凸、腰椎前弓加大、兩下肢不等長等異常表現。若行X線骨盆片,可見股骨頭偏小且不在髖臼內,髖臼指數增大,股骨頸干角變直加大等。因此,即使對于已開始進入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兒童,也不能馬虎大意或疏于該病的預防。
專家強調,疾病治療應當及早開展,比如自產院接生時,就開始檢查新生兒髖關節的外觀、周邊皮紋、肢體活動等,一旦確診后即開始治療。一般來說,患兒年齡愈小,治療方法愈簡便。必須注意的是,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是先易后難,具體措施如下:
①對于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可用Pavlik吊帶治療。
②對于6-12個月的新生兒,可用蛙式支具。
③對于1歲-2歲左右的患兒,常用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或相應的蛙式支架固定。
④對于2歲以上的脫位患兒及手法復位失敗的患兒,應手術治療。手術前應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確定個體化的手術方式。
關注2: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 矯治有道
擁有挺拔體態是家長對于孩子的成長期許,一旦“弓背含胸”這樣的描述與年幼的青少年兒童關聯在一起,會讓不少父母心生擔憂。然而,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兒童特發性脊柱側彎在青少年期的發病現狀不容忽視。
對此應灝教授特別提醒,作為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觀察員”以及早辨別篩查出兒童脊柱側彎異常;作為醫師,必須在指定矯治康復方案時掌握規范要領,遵循兒童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分型而治。
篩查前置,家長須做“觀察員”
特發性脊柱側彎是一種兒童骨科疾患,系指脊柱向左右發生彎曲角度大于10度,繼而出現向前或向后過度彎曲、脊柱旋轉畸形、以及繼發的胸廓和胸腹腔臟器扭曲畸形。目前醫學界對于這類疾病的病因無法給出詳細解釋。臨床上女性患兒多于男性,尤其高發于青春期少年。
脊柱側彎的常見癥狀為雙肩不對稱、胸廓或背部不對稱、脊柱彎曲、背部不適,嚴重者還伴有心肺功能障礙等。目前,全球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早期篩查工作。對此應灝教授指出,父母作為孩子最主要的成長監護者,應在日常生活中悉心觀察兒童脊柱發育狀況。若發現異常可及早攜帶兒童前往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一般來說,如果體檢發現兒童有雙肩不等高,胸廓不對稱,剃刀背等可進一步輔助脊柱正側位拍片、骨齡拍片等檢查,以詳細了解患兒的發育程度,此外可施行磁共振檢查以排除脊髓異常等等。只有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才能延緩或阻止脊柱側彎進一步發展。
矯治方略,生長潛力作參考
在治療脊柱側彎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則和規范,比如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參考患兒的生長潛力、脊柱側彎的類型、部位和嚴重程度以及外觀情況等等。此外,對于處于生長發育不同階段的患兒確定不同的隨訪復查周期。比如大部分脊柱側彎患兒康復矯正可在每半年復查一次;對于接近生長發育高峰期的患兒,則需要把復查周期縮短至3-4個月一次,以防止側彎突然快速進展。
由于兒童生長發育速度具有特殊性,因此,對于兒童特發性脊柱側彎必須遵循早防早治的原則,其目的是及早阻止或延緩脊柱側彎的進展。一旦兒童脊柱側彎的度數超過25度時建議進行支具治療;而當度數超過45度時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若因家長盲目顧忌造成治療拖延,容易使患兒的胸廓和脊柱發育異常加劇。需要注意的是,支具治療的最好結果是保持原來的側彎度數使其不進展,但這種治療方法不會使側彎的度數減小。此外,支具治療也要分型進行,不同的支具適合各種不同的人群,一般在治療后需要每6個月復查一次。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兒童錯頜畸形5大害處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肺炎嚴重威脅孩子生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