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把”大小便
目的:讓孩子養成大小便的條件反射。
方法:在估計孩子有小便或大便時,如喂奶后10分鐘左右、孩子睡覺前、起床后是有尿的時間,早晨吃飽后,可以給孩子“把”小便和大便了。
新生兒的重點是“把”大便,你可以將孩子每天大便的時間記錄在日歷上,根據孩子每天的排便規律,找到孩子排便最頻繁的時間,到時就給孩子“把”便。喂奶粉的孩子大便較干燥且次數少,容易“把”住,喂母乳的孩子大便稀且次數多,“把”住比較困難。開始“把”住大小便有一定難度,每天能“把”住1次也是不錯的進步,慢慢地孩子“識把”后,“把”住的次數就會增加。
“把便”的姿勢要正確,首先媽媽坐在椅子上,把孩子朝向前方抱起,媽媽稍微彎曲身子,兩手分別托著孩子的大腿根,讓孩子頭和背部貼在你的肚子上,調整姿勢到舒服、放松的自然位,這也讓孩子感到舒服,就可以開始“把”孩子大小便了。
一邊“把”孩子,一邊發出“噓噓噓”的聲音,形成條件反射,誘導孩子尿尿。如果是“把”孩子大便,可以發出“嗯、嗯、嗯”的聲音。也可以配合歌謠進行,如念《把便便》:“小寶寶,要尿尿,噓噓噓,尿尿尿;小孩子,拉吧吧,嗯嗯嗯,吧吧吧。”
“把”大小便的時間不要過長,一般不超過3分鐘,如果孩子沒有尿和便可以停“把”,如果拉了,要抱起孩子親親他,并夸獎孩子:“真乖,學會排大小便了。”讓孩子知道這樣可以讓媽媽高興,他也會給你積極的反應,會在有排尿、排便需求時會用動作或聲音發出信號,還會等你“把”他才會尿呢。
剛開始時“把”,孩子不一定配合,有的孩子“把”時不尿不便,身體向后挺,蹬腿或者大聲哭鬧,這是孩子對“把”訓練反感的信號,應提高警惕,可暫停“把”孩子,等孩子心情愉快時再進行。不要強迫訓練孩子大小便,也不要抱怨孩子不識“把”,更不應該因孩子尿或便在身上而指責和抱怨孩子。多試幾次,多等待一些時間,等孩子生理功能成熟、心理準備好就行了,只是不放棄就好。
爸爸媽媽要細心觀察孩子大小便的規律,觀察小便與進食、喝水的關系,慢慢掌握和調整“把”的時間。同時可觀察孩子在大便時的表情變化和動作,如孩子大便前他會在床上來回翻騰,有的孩子大便時會出現腹部鼓勁、臉發紅、發愣等現象,這是告訴爸爸媽媽快來“把”我吧。通過對孩子的觀察,了解孩子大小便時間規律。
愛心提示:對于要不要“把”孩子大小便,何時開始“把”孩子,目前國內外有很大的爭議。中國的家長習慣盡早培養孩子有規律大小便的行為習慣,認為這不僅使孩子的胃腸活動具有規律性,有利于孩子皮膚的清潔衛生,減少家長洗尿布的麻煩和用紙尿片的經濟壓力和不良影響,還可以訓練孩子膀胱儲存功能及括約肌收縮功能,同時通過“把”尿動作建立條件反射,促進大腦發育。但在西方人們認為過早給孩子“把”尿不好,認為大小便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人生快樂,不該剝奪。過早訓練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一般認為1~1歲半以前隨天性,想尿就尿,“把”大小便的姿勢是違反自然,看上去很痛苦。2~3歲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慢慢摘去尿布,讓孩子大小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所以西方國家的孩子2歲多還帶著尿片。長時間穿紙尿褲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很少(也許商家不太愿意去研究),但紙尿片都存在不透氣、使會陰部溫度升高的問題。有的研究已經證實,高溫會危害睪丸的功能,導致男性不育,高溫也可導致女嬰會陰部炎癥等問題。因此,不少專家也認為要盡量少給孩子用紙尿褲比較好,特別是在夏天最好不用。或者是白天盡量不用紙尿褲,晚上再用。
在“把”與“不把”這種對立的說法面前,爸爸媽媽應該如何做呢?爸爸媽媽可以自己決定,不給孩子造成困惑就好。給孩子早“把”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期待孩子一“把”就尿就便。如果孩子不愿意被“把”,如“把”時哭鬧、雙腿伸直,應立刻停下來,或超過3分鐘不尿或不便,也不應再“把”,下次再試就好。讓孩子慢慢地熟悉和接受“把”的過程,這樣不會因為強迫“把”尿和“把”便而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可以白天“把”孩子,晚上讓孩子用尿片,這樣既不影響“把”的訓練,也不影響孩子晚上因“把”而影響休息,同時避免長時間用紙尿片而造成的危害。
孩子形成良好大小便的習慣早與晚,完全與培養的早與晚有關。如果家長從出生后1周左右就開始訓練孩子,孩子的大小便能比較早地形成很好的習慣規律。如果不培養孩子的這種習慣,孩子甚至三四歲還在用紙尿褲。
下一篇:給新生兒洗澡能驅“無名熱”親子中心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瑞典:新生兒可測知學業優劣親子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