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就以小豆這個案例來說,只要豆媽自身的恐懼消除了,從內心深處接受了挨著墻壁睡也很安全這樣的想法,小豆自然會察覺到媽媽的改變,從媽媽心靈深處讀到一種安全的信息,她內心的恐懼自然也會跟著消除。相反,媽媽的問題解決不了,卻想讓小豆勇敢地接受挨著墻壁睡這件事,那一定是徒勞的。
又或者,如果小豆媽坦然承認自己害怕蟲子,而不去回避這個問題,換一種方式來引導小豆,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
豆媽:你為什么不肯挨著墻壁睡呢?
小豆:我害怕。
豆媽:哦,你害怕呀!那你害怕什么呢?
小豆:不知道。
豆媽:你知道嗎?我小時候也害怕挨著墻壁睡。我害怕有小蟲子。
小豆:會有小蟲子嗎?
豆媽:你覺得呢?
小豆:會有吧?
豆媽:那我們來找找看吧。
之后,帶著小豆各個角落搜尋一番,敲打敲打床鋪、柜子,看看有沒有蟲子跑出來。再跟小豆繼續討論。
豆媽:要有蟲子,我們一敲打床鋪、柜子,它們害怕了就會跑出來。我們找到小蟲子了嗎?
小豆:沒有??墒牵麄円嵌阒怀鰜砟??
豆媽:那就說明它們怕我們。我們就不需要怕他們了。
小豆:要是它們晚上悄悄跑出來咬我們呢?
豆媽:你擔心它會咬到你嗎?放心吧,媽媽會保護你的。
經過這一番討論,孩子的恐懼就會消除大半,甚至完全消除。即便消除不了,也可以得到緩解。倘若真的看見了蟲子,順便把蟲子給消滅了,孩子就會從中獲得力量。他會明白,原來蟲子比自己弱小多了,并不值得害怕。
這些年,我遇見過不少爸爸媽媽,他們讀了大量育兒類、心理學類書籍,結果反而變得很焦慮,在育兒這條路上戰戰兢兢,走得非常辛苦。他們的孩子不僅沒有因此受益,反倒因為父母過于焦慮而受到更多的負面影響。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把書讀偏了,用偏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某些事情,該重視的,我們要重視,但是如果重視過度,或者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孩子的行為,將某些行為的危害夸大,由此變焦慮了,就一定會事與愿違。焦慮是養育孩子的大敵。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問題,我們不妨先放下糾結,放下焦慮,試著樂觀積極地去面對。我們的心態改變了,孩子自然會察覺到我們的變化,跟著改變。當我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不妨跟著感覺走。只要我們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因此變得更加和諧,我們和孩子的內心更加安寧、喜悅,通常就不會有錯。
當然,要放下焦慮,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往往比較難。這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轉變過程。因為人都有一些習慣性的反應,這些反應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并被固化,我們稱之為習性反應。我們很容易就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避免陷入習性反應的最好方式不是強求自己改變,而是試著去察覺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情緒:他這樣讓我很憤怒/很受傷/無能為力/有挫敗感……雖然這樣做不能立竿見影地從根本上解決掉我們的問題,但至少,它可以將我們的心拉回自己身上,防止我們一時沖動,做出無意識中傷害孩子的事情。并且,如果我們經常這樣自我覺察,就能更好地自我反省,最終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與行事模式,讓一切變得越來越易于掌控。
當然,要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的習性反應,需要經歷一個自我修煉的過程。閱讀一些身心靈修養及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開展一些身心靈修養的活動,如瑜伽、靜坐、冥想等,有可能的話去參加一些相關的工作坊,對提升我們的心靈修養會有好處。
一些簡單的心理學的自我分析,也有助于我們發現問題,提升自己。比如,我們可以試著做這樣一件事:回想我們成長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記錄它們發生時自己的年齡,并分析這些事件對我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我們是否還會在某些情景觸動下陷入當年同樣或類似的心境?我們現在對某些事情的反應模式是否與父母當年的反應模式一致,或者與我們當年面對父母時的反應模式一致?拋開當年那些不愉悅的體驗,它是否也有一些積極的意義?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負面事件帶來的積極意義,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就會消除。這些事件帶來的負面能量就會轉化成正面能量。
以我自己為例。我父母有5個孩子,就我一個女兒。也因此,母親會更偏愛我一些。那時候,農村唯一的娛樂活動是看露天電影。小伙伴們常常是一部電影趕好幾場,翻來覆去地看,從不厭倦。如果在自己村里放映,我還能有機會去看,要是在鄰村放映,那媽媽是絕對不準許我去的,當然這也是因為媽媽擔心我的安全。其他一些離家遠一點兒的活動,我也是不能參加的。于是,小伙伴們都開開心心結伴同行的時候,我只好獨自窩在家里生悶氣。時間長了,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我開始胡思亂想,或者花大量的時間去觀察環境中發生的一切。比如,小螞蟻如何搬運食物,如何互相打招呼,蜘蛛如何捕食……
很多年來,我都認為母親如此管制我,是導致我內向、不善交際的根本原因,并深以為憾。成年后,我發現,每當我遇到某些事情,我總會不由自主陷入同樣的反應模式,而這些反應模式與我兒時對母親的反應模式完全一樣。意識到這些,我開始暗示自己:一切都過去了,我可以自己做主,我可以換一種新的模式生活。此后,改變悄悄發生了。
當然,在我自己成為媽媽之后,我也理解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對童年的經歷帶給我的影響也有了新的思考。其一,因為習慣了獨自消磨時光,我耐受寂寞的能力超強。其二,當年的胡思亂想,使我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也因此,我常常會在獨自一人的時候靈光一現,腦子里冒出很多奇怪的想法,而這些想法成就了今天的我。其三,當年觀察蜘蛛螞蟻的經歷讓我變得很專注,只要我想做的事情,就可以完全不受打擾。這使我做事情注意力更集中,也更有效率。其四,當年生過悶氣之后,我找到了自我排解的辦法,這使我變得更堅韌,并懂得在恰當的時候進行自我調整與變通。其五,在我換了一種方式看待我童年的這些經歷之后,我內心的陰影消除了,也不再那么內向了。盡管我仍然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沒事兒喜歡宅在家里,但這一點兒都不影響我交到更多的朋友。
童年那些曾經帶給我負面能量的事件,都在這樣梳理的過程中轉化成正面能量,成為我養育孩子、從事早教事業、幫助自身心靈成長最佳的養分。要完成這個轉化的過程,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換一種思考方式。當我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擁有越來越多的正面能量時,孩子自然就可以從我們這里感應到更多有益的成分。不僅如此,我們以不同視角看問題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對他未來的成長產生更多積極的影響。
最后,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因為孩子具有心靈感應的本能,當他進入某個環境,接觸到某些人表現得特別抗拒的時候,建議不要強求他。他之所以這樣,一定有他的理由。尊重孩子的感受很重要。
上一頁12下一頁
下一篇:英國興起“假日祖孫游”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與三歲孩子相處的技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