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若是一味堅持以打為主,雖然暫時能起到小懲大誡的效用,但長此以往極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恐懼,膽小怕事,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們產生逆反和怨恨。
在暴力教育的問題上,家長們是如何看待的?1月18日,記者采訪了多個年齡段的家長。在50后、60后讀者的觀念里,他們確實打過不聽話的小孩,但并非暴打;而不少80后、90后的家長覺得本報報道的個例(《他們“收拾”了女兒10年》)是非常極端的,應該也很少見,雖然他們這兩代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挨過父母打,但大家都覺得,挨打是因為自己犯了錯,且被打得并不厲害。對自己的孩子,很多家長認為,有時候輕打是可以的,但打孩子不要超過6歲。
看了不同年齡階段家長在打孩子這個問題上的各種看法,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家長主張黃荊條子出好人,但又要區分情況,并將年齡限定在6歲之前,而有的家長覺得愛都愛不過來,怎么忍心下手打孩子。在筆者看來,打與不打之間,都折射出了當前家庭教育的困局。
若是一味堅持以打為主,雖然暫時能起到小懲大誡的效用,但長此以往極有可能讓孩子們從小就留下心理陰影,產生恐懼,造成性格內格,膽小怕事,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們產生逆反和怨恨,埋下報復社會和父母的“仇恨種子”,對其成長將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此外,在打孩子的過程中要是沒有做到適可而止,一旦逾越了法律紅線,就上升成了違法的家庭暴力。
然而若是不打,更是考驗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手藝”,既不能一味盲目遷就,用溺愛代替理智教育,把缺點視為優點,把胡鬧視為聰明,處處庇護孩子,讓孩子滋生“以我為主”的扭曲心理,稱王稱霸,盛氣凌人,如此一來,干出諸如武漢13歲女孩以死相逼,迫使父母無奈放棄二胎的任性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又不能一味簡單說教,讓孩子們耳朵都聽出“老繭”,結果是左耳進、右耳出,全當耳旁風,犯起錯誤來也是毫不含糊。
總之,打與不打孩子都是一門學問,值得各位家長好好研讀。筆者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注意自身言行,給孩子們樹立學習榜樣,教育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又要加強溝通交流,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深處,及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對于積極向上的想法給予鼓勵,對于不良的思想苗頭及早進行糾正,細心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同時,對于孩子們所犯的錯誤,首先要進行自我檢討,畢竟子不教父之過,其次要真誠與孩子們交流,客觀指出錯誤所在,讓其知道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切不可隨意就是一頓打罵。最后還要給孩子們一些獎勵,激勵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個人習慣。唯有此,家庭教育這個難題才有望跳出“打或不打”誤區,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良法善策。
下一篇:如何避免家庭中的畸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避免家庭中的畸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