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如果孩子沒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沒有人在他哭泣、發怒或者感到恐懼時安靜地陪伴他,如果沒有人肯定他的感受、告訴他這些感受是合理的而且他有權利體驗他所感受到的,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抹掉自己要切實體驗的意識。或許,他將不再有任何內在的感受;或許,他會體驗到另一種“被許可的”情緒,而不是事實本身。
當一個孩子沒有權利體驗自己的感受時,他就成為父母所希望的孩子、老師所期待的學生或者其他人眼中認定的那個人。這些人告訴孩子他是誰,然后孩子就扮演這個角色。于是,他再也無法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成年人總是不明白對一個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對我們來說,碟子上畫著的是巴巴爾大象還是長毛絨狗熊,有什么關系呢?但這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孩子可能會大發雷霆,因為他要的是畫著巴巴爾大象的碟子、藍色的杯子、玫瑰色的叉子、沒有完全熔化的黃油、表面沒有烤焦的比薩等。我們也可能十分惱火,因為我們在他這個年齡時可沒有這么多選擇,而多種選擇竟讓我們此刻的生活變得復雜無比。所有這些“細小瑣事”在孩子的眼里都至關重要。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的傾聽非常有效,能夠幫助孩子培養自己的喜好。即使他處在某個必經階段——某一天非常愛吃蘑菇,第二天就對其深惡痛絕的階段——我們也要給予理解。
通過選擇,孩子找尋著自我。他有自己的喜好,并且把它表達出來。他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并逐漸建立起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如今,那么多成年人不知道如何做決定,在多條道路面前猶豫不決,不知道如何在比薩店和中國餐館之間做出自己喜歡的選擇,于是屈從于別人的選擇。要清晰無誤地認同自己的身份是多么的困難!
“應該對孩子百依百順嗎?”
可以說,這個簡短的問題讓我們之前的論證瞬間變得毫無意義。父母會提出這個問題,說明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并沒有被真正理解。不,尊重并傾聽孩子發的情緒,并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求無條件地全盤接受。
有一次,我帶孩子們去看馬戲表演。在入口處,很多人在兜售各式各樣會閃光的頭盔和熒光玩具?,敻昀业母觳?,指著一個熒光棒對我說:
“媽媽,看,我想要一個這樣的東西!”
“不,我不想買這個,這個太貴了!”我沒有配合她的要求,就這么不知趣地回答她。
她十分不耐煩地回應我:
“我就知道你不會給我買,但我總有想得到它的權利吧!”
噢,是的,她有這個權利!是我自己啟動了自動回應的陳舊程序。與挫折有關的問題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出現。有些父母是“寬容派”,希望給孩子的挫折越少越好,有些父母則是“嚴厲派”,希望不斷讓孩子受挫。
那么,孩子真正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抵制誘惑在《情商》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戈爾曼提到了一項由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組織的針對四歲孩子所做的實驗。實驗者對每個孩子提出了同樣的建議:“我把你留在這個房間,在房間里的這個盒子里有一顆軟糖。如果你現在吃,就只能吃這一顆,但是如果你有耐心等我回來,我就再去買一顆軟糖給你。”
大約1/ 3的孩子等實驗者一出門就一躍而起,奔向那個盒子,而2/3的孩子一直等到實驗者回來,拿到了兩顆軟糖。這項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的附屬幼兒園進行的,所以可以跟蹤了解孩子們此后在學校里的情況。
12~14年以后,沖動的孩子和不沖動的孩子在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上的差異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那些抵制住了誘惑的孩子更加自信、更加堅定,做事更有效率,并且能夠克服困難。他們在別人的懷疑面前、在恐懼和失敗面前更加堅強,有更好的抗壓能力,即便受到阻撓也依然能夠堅持向自己的目標前進。
而那些馬上就把軟糖吃掉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更加混亂,性格更加固執,也更加優柔寡斷。他們不愿意與他人交往,當事情的進展和他們期望的不一樣時,他們很容易惱怒,而且一旦面臨困難就很容易放棄。中學畢業時,那些抵制住了誘惑的孩子無一例外地成了最棒的學生。他們的考試分數比其他同學高出20%!懂得克制沖動、延遲對沖動的滿足,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孩子在四歲時的表現就已經決定了他未來的能力。
而那些吸毒上癮的人和輕罪犯,大多是不能承受挫折的人。他們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只要遇到一點點阻礙,就會感覺如臨大敵。擁有處理挫折、克制欲望、將現在投射到未來等能力是獲得幸福的基本要素,能促使我們在生活中實現自己的目標并與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下一篇:他有過什么經歷?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有27句心里話最想你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