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部分理解人稱代詞
一歲七個月的寶寶對人稱代詞還不能完全理解,當媽媽說“你”和“我們”時,寶寶不能明確知道指的是誰。寶寶不知道“你”就是自己,也不知道“我們”是自己和媽媽。如果把“你”換成寶寶的名字,寶寶就很容易理解了。
喜歡辯論
寶寶有了一定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和爸爸媽媽的溝通上,有了不凡的表現,甚至嘗試和父母“辯論”。“寶寶吃飯不洗手,是個不講衛生的寶寶,不講衛生的寶寶媽媽不喜歡。”媽媽對寶寶講了這番話。“不,爸爸不講衛生。”寶寶這樣反駁了媽媽。寶寶不但會為自己辯解,還很會轉移注意力。“不”是寶寶最喜歡用的一個字,表示自己有自己的主見,是獨立性的象征。
對父母的話作出積極反應
1歲7月齡的寶寶,開始對父母和看護人的話作出積極反應。當寶寶精力旺盛,心情愉悅的時候,會沉浸在與父母一問一答的游戲中。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不但可鍛煉寶寶語言運用能力,還能鍛煉寶寶思維能力,幫助寶寶認識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寶寶還不能回答父母提出的所有問題。父母可以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與寶寶對話,問寶寶一個問題,如果寶寶表現出迷惑不解的樣子,就幫助寶寶回答這個問題。
把父母的話屏蔽掉
當寶寶正玩得熱火朝天,或正在探索他的未知世界,或正在無比激動地去冒險,或正在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時候,父母的話就不會進入寶寶的耳朵里了,寶寶的耳朵這時就有了屏蔽功能——充耳不聞。寶寶對父母的話常常充耳不聞,但對父母的態度卻很敏感。如果父母大喊一聲,或態度有些生硬,寶寶就會愣愣地站在那里,看著父母的臉色。如果父母仍怒視著他,或許會引起寶寶大哭,或許會置之不理,自顧自地繼續他的游戲。寶寶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面對父母的惡劣態度,與寶寶的性格、發育的成熟程度、父母平時的養育方式等有關。但寶寶2歲以前的性格并不能意味以后的發展方向,此時此刻的表現不能證明寶寶將來是個什么樣的人。
看圖講故事
有的寶寶能夠對著圖書講故事,盡管不認識字,但寶寶用小手一個字一個字地指點著畫書上的字,講他已經聽得滾瓜爛熟的故事,如同認字一般。寶寶還能看圖講故事,而且常常是自己發揮,按照自己的想法“編故事”。
倒著看圖畫書
對于寶寶來說,圖畫就是不同顏色的圖案,除了很簡單的實物圖(如大蘋果、小房子)外,畫的內容是什么,對寶寶并無實際意義。寶寶看復雜的圖畫會不分正反,按照他自己的欣賞和認識來看,或倒著看,或側著看,我們無法知道一幅圖畫在寶寶眼中到底是怎么樣的。試驗發現,寶寶更喜歡對稱的、色彩豐富、抽象的圖案,寶寶更愿意倒著看圖畫書。
注意力與“小電視迷”
寶寶對電視影像注視時間很短,只有1~2分鐘。對電視中播放的內容也難以維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和注視興趣。父母可能感覺寶寶看了10分鐘的電視,但事實上,寶寶對電視的視覺注意時間是極短的,每次僅持續1~2分鐘。在10分鐘里,會有近10次視覺周期,而絕非像成人一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看演播內容。這就解釋了寶寶為什么喜歡看變化快、色彩鮮艷的電視廣告,而不喜歡看變化緩慢的畫面。事實上,愛看電視的不是寶寶,而是我們成人。當成人看電視時,無暇顧及寶寶,寶寶唯一的選擇就是看電視了。如果父母或看護人能夠為寶寶提供更適合寶寶發育的游戲,寶寶就不會對電視感興趣了。另外,寶寶的興趣也許在電視遙控器上,按一下按鈕就會有新的畫面出現,是寶寶感興趣的地方,寶寶把遙控器當作玩具玩了。
獨自玩耍的時間延長
幼兒自己玩耍的時間逐漸延長。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寶寶會獨自玩耍15分鐘左右。當寶寶發現父母和看護人不在身邊時,繼續玩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即使是寶寶非常喜歡的游戲,也不能讓寶寶安下心來繼續專心致志地玩耍,寶寶會到處找父母和看護人。如果他能夠證明父母和看護人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他隨時都可以找到他們,他可能會繼續安心地玩一會,但獨自玩耍時間會越來越短。如果父母和看護人就在他目力所及的地方,寶寶就放心多了,會繼續自己玩自己的。所以,父母要想讓寶寶自己獨自多玩一段時間,最好的方法是讓寶寶能夠看到父母的身影。
主動尋找喜歡的玩具
寶寶不但能夠自己玩上好大一陣子,還能自己尋找喜歡的玩具。放在玩具架上的、小盒子里的、玩具筐里的,放在房間各個角落里的玩具和物品,只要是他喜歡的、能夠拿到的,他都會主動去拿,而無需父母幫忙。如果拿不到他想要的玩具或物品,寶寶會拉著父母的手走到那個玩具跟前,指著讓父母拿給他。
主動獲取信息
寶寶通過各種方法從父母和看護人那里獲取信息,以滿足需求。寶寶的面部表情變得更加豐富起來,通過揚眉、疑惑的樣子、小嘴翹起、瞪眼等表示疑問和不解,來尋求父母的解答。當寶寶拉著父母的手,讓父母跟著他走到某一物品前,指著那個物品仰頭望時,父母不要再認為,寶寶只是要你告訴他物品的名稱,而是希望你給他講解關于這個物品的知識。
搭積木的變化
寶寶很早就會搭積木了,但不同的月齡有不同的搭法。到了這個月齡,寶寶會按照他自己的理解,用積木搭出他所見過的實物。剛剛搭建好的積木,寶寶會毫不吝惜地立即把它毀掉。這就是寶寶的自信,寶寶相信自己能搭建比這更好的,所以媽媽不必擔心寶寶沒常性,或具有破壞性。寶寶沒有這樣的精神,就沒有創造力。
模仿就是學習
到了1歲7月齡,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的細微動作。寶寶不僅通過看、聽來模仿,還會經過思考,琢磨父母是怎么做的。比如一個“雞吃米”的玩具,上緊發條后,雞頭就會一點一點地“吃米”。寶寶想讓小雞繼續吃米,就必須上緊發條,但上發條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寶寶開始模仿媽媽給小雞上發條,可是寶寶的手勁還不能上緊發條,寶寶因此會急得哭起來,或把小雞遞給媽媽,希望媽媽幫助他。這時,媽媽最好是把住寶寶的手,幫助寶寶用力上緊發條。寶寶看到在他的參與下,小雞又開始吃米了,會獲得勝利的喜悅。
形狀感知能力
寶寶或許在前幾個月就開始有了形狀感知能力。到了這個月齡,大多數寶寶形狀感知能力都有了明顯提高,能夠區分三種以上物體形狀了。寶寶能夠比較準確地把各種不同形狀的物體,通過不同形狀的缺口放到容器中,最容易完成的形狀依次是:圓形、方形、三角形,完成異形形狀的速度要相對慢些。
不斷嘗試新的方法
1歲7月齡的寶寶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方面喜歡重復舊的,一方面又不斷嘗試新的,這似乎是矛盾的,而實際上并不矛盾。寶寶喜歡重復舊的,并非是真正喜歡“老一套”,而是寶寶在學習方面有鍥而不舍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短短的幾年里完成如此龐大的學習任務。在復習過程中,父母也可以幫助寶寶開拓思維,嘗試新的方法。當寶寶要推一個較重的物體時,寶寶可能會推不動。這時,媽媽可把這個物體放到小車上,借助轱轆的作用,寶寶就會推動這個物體了。盡管寶寶還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但卻知道了這個方法。寶寶通過認識客觀現象和事實,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當寶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會把這個道理推而廣之,用在其他事情上,這就是寶寶的創造能力。
下一篇:孩子收玩具也是種快樂歷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早期應該“教”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