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說心——良好的語言表達和人際溝通能力
所謂“說心”,是指用“口”說出“心中所想”。“心”(現代人稱之為大腦),首先是自己這個個體的主人,偉大的“心”還能成為其他的“心”乃至萬物的主人。不論是普通的“心 ”還是偉大的“心”,最早都是努力通過“口”向外界表達自己的。表達的好與壞、能力的高與低,直接影響著這顆心的能量。
無論哪行哪業的成功人士,首先要在“語言使用上成功”。語言學家講,這個世界是由語言符號虛構而成的。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語言構成的,都是假象。人都是活在一個由語言構成的世界里。拿破侖說過一句話:什么是歷史?只不過是一部被大家承認了的寓言故事(What is history? But a fable agreed upon。)。可見語言能力對于一個人,乃至對于人類的作用有多么巨大。
所以,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家長作為啟蒙者一定要有所作為,對孩子實施最早也最重要的影響。
作為一、孩子開始學習說話時,給他們讀故事,而不是講故事
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從孩子開始學習說話就可以加以訓練了,下面我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睡覺前要聽,吃飯時要聽,出去散步時也要聽。還好,她姥姥是個小學語文老師能找到故事。由于那時工作很忙,我和我太太兩個人在北京,雙方的老人都不在身邊,孩子斷奶后就一直跟姥姥了。到兩歲多才回到我們身邊。剛回到我們身邊時,也沒覺得什么,不就是愛聽故事嘛,講故事不就得了。我太太把她小時候的事講給孩子聽,再往后就是編故事,編了半年后,實在編不出了,最后對我說:“我受不了你女兒了。整天讓講故事,哪有那么多故事講,你給她講吧。”我心說那還不好說。我到書店買了一套彩圖版的《格林童話故事》,共20本。
剛開始的時候,我太太先自己看然后講,后來干脆直接照本宣科。沒想到的是,正是這一做法產生了神奇的效果。我女兒總有一天會明白,正是她媽媽的這一做法對她的一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以后我太太和我有了時間就是和孩子一起看書,給她讀。她每次都聽得特別認真。很多時候一個故事念好多遍。一段時間后神奇的效果出現了。
有一次,一個朋友去我家串門,看見女兒自己坐在沙發上看書,朋友過去問:“你在看什么書呀?給我念念,我看你認識幾個字了。”我女兒拿起書開始讀,讀完一面,翻到另一面。朋友驚奇地大瞪著眼睛,因為他想不到三歲多的孩子居然能認識這么多的字。事實上,她并不認識幾個字,只是能把整本書上的故事背下來而已。
我也感到特奇怪,驚奇地告訴我太太。她不屑一顧地看著我:“你終于知道你是多么地不關心孩子了吧。這些童話書里的故事,她都能看著書,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這個好習慣一直這么持續,直到她上學。
我們都沒想到的是這一行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一、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一點對任何人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培養就成了關鍵。我聽到許多對孩子教育有心得的人在談到這一點時說,孩子在小時候學說話時盡可能地不用類似“吃飯飯、喝水水”之類的話,而是直接用“吃飯、喝水”這樣正規的表達。此外,給孩子講故事時要用標準且有文采的語言。這樣的方法說起來容易,而真正做起來呢,做家長的未必就能做到。而我們現在提倡給孩子讀書,這樣家長只需要認字,有耐心就可以輕松地達到目的。
在這一過程中,可能有些家長也為孩子的口音擔心。其實這無所謂。孩子小時候聽到學到的口音不是特別的純正,不必擔心,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的運用,發音只是語言中的一小部分,等他們長大后一上學就會糾正過來的。我們培養的是孩子運用語言思考的能力,人們不是用發音思考的。
二、自然而然地養成讀書習慣
我們從來沒有故意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也從來沒有敦促她去讀書。從小她就愛讀書。其實,很簡單,每天和爸媽一起看書,盡管她看到的大都是圖畫不是字,但她的心里很清楚她愛聽的故事就在那里,所以,只要有了時間就看書,如果爸媽不在身邊她便自己看,回想大人在該書該頁上反復講過的故事。慢慢將之成誦。
三、自然而然地在做事時能夠集中注意力,并養成積累資料記憶的習慣
孩子小時候心里單純,沒有雜念,當他們聽故事時,能集中注意力。這種訓練的持續自然能鍛煉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尤其是他們在重復聽喜歡的故事時,不但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同樣信息的重復使故事在大腦里沉淀析出,從而形成記憶。所以這些訓練不需我們家長去精心設計,只須做就可以了。人類的祖先已經通過漫長的進化用本能的形式把這些寫入了孩子的大腦程序,原裝就有,聰明的家長只需把這些功能激發出來就夠了。
我女兒上小學后,有一次我有事去她們學校,路過她們班教室,許多孩子聽到腳步聲都扭頭向外張望,而女兒卻絲毫不為所動,專注于老師講課,老師因此還表揚了她。
四、對語言的超強的理解能力是副產品
前面形成的這些好習慣,使孩子能在上課聽講時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對學習數學產生了巨大的幫助。有不少低年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數學應用題孩子自己看不會做,但是只要家長讀一遍把題意解釋清楚就會做了,這其實就是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差造成的。而我女兒從未有過類似的困擾,這也就是源于從小養成的習慣。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任誰也想不到 “孩子父母帶著孩子一起讀書,有趣的故事反復讀”的做法竟能產生這么神奇、深遠的效果。
作為二、引導孩子講故事
孩子小時候,除了長輩給孩子講故事外,有另外一點尤其不容忽視,就是“讓孩子給長輩講故事”。剛開始時,可能孩子講得不好,沒關系,多鼓勵,多表揚。在自己的同類面前表現(或稱炫耀,英文里叫showing-off)是動物的共性,不僅限于人類。
給別人講故事的好處,我做了一下總結:
1. 一種詞匯運用能力的訓練方法。孩子小時候對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模仿(imitation)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即從“詞”到“句”、從“句”到“段”的過程。孩子把聽到的故事,運用聽到的“關鍵詞”串聯起來,用故事情節的意境與情景把它們熔鑄到一體。這不就是一篇“無字文章”嗎?根據 “我手寫我口”的原則,所以,凡是擅長講故事的孩子,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寫作的好手。
2. 一條父母與孩子溝通的管道。孩子給家長講故事,還是懵懂的孩子向家長傳遞他們對這個他們剛剛結識的人文和社會的初始價值觀的“顯示屏”。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選擇所講的故事實施“影響力”。孩子給別人講故事時,最先聽到的是自己,受到最大的教益自然也是自己。所以講故事成了親子溝通的管道。
3. 一種解釋和理解能力的訓練方法。把故事講給別人,當然是把講者對故事的理解解釋給聽者。這個語言的組織過程,是講者以自己所掌握的所有語言技能把自己對所講故事的認識與見解盡力展示的過程。
4. 一種說服能力和領袖氣質的訓練。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一定是一個善于引導別人思維的人,因為要想把一個故事講得精彩,他一定不能只關注自己的感受,還要揣度聽者的感受,從而牽引著聽眾的思維,最終引向故事的主旨,或引人深思,或令人啼笑,或傳播教益。這不就是一個領袖對大眾所做的事情——開口就能讓公眾為之傾倒,而后順勢導引,率大眾施展宏圖大略嗎?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適合1314個月寶寶的游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世界最著名的六種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