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庭教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教育怎么入手呢?我的體會是:講故事是個好辦法。
女兒才幾個月大,我就跑到書店,買了一批童話書、寓言故事,如《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外國民間故事精選》以及《365夜》等,還買了兒童故事的磁帶。
由于總是給孩子講故事,女兒似乎從小就學會了聽從道理,這一點,我是在女兒從六七個月開始吮手指后發現的。
當時,有人告訴我說:“這個壞習慣一定要幫她改掉,不然的話,一直會吮到上小學都改不掉的,會把手指吮得削尖削尖的,臉色也會沒有血色而非常難看。”
怎么能讓女兒改呢?
有人建議在嬰兒的手指上涂辣醬,有人建議用甘草代替手指。涂辣醬我于心不忍;甘草么,那個時候跑了好幾家藥店都不零賣。
無奈中,孩子媽用手帕把女兒的手指包起來,如此一來,就塞不進小嘴,孩子就直哭。我聽了覺得很凄涼,又怕吵醒鄰居,就弄掉女兒手上的手帕,可她馬上又把大拇指塞進小嘴,使勁地吮著。
試一試說理教育吧,不管她聽不聽得懂,權作“對狗彈琴”(因為女兒屬狗)。
女兒是剖腹產的,靠的是奶粉喂養,那年頭只有全脂奶粉。我們呢,初為父母,沒有一點喂養經驗,奶粉調淡了,孩子一會兒就餓得直哭;調濃了奶粉就化不開,吃了拉肚子。因為女兒體質差,一周兩次看急診。打針是家常便飯,打針痛,孩子是知道的。
每當女兒把手指塞進小嘴吮的時候,我就對她說:“手上有爬爬蟲,吃了要生病,要打針,打針會很痛。”這樣反反復復地講,過了一段日子后,看她要往嘴里塞手指,我只要講“要打針”,她便猶豫地把手指放在嘴邊,不往里面塞了,就這樣慢慢地改掉了這個不良習慣。
這件事啟發了我:原來嬰兒也是能聽懂道理的。以這件小事為發端,我常用說理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孩子。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養成了她肯聽道理的好習慣。
因此,對女兒的一些不良習慣和缺點,我有針對性地將它們編成故事來進行教育,效果非常好。
譬如女兒小的時候不肯吃蘿卜青菜。可她最愛小白兔,我就對她說:“為什么小白兔長得這么可愛呢?就是因為小白兔喜歡吃青菜蘿卜。”這么一來,女兒就開始學著吃青菜蘿卜了。
有一次,我給女兒講了一個砍柴人“不靠力氣,而靠智慧”和熊較量,最后用智慧戰勝了力大無比的熊的白俄羅斯故事。女兒把小眼睛睜得大大地問:“爸爸,智慧從哪里來的啊?”“智慧是從學習中來的。”
有時女兒也常問:“爸爸,你這么多好聽的故事從哪里來的?”于是我拿著這些兒童讀物說:“是從書上來的?書是我們的好朋友,它能教會我們好多知識和本領,和書交朋友,就會變得聰明能干。”
女兒聽了急切地說:“爸爸,我要和書交朋友,我要看書,看好多好多的書。”“好的。現在你還小,不識字,先讓爸爸講給你聽,你慢慢地學會看圖畫,以后爸爸教你識字,你字識得多了就能看書了。”
到了3歲,我們開始訓練女兒復述故事的能力。先短后長,由簡單到復雜,經過半年的訓練,她能復述五分鐘左右的故事了,這對記憶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開發十分有利。女兒上小學后,她的記憶力、理解力和表述力有著明顯的優勢,這些都是得益于復述故事的訓練。
為了培養顧盼愛讀書的好習慣,我經常會身體力行地做示范,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學習模仿的榜樣。從書中女兒不僅學了識字,更重要的是在學習人類美好的品質。通過自己的實踐,我真切地感受到應該讓優秀的兒童讀物成為孩子的好朋友。通過講故事,人類美好的品質便如種子般播入了孩子幼小的心田。在優秀故事長期春風化雨般的滋潤下,真善美便在孩子的心田中生根發芽,基本的是非觀也由此而見雛形。
下一篇:練膽:就帶孩子去溜冰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逆境是孩子成長的階梯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