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語言是智慧的外殼。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當寶寶咿呀學語時,父母喜出望外,興奮得天天逗著孩子玩,一有空兒就教孩子說話。等寶寶到了兩三歲時,他們卻認為孩子已經會說話,不愿再拿出時間多和孩子交流,任孩子自由發展,結果錯過了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幾年后,當寶寶在同齡孩子中出現明顯差異,他們才警覺,但為時已晚。
培養語言的關鍵期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2~4歲是幼兒學習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就會在其心理上造成某種缺陷,甚至終身無法挽回。我們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當已經長大的“狼孩”回到人間,盡管人們為他的康復花了很大功夫,也無法徹底恢復他的語言和人性。所以,抓住和把握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相當重要。
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通俗地說,語言現象類似于計算機,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當人“聽”的時候,語言是以聲音的形式進入你的聽覺器官(耳朵),即輸入的第一信號。只有當第一信號經過消化處理,變為第二信號刺激大腦的聽覺語言中樞,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之后,我們才能在大腦思維的基礎上,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發音器官(喉嚨和嘴)“說”出來。這一整套的程序說明: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處在一個不斷運行調整的過程中,就像計算機要獲得數據需要不停地運算。
生活中,兩三歲的寶寶經常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這正是他的“計算機”處在運算的過程中——通過模仿語音進行思維,學習表達語言的具體表現。有了這段自言自語的學習過程,幼兒慢慢消化吸收“鸚鵡學舌”來的語言,大腦的思維真正把語音的外殼與語義結合起來,他的語言能力就會發生質的飛躍。
近年來,早期教育的研究表明: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家庭環境。父母及家庭成員的語言水平、文化修養、文明習慣及家庭藏書情況等,都會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產生巨大影響。父母文化修養較高,說話語言幽默、詞匯豐富,孩子講起話來必然頭頭是道,舉止文明、語言優美。要知道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典型。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幼兒說話聲音要溫和親切,語速要慢,口齒清楚,同時要發音準確,用詞規范,語句精練,特別注意講究說話的藝術。這樣才能為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媽媽們的困惑
吳媽媽的女兒妞妞3歲了,能說會道,和幼兒園的小朋友相處得也不錯,就是特別情緒化,高興的時候教她什么,一學就會;不高興的時候,她什么都不學。妞妞最喜歡聽媽媽給讀她《洋蔥頭歷險記》,這本表哥傳下來舊小人書早都沒了封面,妞妞還愛不釋手,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拿著它,非要媽媽讀一遍才入睡。給她買的新書,她全放在一邊不看也不看。吳女士為這事頭疼得要命,一本小破書讀起來沒完沒了,想讓她看點別的書,多學點知識怎么就那么難。
專家提醒:妞妞這樣的情況其實很常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多都喜歡反反復復地玩一件玩具、聽一個故事、或做同一件事情。一方面這是他的興趣所在,另一方面他反復這樣做就像見到老朋友,能從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勝任感。 因此,家長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興趣,給他一定的選擇權利,不要強行干擾他。時間長了,經過你的適當引導,他的興趣自然會發生轉移,又會迷上新的事物。
上一頁12下一頁下一篇:鼓勵孩子主動和他人交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為什么”遭遇“不知道”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