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年齡越小的兒童,越依從于成人的評價,一旦被貼上標簽,兒童就會有意或無意地接受這一“標簽”,按照標簽所暗示的行為模式行事。不論是“善意的”標簽激勵,還是“惡意的”標簽隔離,都不利于兒童健康地成長。
千萬別給孩子貼“標簽”
濤濤是班里特別活躍的孩子,戶外活動滿操場地東奔西跑,教學活動中拉拉小朋友的衣服,踢踢別人的板凳,當別人站起來時,他會故意躺在地上,傷透了老師腦筋的濤濤成了“問題孩子”。由于年齡越小的兒童,其評價越依從于權威(成人)的評價,一旦被貼上權威者的否定性標簽,兒童就會有意或無意地接受這一“標簽”,并對別人的看法予以認同,圍繞被標簽的角色來認知自己的行為和觀念,按照標簽所暗示的行為模式行事。同時,兒童被貼上標簽后,他人也會對其另眼相看。繼而,兒童會以標簽自居,按照標簽所暗示的行為模式去做,結果導致最初偶發性的被標簽行為有可能形成持續性、習慣性的行為方式。不論是“善意的”標簽激勵,還是“惡意的”標簽隔離,都不利于兒童健康成長。
“善意的”標簽激勵不可取
自從進入幼兒園,一群性格迥異的孩子便有了共同的渴望:一朵小紅花、一顆小五星……不論是貼在墻上,還是貼在臉上,這都是一種榮耀,一種“好孩子”標簽。教師采用“好孩子”標簽以獎勵兒童,本是“善意”和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正是因為這“善意的”“好孩子”標簽,班里的小朋友逐漸有了區分,在橫向比較中有了自我定位和群體定位,兒童被“標簽”定位化“發展”,并從此開始了被“標簽”的生涯。
臺灣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中,教師也采用了“善意的”標簽激勵法進行班級管理,以紅扣子獎勵兒童的積極行為,以黑扣子懲戒兒童的消極行為。這位教師盡管深深愛著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的愛溫暖著每一個孩子的心,但卻忽視了“紐扣制度”的標簽作用對兒童幼小心靈的影響。胸前的紅扣子、黑扣子將兒童標簽為好孩子和壞孩子,好孩子為胸前的紅扣子而榮耀,壞孩子為胸前的黑扣子而自棄。而現實中,在一些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孩子都達到一定的標準,在班級里樹立了什么都好的榜樣,激勵大家向什么都好的榜樣看齊,這樣的“什么都好”束縛了這位榜樣,也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心理。他們最初的本意并不想傷害這些被“標簽”的兒童,但這種“善意的”標簽激勵,卻并不可取。
“惡意的”標簽隔離須禁止
善意的標簽激勵不可取,“惡意的”標簽隔離現象更應該禁止。比如一些老師將班里調皮的孩子冠上“特殊孩子”、“多動癥”的稱號,猶如古代犯人刺臉,有故意、惡意傾向,是對兒童人格的侮辱,這是必須嚴厲禁止的。在一次幼兒園實習生交流會上,實習生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實習班級內的“問題兒童”,各自講述了與“問題兒童”的“相遇”。這些“問題兒童”往往受到小朋友們的排斥和孤立,是班級的“邊緣人”,但在新來的實習老師面前卻表現積極,期望獲得實習老師的關注和喜愛。遺憾的是,班級老師和小朋友們對問題兒童的介紹,使得實習老師也以“問題眼光”對待這些渴望關注的兒童。這些“問題兒童”,有多少是“真問題兒童”?有多少是“被問題兒童”?
更令人揪心的是,有些園所“小學化”傾向嚴重,竟然有教師建議家長帶兒童到醫院診治,醫生的“多動癥”、“發育不良”等診斷書又會成為教師將其以“特殊兒童”不計入教師績效考核的依據。這種情況在一些地方甚至催生出了“皮紋測試”之類的生意,其中有不法之人昧心賺錢,有家長不懂跟風,有老師“默許認可”,更有對“標簽”教育的危害的認識不清。而就因為這些,一個剛剛開始幼兒園生活的孩子,或許僅僅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規則意識,開始了藥物治療,由一個“假問題兒童”轉變為“真問題兒童”。
呵護幼兒幸福快樂地成長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兒童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的基礎,影響著兒童的一生發展。幼兒園生活是兒童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童年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兒童由家庭生活走向學校生活的過渡。在幼兒園生活中,兒童除了學習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和態度,并在班級集體中掌握集體生活規則,學會做事、生活與生存,為集體所接納。集體的接納可以讓兒童找到歸屬感,并通過集體達成自我認知。
師幼關系是一種親密的類親子關系,兒童向師性的特點使得教師成為班級集體的精神領袖,教師的評價成為兒童自評和互評的風向標。教育是愛的活動,能影響兒童一生的價值定向和愛的方式的生成。然而“他是我們班的傻子!”“我們都不和他玩!”是放棄和拒斥,讓兒童難以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更無自信可言,這無疑讓幼兒園不再成為孩子向往的樂園。
兒童是稚嫩的個體,身心各方面尚不完善,需要成人對其身心進行科學地、合理地保護和教育引導。兒童是獨特的個體,具有個體差異性和性別差異性,教師應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承認個體差異和性別差異,充分發展其潛能,消除標簽教育,杜絕一切歧視。
夸美紐斯說:“兒童比黃金更為珍貴,但是比玻璃還脆弱。它是易于被震蕩和受傷的,甚至成為不可補償的損傷。”學前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起著奠基性作用,如果第一次弄錯了,絕不能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
愛的理解是師幼雙方價值升華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以慈愛之心承擔起呵護兒童生命的歷史使命。“令人尊敬的教師,你要謀定而后動,才不會盲目從事,輕易出錯,所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令人尊敬的教師,在你敢于擔當這一任務之前,你自己就必須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模范。同時,你要敞開你的心,犧牲你的時間、你的心血、你的愛,甚至你自己。你要公正而且善良,以仁愛之心待人。令人尊敬的教師,你要保持你的淳樸和熱情,做到謹言慎行。你不要在教育孩子分辨善惡的時候,自己卻充當了引誘的魔鬼,你的沖動的情緒如果被孩子看到了,會對他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教師,你要嚴格約束自己。”
幼教法律法規明確指出:“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十八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材”。教師是兒童幼兒園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是班級集體的核心,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兒童交往,為兒童提供安全、溫馨的成長環境,引導兒童掌握集體生活技能,為集體所接納,培養兒童在集體中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呵護幼兒的童年快樂與幸福。(作者系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陶金玲)
下一篇:能讓孩子做家務活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父母育兒意見不一時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