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禾老師試圖走入黑三的心靈,但遺憾的是,每次黑三都不理她,連一句簡單的應答都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小禾老師發現他并不是因為有什么特殊癖好而養蒼蠅,而是在觀察蒼蠅。于是小禾老師就以蒼蠅為切入點,送給他有關的書籍教會他閱讀,讓他畫蒼蠅,通過寫各種蒼蠅的介紹來練習寫字等,最終,黑三成為家喻戶曉的“蒼蠅博士”。
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的孩子并不多見,關鍵在于我們如何找到孩子的興趣點,然后適當加以引導,世間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學習也一樣,我也聽說過有的孩子是在蕩秋千的過程中學會了數數,在折紙中弄明白很多立體幾何的知識。
錦囊3:鼓勵孩子愛動腦,多動腦
所有的孩子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而我的辦法是,在孩子還沒開始問你之前,先做個“為什么媽媽”——凡事先問孩子“為什么”。
從熊壯壯一出生,這幾乎就是壯壯媽與他對話的方式。他還不會說話,壯壯媽就自問自答:“為什么天會黑呢?因為太陽公公下山了。”他會說話了,壯壯媽的“為什么”就問得更勤,而他也會努力地回答。當然,開始的時候是以媽媽的引導為主,因為他還掌握不了那么多詞匯,對世界的認知也有限。再往后,他就能“胡編亂造”了,對自己的一些“精妙”回答樂在其中,并且開始沒完沒了地問我“為什么”了。
這是一種引領孩子思維的方法,讓他的大腦從被動到主動地運轉起來,他就會自己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從而進行一定的推理、聯想。我相信,人的大腦只可能越用越靈,當孩子學會了怎么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解決問題,他也就掌握了一種很重要的學習能力。在動腦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擁有成就感和樂趣,會促使他不斷地去動腦學習。這樣,就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孩子當然好學了。
錦囊4: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
幾年前我采訪《吉祥三寶》的作者布仁巴雅爾時,他告訴我,這首歌其實是記錄了他和女兒的一段生活狀態,那個時候他妻子去日本學習,他獨自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在北京生活。剛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整天都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靈感乍現,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場景就是一首歌,于是有了傳唱一時的《吉祥三寶》,歌曲里依然保持父女一問一答的形式:“太陽星星月亮是什么?吉祥三寶;花兒葉子太陽是什么?吉祥三寶;爸爸媽媽和我是什么?吉祥三寶。”
不能苛求每個家長都會為孩子寫一首歌,但最起碼我們應該接受孩子問“為什么”。但事實上,面對孩子的發問,很多家長要么不耐煩,甩下一句:“哪這么多為什么。”要么干脆敷衍,隨便找個答案應付一下孩子,能做到誠懇地回答孩子問題的家長并不多。
不耐煩型的家長如果一直不耐煩下去,終于有一天,他真的會很清靜,孩子大概也很知趣地不再問什么問題,我常聽一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內向時說:“小時候還老愛問‘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怎么大了反倒不愛說話了。”如果不是性格原因,如果不是孩子已經學會了獨立思考,不需要向大人求助的話,那么家長們就得反思一下自己面對孩子提問時的態度了。有的時候,孩子會反復指著一個東西問,請耐心點一次次地告訴他們,因為,孩子只是為了驗證自己是否真的記住了答案,請放心,他們絕沒有刁難或者拿家長開心的意思。如果孩子的問題家長答不上來,孩子肯定不會想到這種不耐煩是為了掩飾,孩子可能會以為自己哪里做錯了,繼而可能產生挫折感。
有一次暢暢拿著《冰河世紀》的封面,指著每一種動物問:“這是什么動物?”問到樹懶的時候,暢暢媽還真是想不起來了,但回答不上來,還真沒感到什么壓力,因為她不是生物學家,不認識樹懶很正常。我們沒有實現預備孩子所需要的所有知識,這就是事實,接下來怎么辦呢?說完不知道就算了嗎?
誠懇只是態度,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暢暢媽帶著暢暢,在電腦上查了相關資料,一步步找到答案,并且還給她看了卡通版的樹懶和真實版的樹懶的照片。我的理解是,共同找答案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錦囊5:小孩子是邊玩邊學的
對于孩子來說,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尤其是小孩子,作為父母,沒必要把所謂的學習搞得煞有介事,“來,寶寶,我們念古詩吧”“媽媽教你這個字是什么”,這樣的話最好少說,別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任務。沒有什么人喜歡背負那么多任務,孩子也一樣。學習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讓他們自然地快樂地學習吧。
即使識字這樣的學習活動,也完全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壯壯媽從來沒有主動教過熊壯壯認字,但五歲多的他常用字幾乎都認識。起初壯壯媽都很奇怪:“你從哪認識的?”他說:“你每天晚上給我講故事,我就看書上的字,就認識了。”還有他喜歡的動畫片,壯壯媽發現,底下的字幕他也看,并且會記下來,所以動畫片里出現過“麒麟”,當經過一個叫“金獅麟”的酒店前,最難認的那個“麟”字他也認得出來。
盛行于歐洲的瑞吉歐教育,強調孩子由自然引發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強調孩子對活動、工作的興趣以及該活動本身的吸引力。
比如有的孩子對汽車感興趣,他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非常關注汽車,此時,父母可以適時地捕捉他的興趣點,從他容易興奮或回應的話題進入,為孩子買來與汽車有關的圖書;圍繞著汽車,和孩子一起用積木或者任何材料搭一個加油站、建一個一個車庫……孩子關于汽車的認知將極大地拓展開來。模仿開汽車,順嘴說一個有關汽車的兒歌等,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而有創造性地學習,而不是完全被動地按照成人事先劃定的學習歷程一步一步地學習。
錦囊6: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作者雷夫老師,20年來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里上課,他的學生都是來自非英語母語的移民國家,大多數都很貧困,然而雷夫老師帶領他們創造了很多奇跡,比如他們的全國測試成績在美國名列前茅,他們中的一些人進入哈佛等名校。能夠持續在一段時間內,批量化地產生優秀學生,絕非偶然,雷夫的訣竅在哪里呢?
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不少人也積極稱道雷夫的“道德培養六階段”,但我更欣賞他提到的一些學習方法,比如他在書里就有專章涉及如何學習閱讀、寫作、數學、歷史、藝術和經濟。
教孩子學習并不是僅僅是老師的工作,家長也完全可以做到,并且不用刻意去做。生活給了我們很多機會,舉個例子,每當孩子問我們問題的時候,我們直接把答案給他們嗎?
有一天,暢暢突然說:“吃飯的時候,嘴和牙齒在吃,舌頭在干什么?”這個答案其實可以很容易地告訴她,但暢暢媽沒有說話,遞給她一顆脆冬棗,先讓她放在嘴唇上,接著放在牙齒上,最后讓她用舌頭舔一舔,暢暢恍然大悟,說:“舌頭可以嘗味道。”
如果直接告訴她答案,自然省事,但是,教給孩子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比直接傳播知識點重要,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錦囊7:讓孩子體會到成功
成功能成為一種習慣,失敗也可能成為一種習慣,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會激勵他們繼續學習,而失敗的陰霾至少會影響孩子的信心,我們不能希圖孩子永遠成功,尤其是對一些有難度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做點工作。
首先是不要制定超越孩子心智發育的目標。曾經有人告訴我,她的孩子對閱讀一點興趣都沒有,什么樣的書翻一小會兒就扔開,當我問她孩子有多大時,她說:兩歲。
我們無法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像大人一樣拿著一本書津津有味地從頭看到尾,這么大的孩子很難實現所謂的自主閱讀,如果再進一步看,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短跟年齡有直接關系,一般來說,五六歲的孩子能堅持10分鐘左右,七八歲的孩子可以堅持到15分鐘。如果強行要求一個兩歲的孩子非得拿著一本書看半天,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孩子覺得讀書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其次,可以適當分解步驟,讓孩子體會到小成功。還記得小時候數學考試時,老師通常告訴我們,可以把解題步驟寫出來,即使最后未必全答對,但至少可以得到步驟分,孩子的學習也一樣,如果有可能,我們不妨把一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小問題,而不是上來就讓孩子去解決一個大問題。有一個名叫《味兒》的繪本,講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十分抵觸畫畫,因為他壓根兒就不會,老師鼓勵他,隨便畫個什么,他順手在紙上點了一個點兒,老師很鄭重地說:“請簽名。”并且把他的畫裝裱起來。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重視,孩子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備受鼓舞,從此愛上了畫畫。
我們不能存有一口氣培養一個畫家的妄想,但我們可以成為那個鼓勵孩子畫出第一個點兒的人。
在○到三歲這個年齡段,教育的重點到底在哪里?是所謂的在起跑線上搶跑嗎?未必!好比開車,剛啟動的時候,我們得耐心等待相關的部件都進入工作狀態才能加油,而不是一開發動機就猛給一腳油,車并不會因為我們心急而跳過程序馬上進入飛奔狀態,孩子早期的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家長必須幫助他們完成最初的啟動程序,任何揠苗助長的行為都只是滿足了家長一時的虛榮。
關于學習的忌語
你天生不是學習的料信心是孩子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無論孩子學習如何,我們首先不能打碎他們的信心,否則再多的輔導班都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考100分,我就給你買……物質刺激或許偶爾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很難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任何外在的誘惑都不如孩子自己主動學習能夠長久影響他們。
你要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學習是為了成才,但學習不好也不一定就不成才。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們沒必要將學習跟一切所謂低賤的工作對立起來,如果孩子學習不好,那我們又何必過早給他們劃定一個未來呢?我曾經親耳聽過一對母女的對話,小姑娘上廁所的時候不知道做錯了什么,媽媽就說:“你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你一輩子就完了。”小姑娘怎么也搞不明白,自己的前途怎么就在衛生間里如此毫無邏輯地確定了。
學那個干嗎,又不考試這完全是基于應試教育的一句話,但事實上,孩子未來的知識構成并不完全等同于學校所學的書本知識,我們要做的恰恰是幫助孩子弄明白,學習是一種伴隨終生的習慣,否則考試結束之時便是結束學習之日。
只要你學習好,別的什么都不用管即使孩子學習任務已經很重,我們也沒必要用刻意打消他們對其他事物的興趣,否則有一天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親手打造了一個書呆子。
上一頁123下一頁
下一篇:家教:別看拳腳,看“聊”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是自己帶or早送幼兒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