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你家小寶是不是每當你叫他做什么,他總是一個鐘條件來跟你交換,如果你不答應,他就拒絕按你要求去做。其實,孩子這種討價還價的行為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是在模仿父母的行為。那么,你該怎樣去預防矯正呢?
不知什么時候,孩子學會了跟自己“討價還價”,如果你叫孩子做點什么,他總是提出各種交換條件,讓你不知道該怎么辦。那你仔細回想一下,曾經的某一次或某幾次,你是否主動給孩子提出過“交換條件”,用事后的“好處”來引誘他做什么事?這些話讓孩子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父母要求自己做事,自己便可以理所當然地獲得某種“報酬”,于是他們開始充分把握每一個時機來要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案例:孩子為何總是跟我“討價還價”?
微微媽媽最近被5歲女兒“討價還價”的行為弄得心煩意亂:晚上,你要求他彈一小時鋼琴,她會花半個小時跟你講條件:周末帶我去動物園,要不彈完琴我可以吃三塊巧克力;早上,希望她在喝過牛奶后刷次牙,她說行吧,但今晚光看動畫片不學拼音……微微媽媽發現自從在家里“發揚民主”、“與女兒平等對話”后,女兒哪怕在穿什么襪子上,都有得纏攪……
評析:孩子“討價還價”的根源在父母身上
其實,討價還價是父母教給孩子的。開始的時候,“交換條件”都是父母主動提出來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彈琴,周末我就帶你去坐過山車”。由此養成孩子在聽話順從前,會先想想究竟自己能得到什么好處:為什么大人能熬夜看電視而小孩子不能?為什么大人星期天可以逛街,小孩子就必須上興趣班?這不公平!公平的辦法是我能得到一點補償,比如每星期吃兩次漢堡。
“討價還價”有什么后遺癥?
1、可能造成孩子成長的“被動狀態”
當討價還價成了習慣,每一次成功后,孩子就在準備下一次的“交易”了。如此下去,孩子會計較任何事情的“即時效益”,看不到好處就不做。
如此下去,孩子便不會出于強烈的興趣去學習新東西,也不會有探索精神,更不會有責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會喪失所有的主動權,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人生的成長過程就變成了“被動狀態”。
2、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爭議上
雙方進行拉鋸式的談判,孩子從父母口中擠牙膏般地擠出點“利益”,浪費了雙方的時間不說,孩子專心思考及行動的時間也因此變得很少。
3、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
你會發現經常討價還價的結果是,作為父母,你對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磨破了,卻還未對晚上睡前洗澡達成協議。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會引發長時間的談判,你還有權威嗎?沒有了權威何談對孩子的教育?
4、疲憊造成父母情緒失控,最終傷害的還是孩子
當父母的耐心用盡之后,孩子倔犟的討價還價行為會令父母情緒失控。這個時候,民主的父母就成了暴怒的父母。這種從一個極端迅速擺到另一個極端的變化,常常讓孩子的內心更受傷。
怎樣避免孩子的“討價還價”?
1、開始就不和孩子講條件
許多父母習慣說“吃不完飯就不許看動畫片”,這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很壞,因為孩子會效仿父母動不動就講條件。也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爸爸媽媽會高興的”之類的話,孩子為討父母的歡心可能會撒謊或干出其他的蠢事。
有些父母常說“你不聽我的話,我也不滿足你的要求”,父母會因此而失去尊嚴,并誘發孩子產生報復心理。其實,從開始就什么條件都不講,提出要求并督促執行就是了。如此,孩子不可能學會討價還價。
2、父母雙方要保持一致
當父母一方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不合理的地方時,另一方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反駁,否則,容易養成孩子在父母雙方之間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而且孩子還會想方設法堅持自己的條件。最好是父母保持協調一致,如果出現問題,可以對孩子說,我們商量后告訴你。
3、有些事可與孩子共同商討
比如,孩子日常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就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見。但是,父母必須掌握主動權,不能與孩子無休止地討價還價。
4、一定堅持令行禁止
如果說“不”后父母又對孩子作出妥協或讓步,就不僅會失去父母的威信,還會使孩子沾染上不守信用的習氣,讓孩子更加討價還價。所以,父母不要隨便亂說“不”,一旦說出口就要堅持,做到令行禁止。
5、以精神鼓勵為主
“討價還價”基本上是圍繞著物質鼓勵進行的。不妨多用精神鼓勵,夸獎等,這類鼓勵換來的孩子的妥協與物質換來的妥協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它們滿足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成就感等內在的感受,比如擁抱傳達的信息就是:我相信你能做得好,你也有責任做得好。
6、設定一條底線
在你開始讓孩子的聲音在家庭決定中起作用時,事先為可能發生的爭論設定一條底線,以便適時地結束爭論。比如和孩子約定,可以講條件,但是任何事情的“最終決定權”屬于父母,一旦父母作出了決定,便絕不再討論更改。
可以在平時和孩子一起制定簡明、便于操作的規則,逐漸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必須做,應該怎樣做。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約定必須嚴格的執行,規則也不可以隨便更改,否則,搖擺不定的底線會讓約定和規則失去意義,也讓父母失去威信。要知道,大多數孩子的討價還價都是試探性的,只要父母能堅持原則,大多數孩子會慢慢改變。
7、改變要求的方式
別讓孩子覺得你在“求”他,不妨改變提要求的方式,換個角度,把你的真正意圖隱藏起來。比如要孩子吃完碗里的飯,可以說:“飯吃不完,餓了沒有其他東西吃。”當孩子從你的暗示中認識到后果不妙時,會主動服從你暗示的要求。
8、讓孩子承擔后果
“討價還價”浪費的時間往往會影響后面事情的進行,不妨讓孩子承擔這爭論錯過了原定看動畫片的時間,那么讓孩子哭鬧吧,但是要讓他知道這全是因為他糾纏于“討價還價”才造成的,責任在他,而且他必須承擔這個后果。
下一篇:如何給小磨蹭“提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想讓孩子懂禮貌?家長表率很重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