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們通常都知道左腦和右腦,但是對于揭開兒童思維的秘密來說,這遠遠不夠。人際神經生物學融合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它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什么是心理,以及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生存,還要發展。我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是生存式的,而應是發展式的。
全腦教養法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論你是否為人父母,只要對人一生的發展以及培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感興趣,這一領域對你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
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自己
孫云曉:我特別認同您關于“自己童年被教養的經歷會對你教育子女的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我們不能改變童年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可以改變自己看待這些事情的方式”等觀點。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自己。您的研究提出了如何改變自己的重大課題。但問題在于,一般的父母有能力反思和改變自己嗎?那些有復雜經歷甚至創傷的父母是否需要通過心理治療才能改變自己?
西格爾:我認為大多數人都會反思過去,并給自己的經歷賦予意義,從而塑造自己。通常來講,人們不需要心理治療,除非經歷了重大的變故,如精神創傷或者其他需要臨床介入的困境。我們發現,大多數人在學會了基本方法后,都能夠賦予過去意義,并朝向一個更安全的依戀的方向發展,幫助自己的孩子快樂地成長。
孫云曉:在世界范圍內,近幾年都有報道,罹患心理疾病的成年人數量我們通常都知道左腦和右腦,但是對于揭開兒童思維的秘密來說,這遠遠不夠。人際神經生物學融合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它以獨特的視角解釋什么是心理,以及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生存,還要發展。我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是生存式的,而應是發展式的。
全腦教養法為兒童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論你是否為人父母,只要對人一生的發展以及培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感興趣,這一領域對你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大幅上升。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面臨眾多來自社會和自身的壓力,很多父母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我們在接聽咨詢熱線時,也經常遇到父母其中一方正經受抑郁癥或其他心理疾病困擾的情況,除了當事人要積極進行治療之外,在家庭互動中,其他家庭成員需要注意什么?您是如何看待這種家庭關系的?
西格爾:我認為,無論我們身處何種變化,作為人類,我們需要學習很多關鍵知識,這有助于我們心智的強健,讓我們的社交與情感生活更豐富多彩。如果人們陷入抑郁,則必須提供一些基本的工具來應對這種包含消極情緒與絕望感的狀態。在一些極端案例中,臨床支持必不可少。但對于大多數情況來說,一些基本的工具就足夠了。
常規的身體鍛煉是非常重要的日常活動,它可以提升情緒,改善神經可塑性。對某些人來說,服用安全健康的魚油也很有裨益。支持性的、充滿積極情緒的社會關系和分享的習慣,這些都非常重要,能讓人感到自己與外界有聯系。在孤立無援或缺乏鍛煉的環境中,抑郁很容易蔓延。這是轉變期間要做的第一步。下面的步驟則與“反思”實踐有關,這是健康心智圓盤中的基本日常習慣之一。
“反思”幫助我們洞察內心世界,培養正念意識并調整我們的生活。其中,呼吸意識實踐和“覺知之輪”(Wheelof Awareness)這兩種實踐資源對于保持心靈強大非常有幫助。
孫云曉:基于您多年的咨詢工作經驗,您認為在家庭或教育問題上,家庭治療與個案治療相比是否更有優勢?它的優勢是什么?難度又有哪些?
西格爾:這要看具體情況。如果家庭成員之間在溝通上存在障礙,家庭治療會很有效果。但是如果一個人受到了巨大的心靈創傷,那么個體治療則更有幫助。家庭治療的優勢是每個人都能得到幫助,每個人都可以與治療師互動,并能了解自己在家庭困境中扮演的角色。
孫云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完美主義通常會給自己和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我們的調查發現,57%的小學生父母希望孩子將來讀到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在前15 名,而這些要求是難以實現的。在您看來,完美主義在親子關系中最突出的影響是什么?
西格爾:我們應該出于孩子是誰而愛他,而不是他做了什么。如果父母支持孩子的熱情和興趣,孩子會主動充滿干勁并熱情地應對挑戰。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做了什么而愛他,孩子的表現則僅僅是為了迎合,他內心深處的興趣和驕傲都被放在了一邊,也不太可能獲得內在動機。這就是高期望父母容易帶來的負面影響。
孫云曉: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您提到了成人依戀問題。有理論認為,成年人的心理創傷從小累積,如果要解決,需要進行深入分析,探尋源頭事件甚至情景再現。在您看來,成人依戀關系的修復是否更難操作?修復依戀關系的意義是什么?
西格爾:未撫平的精神創傷會破壞內在心理活動的正常運行,也會破壞正常的人際溝通。從一個人對他的生活經歷的描述中,我們能夠看出其精神創傷是否得到了治愈,同時能夠看到這個人在心理有創傷或情感缺失時會失去靈活應對的能力。
當回顧你和父母的依戀關系時,你也許會發現,其中某些方面有助于你理解早期的家庭生活對你的成長造成的影響。研究證明,獲得安全型依戀是非常有可能的。只要我們從認識自我做起,就能一步步地改善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朝著安全型依戀不斷努力,能讓你和孩子的生活更加充實豐富。
擁有安全型依戀對各年齡段的孩子都非常重要,越早建立越好。但是,我遇到過一些人,甚至在他們90 歲的時候,都可以從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發展為安全型依戀,他們的生活變得更自由、充實、有益。學習如何與自己和他人建立聯系這一點,無論何時開始都不晚。
孫云曉:您提供了許多具體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我的理解是,與孩子溝通的基本原則是先接納后引導,是這樣嗎?如您所說:“當孩子告訴我們他們的想法或感受時,不管我們是否有同樣的感受,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感受。”在一般情況下可以這樣做,但如果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我們并不認同時,也要先表示理解和接納嗎?
西格爾:是的,接納表示我們理解他人的感受,對他是什么樣的人感興趣,而不僅僅是我們認為他應該是怎樣的。即使孩子犯錯了,作為父母,我們仍要理解孩子。所以我想說“參與”是關鍵,我用英文單詞PART(presence,acceptance, resonance, trust)進行了總結,我們首先要參與(presence),然后接納(acceptance)我們的孩子,與其產生共鳴(resonance),感受他們的感受,最后才能建立信任(trust)。如此我們才能給予改正錯誤的建議,前提是我們已經成為具備PART四點的父母。
孫云曉:您曾在《第七感》一書中,著重談論了父母和孩子情緒失控的情況。在您的長期臨床觀察中,何種家庭互動類型更易讓人失控?失控是否都可以修復?修復結果是否有評定標準?
西格爾:修復太重要了,是所有研究中最重要的且可在家中完成的課程。沒有所謂的“完美教養”,但是我們有可靠的方法,即帶著正確的動機和愛心去關心、照料我們的孩子。如果我們失控了,就需要做出修復,我們都是人,都有缺點,明確這一點對于避免自我憎恨非常有效。父母失控的時候很容易產生自我憎恨,然后這種憎恨會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是有害的互動方式。作為父母,應該明白自己可以從失控中恢復,進而才能對關系進行修復。全腦教養,運用整合的力量
孫云曉:您提到了讓大腦慢慢發育成長的觀點,大腦的發育與孩子的心理發展有怎樣的關系?父母是否可以根據大腦發育的情況來推知孩子的心理發育情況?
西格爾: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認為“心智”包含且根植于我們的社會關系中。基于這個理由,我們需要超越頭骨范圍內的大腦,要面向包含大腦的整個身體。我們需要看到兒童成長中的社交世界,他們不僅生活在家庭中,還生活在學校和鄰里間的伙伴中。大腦的發育僅僅是兒童成長的一部分,基于我們對青少年發展的了解,有時,很多身體的變化、社交世界的變化也會以某種方式推動大腦的發育。大腦、人際關系和心智,它們其實是一體的。當然,這里存在一個事實,即理解大腦的發育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孩子的心理改變。
在25歲之前,人的大腦都不能算是發育成熟的,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
不管孩子在學齡前多么聰明,他也不可能擁有10 歲孩子的大腦。大腦成熟速度主要受基因的影響,但是可以通常日常的養育來影響孩子的大腦整合程度。
孫云曉:您在著作中提到,有一些教養方法從孩子10個月到10歲都適用,您是否總結過有多少這樣的規律可遵循?
西格爾:我們發現那些運用“全腦教養法”的家庭中,一些基礎的步驟是適合各年齡階段的孩子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便擁有了一個更廣闊、科學的視角,用科學武裝的教育方法幫助培養兒童人生中的“整合”力量,這有助于培養強健的心智。整合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大有裨益,不論年齡大小。
孫云曉:在全腦教養法中,您提到“發脾氣也分層次”這個觀點。在真正的相處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發生爭執時一般都很難冷靜下來,或者掌握不好情緒表達的方式,很多人會把平時演練好的技巧置之腦后。到底該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呢?
西格爾:發脾氣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類型,因為大腦分為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上層怒火”是一個孩子決定發脾氣。他有意識地選擇行動,按下按鈕開始恐嚇你,直到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盡管他的表現很夸張,也在很誠懇地懇求,他仍然可以隨時停止發火,比如在你滿足他的要求或者提醒他會失去寶貴的特權的時候。
對識別出“上層怒火”的父母來說,只有一種回應方式:不跟“恐怖分子”談判。對于“上層怒火”,需要設置穩固的界限,明確地討論什么行為恰當、什么行為不恰當。如果孩子仍不收斂,你就要說到做到。通過設置嚴格的界限,讓孩子看到他的不恰當行為導致的后果,并學著去控制自己的沖動。只要你拒絕對孩子的“上層怒火”讓步,不論你的孩子處于什么年齡段,你都將看到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因為“上層怒火”是蓄意的,當孩子知道這樣做不僅沒什么效果,而且還很可能導致負面結果時,他就會停止使用這種策略。
“下層怒火”則完全不同。此時,孩子變得心煩意亂,以至于根本無法使用上層大腦。對待“下層怒火”,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建立聯結,幫助他們冷靜下來。通常,愛撫和舒緩的語調就能做到。
如果他錯得離譜,有可能傷害到自己、他人或者破壞財產,你就要緊緊地抱住他,心平氣和地說服他,將他拉離當時的情境。
孫云曉: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運動改變大腦”一直是您重點強調的一個方法。通過運動可以再次聯結上層大腦,為重新整合創造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什么?有推薦的方案嗎?
西格爾:鍛煉身體確實能促進大腦發育,這一點非常重要。參加運動(即使不是競技性運動)會讓兒童認可自己的身體,不再被批評或外界的評價所困擾。
研究表明,當我們改變了身體狀態(比如通過運動或者放松)的時候,就改變了情緒狀態。試著保持微笑一分鐘,這可以讓你感覺更快樂;急促、淺層的呼吸往往伴隨著焦慮,如果你做一個緩慢的深呼吸,就會感覺平靜一些。父母可以和孩子嘗試這些小練習,讓孩子理解身體如何影響感受。
下一次當你的孩子需要從暴躁情緒中安靜下來或者需要重新獲得控制感時,努力想辦法讓他們動起來。對年紀小的孩子,可以嘗試點新鮮玩意兒,來點小花招,讓你們一起相處的時光更加愉快。
孫云曉:全球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孩子的生存環境也已變成由現實生活和虛擬生存環境共同構成,互動方式已發生改變。人們由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變為獨自面對電腦與網友交流。您是怎樣看待互聯網時代兒童的社交情況的?這種交往方式是否有利于兒童大腦和人格的發展?
西格爾:大腦需要接受刺激以增長社交、情感神經回路,讓自我與他人達成共識,而面對面的交流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正如您所提到的,互聯網時代正缺乏這種面對面的時間,也改變了當代年輕人社交、情感學習的方式。我同樣關注到,這一改變影響到的不僅是洞察力和同理心,還會波及自我調控的能力。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交際”方法,對保持大腦神經回路的激活和生長非常關鍵。
孫云曉:在現今中國的社會生活中,有很多感覺統合訓練班,而感覺統合失調是困擾現代父母的重要問題。從您的研究角度出發,您如何看待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訓練是否適合推廣?
西格爾:很多問題都可稱為感覺統合失調。在美國,這種療法頗有爭議,因為有些孩子通過治療獲得了不錯的進步,但另外一些孩子可能診斷不出結果,或者治療沒有任何進展。但總的來說,適當的感覺統合訓練對有問題的孩子還是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孫云曉:在經歷了重大刺激性事件后,很多人都會出現選擇性遺忘(比如大地震后),這種應激反應是否會損傷大腦?同樣,孩子在經歷比較大的生活挫折后,比如人際交往受挫等,他們會說自己忘記了其中的某些細節,讓父母的安撫工作變得難以進行,這時父母應該怎樣做?
西格爾:兒童的創傷經歷可以被抽離,不作為可接受的外顯記憶。創傷本身可能也會制造壓力,影響大腦功能,但是我認為抑制記憶加工本身應該不會傷害大腦。關鍵是心智要足夠開放,那么便不需要阻擋任何事件進入記憶。創傷本身會刺激大腦中的海馬體,這是大腦中負責學習的區域。因此,治療創傷的手段之一,就是將挑戰轉化成學習的機會。
本文由湛廬文化授權摘自《用心教養》
下一篇:育兒的目的是培養“心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給男孩成長與改變的機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