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最近,一條微博上寫道:“在德國,孩子一般3歲上幼兒園,為期3年。3年中,他們會參觀警察局,學習如何報警;參觀消防局,學習如何滅火和躲避火災;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他如何為市民服務;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和選貨……3年后,他們具備初步的生存能力。”
曾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說過,他人生最大的收獲是在幼兒園。他學會了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
作為教育者,作為父母,我們都要好好思考在孩子早期,我們應該給孩子什么!
——中福會宋慶齡幼兒園科研部主任 徐冰
早期教育,孩子該學什么?
中福會宋慶齡幼兒園 周瑾
俊俊又高又壯,眼睛大又機靈,看他第一眼,就覺得是個發展很不錯的孩子。但是,就這個貌似班里大哥哥的孩子,卻讓老師頭疼不已。
旁若無人的俊俊
剛開學,俊俊一進教室就滿屋子亂跑,倒也一點不怕陌生。老師主動和他打招呼,他眼睛看也不看,旁若無人地繼續在教室里跑來跑去,還把教室里所有的玩具全扔在地上。老師們很吃驚。
戶外活動的時候,俊俊一定要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絲毫沒有聽從老師指令的意識。小朋友們進行集體體育活動,俊俊根本不愿意參加,很隨意地自說自話地離開集體,老師怎么叫都叫不回來,常常是費用三寸不爛之舌、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拖回來。可是,只呆了一會兒,俊俊又自顧自地跑開了。
小朋友都午睡了,俊俊對老師的勸說置若罔聞,一個人光屁股繞著教室跑……害得老師跟在后面追,生怕他影響其他孩子的午睡。最終幼兒園專門指定一個老師守在他的旁邊,又哄又騙才睡,否則就大喊大叫。
任意攻擊他人的俊俊
俊俊的攻擊性行為更是讓老師防不勝防,頭疼無比。小朋友的玩具,只要是他喜歡的,就一定要到手,小朋友不同意,他立刻就一個巴掌上去。老師在一邊制止,他竟然也會一腳踹過來。任何惹他不高興的事情,他都可能隨時出手相向。聽他媽媽說,在家里他甚至將外婆的門牙都打斷過。
隨心所欲的俊俊
上課時,如果是俊俊感興趣的內容,他會很專注,很投入地跟老師互動;但是,只要老師的注意力不在他的身上,轉移到其他小朋友那里了,他就不樂意了,翹椅子,發怪聲,甚至還會離開集體,自己一個人到玩具櫥那里玩玩具了。
俊俊媽的教育觀
俊俊媽媽是個留學歸來的碩士,很有自己的教育觀。
俊俊媽媽告訴我們,她懷孕的時候就對俊俊進行胎教,每天聽音樂、講故事,還注意吃得營養,俊俊生下來有8斤重。俊俊還是嬰兒的時候,她就買了水族館的年卡,每周都帶著俊俊去長見識。家里還有一個很大的玩具櫥,里面放滿了學習用具和玩具。俊俊很小就參加了各種各樣早教機構的培訓。
媽媽挺自豪,俊俊會數數,認識很多字。
最后,媽媽很輕描淡寫地補充了一句:“俊俊在自理能力上還有一些欠缺,希望老師多費心。不過,我相信長大了俊俊就會好的。”
聽了我們介紹俊俊在幼兒園的表現,俊俊媽媽很不以為然,她認為問題的關鍵是俊俊聰明,幼兒園學的東西都會了,所以才會出現那樣的情況。反過來,俊俊媽媽建議老師教俊俊更難一點的內容,以吸引他的注意力。
俊俊媽媽說:學習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過段日子俊俊會適應的。
看來,俊俊媽媽的教育重心是在“學什么”上面,至于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遵守規則的意識,她認為關系不大,孩子長大點就懂了。
老師的做法
我們邀請俊俊媽媽來幼兒園,觀察俊俊的表現。半日下來,我們跟俊俊媽媽的溝通就順暢多了。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教育的偏差——俊俊的行為習慣不僅影響到班上其他孩子,更影響了俊俊今后的學習與發展。
至此,俊俊媽媽開始與老師配合對俊俊進行行為習慣的教育。每日,母子倆早早來園,媽媽親自帶領俊俊向老師問好。在家,做通了外婆的工作,開始讓俊俊自己吃飯,自己學習,而非時時事事有人陪伴。
同時,媽媽開始對俊俊提出要求和指令,讓俊俊嘗試聽從他人的指令。按照老師的建議,家里其他人對俊俊的要求也和媽媽保持一致。
俊俊的變化
半個學期下來,俊俊改變了不少。在行為習慣方面,讓老師特別頭疼的睡覺問題有很大的改變。這得益于媽媽在周末也讓俊俊在午睡點休息,平時晚上讓他養成按時入睡的好習慣。在幼兒園的午睡,俊俊雖然還需要老師的陪伴才能入睡,但入睡比以前快很多。在課堂上,俊俊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愿意聽從老師的指令,也愿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發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俊俊也會盡力克制,不再亂發脾氣,甚至學會想辦法解決問題,與同伴交往會用商量的口吻來解決矛盾,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
我們的觀點
早期教育,教什么?
俊俊讓我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俊俊是個聰明能干的孩子,但是,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都注重在認知上,給了他豐富的知識,卻忽視了行為習慣的教養。而恰恰是這份缺失,造成了俊俊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后出現了一系列的混亂。
三年幼兒園生活結束后,俊俊順利進入了小學。
孩子的童年被成人占有了。
失去了可以胡思亂想、胡言亂語、胡編亂造的童年,這個民族可能也將失去自己創造和想象的源泉。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估計這已經可以成為社會的共識。媽媽肚子里的胎教,0~3歲花樣繁多的早教中心,進入幼兒園后的各種興趣班、學習班……
為了孩子,父母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人力、物力。但是,這樣的投入,成效到底如何呢?我們很辛苦地將孩子整體的學習難度越提越高,換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學習有障礙的孩子、臉色蒼白的孩子、癡迷網絡的孩子……
中福會宋慶齡幼兒園科研部主任 徐冰
苦苦學習的樂樂
文/ 中福會宋慶齡幼兒園 李靜
寒假過后,樂樂帶來了他的假期學習成果:
一疊書法作品!
一摞漢字卡片和英語單詞表!
一本密密麻麻的的數學練習題冊!
……
看著樂樂臉上得意的笑容和他鼻梁上的小眼鏡,我心里稍稍有點擔心:這樣的學習量是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接受的?
一個月以后,情況果真發生了變化。
樂樂上課思想不集中,鋼琴課上短短的小節記不住,指法總是錯,情緒煩躁;英語課上樂樂只記得住學過的單詞和詞組,對新單詞反應很慢,甚至不愿意開口講英語;遇到稍微難一些的數學題,樂樂會不知所措……
我還了解到樂樂每周六去爺爺家的學習情況:
8:00~9:00,做50道算術題;
9:00~10:00,看書認字;
10:00~11:00,練習書法;
11:00~12:00,吃飯;
12:00~14:00,午睡;
14:00~15:00,溜冰或踢球;
15:00~16:00,彈琴;
16:00~17:00,復習拼音;
17:00~18:00,吃晚飯;
18:00~19:00,看新聞;
19:00~20:00,聽故事,復述故事。
這張緊湊的作息表,讓我吃驚不小,樂樂的情緒和學習狀況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否就在這里呢?我們和樂樂父母進行了交流。
樂樂的父母比較忙,樂樂從小由外公外婆帶。進入中班以后,家人覺得應該讓樂樂多花點時間學習文化知識,于是每周五放學就由爺爺直接帶回家。樂樂的爺爺奶奶是知識分子,對孩子的學業非常重視,每周都會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讓樂樂一一完成。
聽上去,爺爺奶奶對樂樂的要求很高,鋼琴必須彈得完美不出錯,今天新教的字今天就必須全都認識記住,講過兩遍的故事就必須馬上能夠復述等等。
與這樣嚴格的管理相比,外公外婆對樂樂則是寵愛放任,樂樂在外公外婆家享受充分的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樣,去外公外婆家成了樂樂非常盼望的事情,每周都會跟父母談條件:不去爺爺奶奶家,最好在外公外婆家住兩天。
樂樂的情況引起了我的思考:
1.學得多就是好的嗎?
為了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實施各種智力開發或技能培訓,甚至不滿足于幼兒園教育的內容,還在業余時間給孩子請家教,學琴、學畫、學下棋等等,孩子一整天都被各種學習任務所包圍。根據老師們的觀察,我們各自班上的孩子,凡是“被學習”的,而且任務過重的,多半有相當嚴重的厭學情緒。不是主動的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習,即便孩子參加了學習,也是“人在曹營心在漢”,長久以往更會挫傷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入學以后的學習主動性。
樂樂出現學習興趣低谷,就與過重的學習壓力密切相關。
2.要求嚴格就是好的嗎?
嚴師出高徒,不少家長信奉這條教育原則。其實,人恰恰是在犯錯中成長的。孩子更應該擁有犯錯的機會和權利。我們應該認識到,無論做什么,學什么,孩子都是從不會到會,大人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鼓勵,讓孩子感到自豪。以我們當老師的體會,跟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探討改正錯誤的方法,比指責孩子更能讓他進步。
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完成任務的快樂,保持學習熱情,比什么都重要。
3.學得有趣就是好的嗎?
有家長說,我的孩子很要學的,他是很享受學習的。
這樣的可能性也許是存在的。但是,作為成人我們要有這樣的思考:時間是有限的,當孩子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各種課程上,孩子會失去很多其他的東西。他有機會在戶外運動嗎?他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認真觀察周圍的世界嗎?他有獨立思考、哪怕是發呆的時間嗎?如果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接受大人設計好的課程、接受著大人的思想上,那么他自己的時間在哪里?他的主動性、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又在哪里呢?
而這些比孩子學到什么更加重要。
跟樂樂的爸爸媽媽交流后,他們召開了家庭會議,對樂樂的的表現進行了反思和討論,爺爺奶奶改進了周末的“課程”,增加了戶外活動項目和非智力因素的學習內容。外公外婆則表示不再過分溺愛孩子。
這以后樂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興高采烈地帶著他去海南島游玩的攝影作品給老師和小朋友看。
* 自由活動時,會主動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不再亂發脾氣搶玩具,開始學著跟小朋友商量,遵守先來后到的規則,小朋友愿意和他一起玩了。
* 模仿老師的樣子在幼兒園教小朋友認字,同伴們都佩服他能認識那么多字!
* 運動時樂樂非常活躍,溜冰、游泳、拍球、跳繩,樣樣積極!溜冰摔跤了,他卻安慰老師:“沒關系的,過幾天就會好了!”
看著健康活潑的樂樂,我從心底里為他高興!我相信,樂樂會有更大的進步!
接受知識本身并沒錯,錯的是我們給予孩子的方式與時間。
大人迫不及待地想把知識盡早給予孩子,得到的往往是孩子對知識的厭惡、對學習的恐懼。
當我們放慢教育的腳步,讓孩子對知識充滿渴望和興趣時,他們得到的往往比我們預期的要多得多。
事半功倍與事倍功半就是如此的顯而易見。 策劃,執行/任雪蕊 文/徐冰 周瑾 李靜 金蓉蓉
下一篇:寶寶鬧獨立,家長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卡片啟蒙“抓住”BB學習興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