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聚焦·解剖兒童看病難
我國98%藥品都沒有兒童劑型,“小兒酌減”等藥品說明讓家長犯難
兒童藥,誰來造
①大人藥片掰開給孩子吃,給兒童吃藥像做算術題
記者一位同事的孩子生病了,醫生開出的藥,竟要她把一片藥分成8份,每頓讓孩子吃一份。她以前還會問醫生:“有沒有小劑量的?”醫生每次都是搖搖頭。現在她不問醫生,回去自己分。一片藥分成2份、3份、4份,用小刀切開。要是分8份,她就干脆把藥片碾成粉末,再用牙簽一點一點地分成8份。最多的一次,她還分成過16份。
“按照這種藥物的說明,我女兒吃的藥量比成年人還多!”剛為發燒的女兒買完藥的張先生不知是算暈了,還是藥品的說明書標錯了。阿莫西林說明書上寫著:成人一次0.5克,小兒每公斤用藥量為20—40毫克,一天用藥3次。照此計算,30公斤的兒童,每天最少要服用1.8克藥,超過了成年人每日1.5克的用量。最高藥量達到3.6克,超過成人的2倍多。張先生很生氣:“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你說這藥該怎么給孩子吃?”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授王麗介紹,兒科醫生指導用藥時很困難。目前我國3500多個藥品制劑中,供兒童專用劑型僅60種(含中成藥),藥品中98%沒有兒童劑型。
“不僅沒有相應的劑型,甚至連劑量也沒標清楚,兒童藥品缺乏是個大問題。”提及兒童藥品市場現狀,一位業內人士憂嘆不已。
“小兒酌減”、“請遵醫囑”、“兒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這些藥品說明卻讓家長犯起了糊涂。張先生說:“按體重服藥還算好的呢,最怕就是‘兒童酌減’。減多少?怎么減?說明里沒下文,我們大人全暈了。”
讓兒童吃藥,是家長最發愁的一件事。捏著鼻子灌,“吃了藥就帶你出去玩”等等,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原因就在于缺兒童專用藥。王麗介紹,所謂兒童專用藥,是指適合兒童特殊體質及需求設計,利用矯味劑來改善入口的苦味,使小孩的接受度提高。另一特點是使用原包裝,包裝內附有劑量刻度的量器或喂食器,讓家長方便掌握劑量,安全、方便、好入口,使得給孩子喂藥不再是一件苦差。
在我國基本藥物目錄中,化學藥明確標明兒童使用的具體用量只有5個品種,而中成藥僅有1個小兒專用品種,在兒童感冒、咳嗽、健脾等中成藥的優勢領域都沒有兒童專用藥物。
②藥物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
“長期以來,大多數藥物的劑量是以成人指標折算來指導兒科臨床用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藥劑科主任李智平說。他指出,不能把兒童當作成人的縮小版。大部分成年人的藥品,兒童是不能服用的。藥物在成人身上的輕微副作用,在小兒身上可能就是毒性反應。兒童藥物的藥效和藥動力學規律與成人不同,其潛在風險不容回避。
中華預防醫學會兒童保健分會主任委員戴耀華教授認為,兒童使用成人藥品,不但造成醫藥資源的浪費,還帶來了健康方面的風險。兒童藥物不良反應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難題。在我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約為12.9%,新生兒24%,而成人是6.9%。我國聾啞兒童中,抗生素引起的藥物中毒性耳聾已逾百萬,每年新增3萬人。
王麗強調,小兒長期使用成人藥品,是造成兒童用藥安全隱患的根本原因。有些兒童用藥以大包裝形式出廠,導致任意拆分藥物。其實,緩釋劑、控釋劑和腸溶劑是不可分割使用的,其后果將直接影響藥效。
③用藥短缺主要是出于倫理方面的考慮,兒童臨床試驗難以開展
都說孩子的錢最容易掙,兒童用藥卻是個例外,一直遭到生產廠家冷落。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文賢說,兒童用藥開發周期較長,生產小批量、多批次,工藝也相對復雜,生產成本較高,而利潤太低。前幾年的醫保政策規定,大人藥可以進醫保報銷,而兒童藥卻不能報銷,因此大多數藥企不愿生產。
藥物減小劑量,不像賣食品換個小包裝那么簡單。記者了解到,根據新藥審評的有關規定,藥品每變一個劑量都要重新申報。同樣一種藥要生產小劑量裝,需要報國家藥監局審批,提供研發數據來證明確實適用于兒童。繁瑣的審批程序,讓不少藥企望而卻步。
任文賢分析,人們對兒童藥品的價格有誤解,認為兒童藥物的含量是成人劑型的幾分之一,兒童藥價格也應該是成人藥的幾分之一。其實,在藥品生產中,原料藥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王麗說,發達國家在對兒童專用藥品的開發、臨床試驗等方面都有相應政策支持,對藥企給予稅收、專利、市場和研究資助等方面優惠措施。國內還缺乏這樣的政策支持。
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專家組成員、藥學專家孫忠實表示,兒童藥物研發成本高,兒童藥一般都會做成糖漿劑、溶液或滴丸等適合兒童的劑型。這就向藥物的穩定性提出了考驗,也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有數據顯示,研發一個兒童藥所用的資金是成人藥的2倍。
“事實上,中國早在30年前就注意到兒童藥的問題了,直到現在,它依然是個灰色地帶。”孫忠實無奈地說,我國患病兒童占總患病人口的20%左右,這難道還能算市場小嗎?最主要的原因是倫理。
戴耀華指出,兒童的身體狀況和成年人不同,對藥物的代謝過程也不同。然而,許多重點疾病的藥物都是為成年人開發的,并且也是在成年人中開展的研究,從而缺少針對兒童的藥物和療法。
王麗認為,由于倫理方面的考慮,兒童藥代藥效參數嚴重匱乏。長期以來政策規定,新藥不首先在兒童身上做臨床試驗;加之知情同意難、試驗者招募難、取血難等,因此兒童試驗難以開展。國內很多藥都沒有兒童用藥試驗資料,兒科醫生在用藥時要靠經驗積累。
④政府應盡快出臺適合兒童使用的基本藥物目錄,量身定制兒童藥物
“臨床試驗是保障用藥安全的關鍵環節,參加兒童臨床試驗面臨一定風險。”孫忠實說,為保障受試兒童免受傷害和維護合法權益,需要考慮一些特殊的兒童倫理問題。倫理委員會應正確評價試驗兒童受試者的風險和收益,確保受試者承受最小的疼痛、不適和驚嚇,控制檢查的次數和程度。
世衛組織從2007年提出為兒童“量身定制”藥物。王麗介紹,在兒童臨床試驗倫理方面,美國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他們原先認為,在兒童身上進行臨床試驗是不人道的;現在卻認為,未經兒童臨床試驗的藥物就在兒童身上使用是不人道的。
今年6月,世衛組織發布首份面向所有國家的《世界衛生組織兒童標準處方集》, 手冊提供了如何使用240多種基本藥物治療0—12歲兒童疾患的信息,這意味著世界各地執業者可獲得與這些兒童藥物有關的用法、劑量、副作用及禁忌癥方面的標準信息。世衛組織支持各國制定自己國家的兒童處方集。
王麗建議,根據我國國情,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文件,建立我國適合兒童使用的基本藥物目錄,為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時提供合理依據。關注兒童安全合理用藥是全社會的責任。
“要想兒童藥更好地發展,國家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有關兒童藥的各種問題,并建立一整套關于兒童藥研究、評價、開發、生產和使用的機制。”孫忠實建議。
王麗說,建立全國兒科藥物臨床試驗協作網,通過全國兒童專科醫院和大學醫院兒科參與的臨床試驗,將為我國兒童新藥參數補充更多循證醫學資料。同時,建立全國兒科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網絡,與國家不良反應監測系統同步,形成兒童尤其是新生兒不良反應資料分析和全國共享數據庫。
孫忠實認為,國家應該對企業生產兒童專用藥給予政策傾斜,給制藥企業相關的稅收減免、研發支持等,讓企業有合法的利潤空間,鼓勵企業從事兒童專用藥的研發。
“阿奇霉素如果變成混懸干粉劑,加點糖后,吃起來就不苦了,更適合兒童的口味。”任文賢說,兒童用藥的研發,一定要適合兒童特點,引入制藥工業的新技術。比如緩釋劑、控釋劑等,減少給藥次數,讓藥品緩慢釋放,保持血藥濃度的大致穩定。兒童用藥還要方便兒童使用,改變給藥途徑,由內服改為外用,通過皮膚給藥,使用抺劑、貼劑等等,減少兒童服用的痛苦。
業內人士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兒童藥物的開發和安全使用,研制生產更多適合兒童使用的藥物,確保兒童藥的可獲得性和用藥安全性。(記者 王君平)
下一篇:季節轉換咋讓孩子拒絕感冒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健康牙齒:乳牙好,恒牙才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