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很多長輩都會認為,孩子越早把尿越好,這樣養成定時排尿的好習慣,也為了盡快甩掉尿不濕而做準備;也有很多婆婆埋怨自己的媳婦太懶惰,不肯把尿任由孩子隨意拉尿,常常為此而發生口角。但是,根據我和一些年輕媽媽交流的經驗以及了解國外媽媽的一些做法,發現把尿是一種很中國的做法,不太符合科學,所以,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婆婆媽媽們看的,要讓她們知道,不把尿絕對不是媽媽懶惰的表現。
很多西方媽媽根本就沒有聽過把尿這種說法,對她們來說把尿無法想象和實踐,所以把尿與否跟媽媽照顧孩子是否周到沒有任何關系,很多西方媽媽甚至托兒所,都是1-2個小時給寶寶換一次尿布,美國的寶寶甚至每人每天平均使用10塊尿布以上,這跟中國媽媽把尿的時間間隔差不多,所以寶寶不會產生不適應的情況。
專家介紹,寶寶生長發育中有一個肛門期,一般在1-3歲,是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期,對以后的發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的肛門期平滑度過的話,對以后的幸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性格的發展也很有幫助。有很多人在成人之后沒有性快感,很可能與幼兒時期的肛門期遭到破壞有關系。孩子會憋尿或憋屎,在憋的過程中體驗那種緊張的感覺,然后會在最后一刻呼拉一下尿尿或者拉粑粑。幼兒在最后時刻體驗的這種快感,是性快感的萌芽。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經歷肛門期,請不要喝斥他,要平靜地給他換褲子就行了,不要讓他感到緊張,否則這個時期會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我家多多從出生到他兩歲,在婆婆和媽媽的叮囑下,我們一直給他把尿或者不時地提醒他。如果哪天他沒尿褲子,奶奶還給她豎大拇指,那時的他就知道大人認為尿褲子是一件不好的事。進入兩歲半后的某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他可以向大人報告他要大小便了,以為從此再不用操心了,而且從這時起的半年多時間他也確實基本沒尿過褲子。
可是他3歲左右時突然開始瘋狂尿褲子,一天要換好幾條褲子,我相信此時的他內心非常敏感和緊張,大人在他面前決不能提這事,越是提醒她,他越是憋著不去解決或者明明褲子濕了穿著難受也忍著不換。
我沒想到肛門期在孩子身上表現的如此突出。我們和老師都想了很多辦法,例如把上廁所做成一件有意思的游戲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多多的性格比以前開朗了許多。經歷了這件事之后,我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放松自己就能讓孩子放松,孩子放松了什么事都能過去。
這件事情讓我學到,要懂得尊重和信任孩子,大小便應該屬于個人(無論孩子和成人)的私事,有沒有大小便以及何時去解決大小便都應該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其它不管什么人,哪怕是自己最為親密的人也無權干涉。除非是孩子主動要求你的幫助。
西方兒科醫學界主流觀點則是:寶寶2歲,再開始大小便訓練比較好。 他們認為,孩子獨立進行大小便是一種相當復雜的行為。孩子需要感到來自腸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義,理解保持褲子干凈和上廁所之間的關系,告訴括約肌“要控制住”,走到衛生間,脫下褲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專家建議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準備好后再開始訓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過多壓力,給親子關系帶來緊張,也會延遲完成訓練的時間。
小嬰孩的排便也是一種生理的能力,也需要自然的發展階段和過程。強迫性地給小嬰孩“把尿”,給他們的只是一種條件反射,而不是他們的生理能力發育到可以控制的階段。
把尿會導致孩子不會憋尿,容易形成滴答尿或尿頻。不時的提醒孩子尿尿,影響孩子的專注力。每次出遠門,多多要去廁所的時候,我都會提醒到,還沒找到廁所,你要乖乖多忍一會,他現在能做到這一點實在讓我非常欣慰,畢竟這是他成長的一個表現。
文/七月娃娃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n/wawa020
下一篇:培養寶寶健康飲食習慣五大原則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帶孩子出遠門全攻略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