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關于剖腹產手術的最早記載產生于1500的瑞士,到18世紀末,雖然剖腹產只有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成功的,但己成為一種常見的手術了。而如今我國剖腹產率已高達50%,遠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劃定的20%剖腹產率的國際標準。而“千禧寶寶”、“奧運寶寶”也讓剖腹產的風越刮越猛。可是,剖腹產就能100%安全嗎?自然分娩和剖腹產之間究竟該如何選擇?對此記者專程采訪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產科主任張建平教授。
名醫簡介:張建平,男,博士生導師,婦產科副主任,圍產專科主任,1959年1月20日生,廣東籍。1983年中山醫科大學畢業,留校在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產科當住院醫師。1985年9月~1988年7月在孫逸仙紀念醫院婦產科讀在職醫學碩士研究生,1988年7月獲中山大學婦產科碩士學位。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副教授和教授等職。2002年接任婦產科副主任、產科主任。
記者:現在在我們國家的剖腹產比例是很高的,據報道,我國的剖腹產率高達50%,部分醫院甚至更高,這樣的說法屬實嗎?我們醫院大概有有多少?
張建平主任:如今,各大醫院剖腹產的比例是很高的。我們醫院的剖腹產率大概也有50%左右。
記者:世衛標準的剖腹產率是20%,為什么我們各大醫院的剖腹產率比標準高出那么多呢?這幾年還有不斷升高的趨勢嗎?
張建平主任:這幾年沒有明顯的提高,大概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影響這個高剖腹產率有很多方面的因素。總的來講,改革開放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剖腹產手術是控制的很嚴的,在這樣嚴格的控制下,高危產兒的并發癥就相應的增多了。因為有些孕婦可能生得出來,也有可能生不出來,在以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鼓勵她自己生,在鼓勵她自己生的過程中,確實有少數生不出來,或有少數在里面是缺氧窒息,導致生出來的小孩會有缺血缺氧現象,也會有很多并發癥;當然,母親也會由于難產而造成產道損傷。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就慢慢將這個剖腹產的比例擴寬,在這個逐漸擴寬的情況下,我記得最早最早的剖腹產率在七十年代的時候才是10%左右,然后逐漸擴大到40%,50%~60%。在擴寬以后,這個產傷、孕婦產道損傷以及危產兒的產生率也確實是比較明顯的減少。但是呢,前幾年在國外也有調查研究表明,當這個剖腹產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并沒有對孕婦的保護或者說減少高危產兒的產生。大概剖腹產率提高到20%~30%左右基本上就可以了,但這只不過是基本的統計數據,但具體到某個醫院某個醫生某個病例,在掌握這個手術指征時,有時候就比較困難的了。因為剖得太少,母兒的損傷就多,剖得太多呢,雖然說母兒的損傷就少,但是呢,會留下疤痕,這里面就會存在矛盾。這矛盾具體到每個醫院的每個醫生,就有所差別了,在掌握這個尺度上,水平會有差異,導致為了安全為主還是放寬點,為了這個母兒的損傷不要太嚴重,剖多一點了。
這樣,總的來說,這個剖腹產率就慢慢提升了。這個情況下,三級醫院,這個剖腹產率大概是50%~60%,二級醫院一般就少一點,一般就30%~50%左右,一級醫院就一般來講比較少。但是按照國內的合理的剖腹產率情況而言,一般的一級醫院剖腹產率掌握在20%左右是比較合適的。如果低于20%的話,母兒的損傷可能會比較多,二級醫院而言,如果能控制在30%左右,一般而論就還可以,按優產法則來講還是比較合適的,三級醫院如果能控制在40%以下,一般來講都可以有個比較好的結局。但是呢說,某個別醫院在難產處理的技術是特別好的,那某個三級醫院控制在30%~40%甚至更低一點的話,是很有可能的,但問題情況那么大,我們沒可能要求醫院做的那么好。
記者:那產婦要求醫院做剖腹產,他就會做嗎?!有些人為了生奧運寶寶就要求,也會嗎?
張建平主任:對,這里面是有很多因素的,當然是由于有些產科因素,不要有社會因素,必要的時候剖腹產率大概在30%左右就已經足夠了。但問題是我們現在做的很多剖腹產是完全一點指征都沒有的,所謂的社會因素,比如說,有些人是很寶貴的胎兒,他父母是多年不育的,或者是試管嬰兒保留成功,那么難得的胎兒,他們想保存下來,但這個胎兒是可能是比較難生下來,但這個孩子又那么寶貴,到最后可能就最后又可能生不出來,就會想,算啦,我早點生下來,早點剖;有些人認為生小孩很痛,還要生十幾個小時,剖腹產才半個小時,所以就算了,直接剖腹產,因為有麻醉跟鎮痛……這些我們叫做社會因素,還有一些呢,有些更加前衛的說法是,有些孕婦認為小孩那么大了,從陰道生出來,以后會導致產道松弛,她認為這樣以后有可能影響到夫妻的性生活,這些人就認為有這種因素就直接剖腹產算了,這個因素就是主要大家認為自然生產會導致產道擴張松弛,影響到以后的生活。所以就是這個社會主張多的,加上我們現在的醫療環境,有比較好,有比較差。有些情況下,根據指征醫生認為你可以剖,有些情況醫生認為你不需要剖可以自己生,好,不可以的話,醫生就會跟你討論,你是否要考慮你的安全!你硬說不要要剖,沒事,但真的出事的時候他打官司,你就完了。
所以這個剖腹產率的提高,社會因素影響很大。
記者:現在的醫療技術以及醫療環境,生孩子比以前安全很多,但肯定會有一些難產,胎兒或孕婦死亡的案例,那這些危險主要是哪些因素影響到呢?
張建平主任:影響我們的剖腹產的死亡,我們中國這一帶,乃至世界,最大的原因還是產后出血。有些高危因素,在產前是可以避免的,但有些因素是產后或在剖腹產期間無法避免的,比如說子宮收縮不良啊,胎盤粘連,胎盤植入啊,產道損傷,更嚴重的是羊水栓塞啊,這些都會導致產后出血。產后出血在國內,特別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乃至是世界,這還是產后死亡的第一大原因。第二是,還有一些妊娠病,心臟病、孕期感染這些都是醫療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呢,你之前問到剖腹產會不會增加產后出血,應該說,剖腹產的孕婦比起自然生產的,在正常情況下,產后出血率當然是高一些,因為剖腹產的技術不好不夠熟練,導致大出血的情況是比較多的。如果可以順產,卻主動選擇剖腹產,結果由于醫生手術的技術不熟練,導致最后的產道裂傷,導致大出血,這樣的情況不采用剖腹產反而可以避免。但一般來講,如果剖腹產技術掌握得好的話,手術都是安全的。
記者:您剛才說的遇到產后大出血的情況,若在產前進行檢查,會不會把風險降低?
張建平主任:產前檢查可以降低風險。有些人產后出血是有高危因素的。如果產前檢查把這些高危因素檢查出來,那我們會針對這些高危因素,在分娩過程中做相應的預防和準備,能明顯降低產后出血率。但不可能完全杜絕產后出血。因為有些人是分娩過程才出現的。那即使你在產前做了檢查,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杜絕。
記者:那就是說產前是一部分情況,分娩時又是另一部分情況。那如果是病人主動要求剖腹產,一般在什么情況下做。即懷孕多少周,孕婦在什么狀態,胎兒在什么狀態才適合做剖腹產?會不會出現病人主動要求在某一時間生小孩的情況呢?
張建平主任:一般來講,如果選擇性的剖腹產、擇期剖腹產、或者說自然剖,完全沒有高危因素、非常健康的孕婦,進行剖腹產的時間應該是39周左右。因為一個胎盤,就是一個妊娠,我們講瓜熟蒂落,到了一定程度它自己會分娩。如果你想做擇期剖腹產,要考慮到40周就是預產期。40周以后孕婦胎盤功能會逐漸有所下降。所以一般擇期剖腹產不需要等到40周以后。并且有些人在預產期前會臨產,有些人會提早或推遲一個星期。既然選擇擇期剖腹產,等到40周才做手術就太晚了。所以一般來講,擇期剖腹產一般選擇在39周左右。但是如果這些病人有一些異常因素,比如說有糖尿病,有高血壓等,但不是特別嚴重,這種病人可在38周左右進行剖腹產。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因為我們要保證大人沒有生命威脅的前提下,我們盡量讓小孩成熟。就是說小孩繼續生存下去對大人無危害。那我們盡量等到小孩足夠成熟才進行剖腹。一般35周小孩基本已經成熟,但不是說肯定成熟。那一般37周我們就叫足月了。所以擇期剖腹產一定要在37周,足月以后進行。但如果恰好37周,我們覺得早了一點。所以擇期剖腹產我們選擇38周以后進行。如果沒有任何問題就選擇39周進行。如果有輕微問題選擇38周進行。
記者:那我們之前說的那個網友,她只是懷孕37周,差不多38周,自己什么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可是去醫院簡單咨詢了一下,醫院就建議做剖腹產,后來因為產后失血而不治。患者說當時去醫院的時候沒有任何不適,肚子不會痛,也沒有什么異樣。但是到醫院時,醫院說她是胎兒宮內窘迫,就建議她做剖腹產。而且在她丈夫沒有過來的情況下,馬上打電話讓他過來。之后是因為產后出血,說因為胎盤植入太嚴重,引起在手術過程中失血過多,沒有搶救回來。那37周這個時間點,如果沒有任何不適,適不適合去做剖腹產?
張建平主任:是這樣的,這個病人她有兩種情況。第一個她37周時有胎兒宮內窘迫。胎兒宮內窘迫有時候能找到原因,有時候找不到原因,多數可以找到原因。但這個病人,為什么有時候在這個醫院,有時候在那個醫院,她有沒有做產前定期檢查?
記者:她有定期的做檢查,但可能不是在同一個醫院。
張建平主任:但我們主張在同一家醫院做定期檢查。因為醫院會有一套常規檢查,一般能夠把很多情況下的胎兒窘迫檢查出來。如果查到胎兒窘迫,那醫院會進行相應手術。當然如果是嚴重的胎兒窘迫,一定要做手術,不管哪一種。一般來講只要胎兒可能存活,你缺氧在里面,就等于你掐住脖子,喘不過氣。你肯定要把手松開,要幫助小孩離開缺氧的環境。但問題是這個病人的死因是不是胎兒窘迫導致的呢?因為胎兒窘迫是小的問題。但死因是由于胎盤植入。胎盤植入一般在術前是不容易診斷的。因為胎盤植入的多數情況是多產婦生過多個小孩、或做過多次人流,或宮腔曾經做過什么手術,使子宮內膜長得不好。就等于說土地表面上可耕種的松土沒有了,所以種樹只能直接種到巖石層,那拔樹的時候肯定拔不出來,樹根都長死了。你種在表土上,一拔樹根可移到其他地方去種。胎盤植入的意思是說胎盤本來是扎在子宮內膜里邊,只有少數基本上到了內膜肌層這個層。那如果這層土沒長好,那樹根就扎到子宮肌層去。那生了小孩,胎盤就會下不來了。因為它長到巖石層去,硬拔樹根子宮就刮傷了,胎盤的血就流的很厲害。那這種病人就患胎盤植入。但是有些醫院如果是經驗不豐富,做一個胎盤植入強行把它拔出來,肯定會大出血的。所以有經驗的醫生,即使產前沒有診斷出胎盤植入,但分娩過程中撥不出來就要想到是胎盤植入,就不能強行拔,趕快做子宮切除,或者是應用現在新的技術,把血管塞住。
記者:胎盤植入不會自然脫落的嗎?
張建平主任:不可能的,要么是切子宮,要么是暫時不管胎盤,留在子宮里邊,把供應子宮的血管用栓塞器塞住,塞掉以后讓血進不去。然后讓胎盤慢慢壞死,以后慢慢吸收。
記者:您剛剛提到胎盤植入可能會引起大出血,那產前沒有辦法檢查出來嗎,但如果是順產能發現嗎?
張建平主任:也發現不了。生完以后胎盤不下來,需要醫生徒手去拔,如果是植入也拔不出來。因為本來胎盤和子宮,一生完小孩自己會脫離的,不脫離的話,用很輕的力也能拔出來。但是胎盤順產也是出不來的,也是要這么處理的。所以胎盤植入和順產或剖腹產是沒有關系的。孕婦有多次的分娩流產經歷,普通的產前檢查是無法發現的,如果考慮到會有胎盤植入的情況,做MR,那么有可能發現胎盤植入。所以醫生得先有意識去做檢查,考慮到胎盤植入,要不然不一定能檢查得出。
記者:那我們談談應對產后大出血的主要方式。
張建平主任:產后大出血的應對有很多措施的。第一個我們要加強孕前的檢查,排查高危因素,對高危的病人進行預防措施。第二個是進行分娩的醫院要有一個應對產后大出血的團隊。就是說首先行政上醫院要有一個搶救小組。這個小組除了包括產科,還包括外科、內科、心血管、麻醉科,還包括行政領導。搶救小組成立后,醫院還要增設一個綠色通道,因為有些特殊的科室像輸血科需要這個通道。然后每個醫生要進行產后出血應對的技能培訓。培訓完以后,一旦孕婦出血,我們按照產后出血的處理步驟,用專業的醫學知識進行處理。第一步用按摩機按摩子宮。第二步一邊尋找產后出血的原因,一邊進一步處理。產后出血有四大原因。最常見的是子宮收縮乏力,第二是胎盤因素,第三是軟產道裂受傷,第四是凝血功能障礙。那么你就一邊處理,一邊尋找大概是那種因素引起。明確以后,針對原因進行進一步處理。比如說是宮縮乏力引起,那首先按摩子宮,然后用宮縮劑加強宮縮,再不行尋求宮腔填塞,或做子宮動脈的栓塞。如果還不能止住出血,就必須實施子宮切除。如果是胎盤因素引起的。如胎盤殘留,就要把胎盤清出來。如果是軟產道受傷的,我們進行產道的修復。如果是凝血功能障礙,我們按照凝血功能障礙來處理。針對不同的原因,我們進行相應的處理。就是說有一套詳細的搶救方案。之前廣東省衛生廳組織我們做了關于產科幾個主要急癥的搶救路徑。當時產后出血的路徑是我編寫的。
記者:那像你所說的,醫院有一個詳細的搶救過程。在普通的基層醫院里面,通道會不會有障礙,而危及產婦和嬰兒的生命呢?
張建平主任:會的。因為各級醫院搶救的水平不一樣。當然如果你在大醫院,就像三級醫院,比如在我們這里生產,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產后出血導致死亡。產后出血是有可能發生的。但在大醫院,有條件的三級醫院或二級醫院,是不允許產后出血導致孕婦死亡的。那這個死亡不說是事故,起碼醫生要挨批評。但在一些基層醫院,它缺醫少藥,孕婦產前又沒有癥狀,突然在生產地時候大出血,這時有可能叫醫生搶救也來不及,當地血液又不夠,產婦就很危險了。所以醫院在分級管理上規定,一級醫院只能處理完全沒高危因素的孕產婦。有高危因素的孕產婦要轉到二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但低危的病人出現產后出血率的機也會少很多。當然個別孕產婦例外,這就沒有辦法了。
記者:就像剛才說的病人有胎盤植入的情況,之前就沒檢查出來。
張建平主任:是啊,那就沒辦法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醫生如果有經驗,意識到胎盤拔不出來,就不要拔了,就趕快呼叫幫助,或者前臺馬上把紗布塞進去,再呼叫區搶救中心、市搶救中心,或者找專家過去搶救,或者如果病情穩定,就看能否把產婦送到搶救中心,因為醫生如果有能力,醫院血液不夠也是無濟于事的。那究竟要把病人送上來,還是留下去繼續治療,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考慮。所以說個別低危孕婦出現產后大出血,搶救室比較困難的。所以這些基層醫院出現孕婦產后大出血死亡也是情有可原。但如果孕婦在大醫院產檢,又在醫院生產,而由于其他原因導致產后大出血,特別是宮縮乏力。產后大出血70%都是宮縮乏力引起的。那這個醫院肯定要挨批,是不允許的。就是說由于產科原因引起的產后出血在大醫院是不允許的。
記者:您剛才說一個孕婦在妊娠過程中是要做很多次產檢。您建議孕婦在一個醫院做長期的產檢,并在那個醫院生育,這樣會比較安全。但我們剛說的那個病人是在很多醫院做過好幾次產檢,但都沒有固定。最后選擇一家私立醫院做剖腹產手術,由于胎盤植入導致產后大出血,結果出現死亡。那胎兒在孕婦子宮里出現胎兒窘迫,那生出來還會正常嗎?
張建平主任:如果是早期的缺氧,對小孩是無影響的。如果窘迫已經損害到小孩的腦部神經、腦細胞,小孩出生就會有后遺癥。
記者:那窘迫是和時間長度有關,還是窘迫程度有關?
張建平主任:窘迫程度本來就和時間有關系。當然窘迫是很復雜的,有急性的窘迫,還有慢性的窘迫。慢性的窘迫是長期的缺氧。如果是臍帶扭轉的情況,本身無狀況,突然臍帶扭轉了,那就是急性窘迫。
記者:那如果是臍帶扭轉,孕婦會不會有什么反應?
張建平主任:沒什么反應,只是胎動減少而已。
記者:胎動減少多少,才會有反應?
張建平主任:那要看是哪種缺氧。慢性缺氧是體重慢慢減少。但急性缺氧的情況,比如突然臍帶扭轉,可能一下子缺氧,開始胎兒出現掙扎,出現胎動增加。增加了以后,很快胎兒沒有了掙扎,就不會有胎動了。那就根據你不同的缺氧方式會有不同的表現。
記者:行。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人選擇剖腹產,那剖腹產比順產安全嗎?
張建平主任:那不一定。如果能自己生的話還是自己生比較好。因為孕婦產后恢復快,對大人的損傷少。另外有些人認為,胎兒再通過產后的擠壓,可以充分把肺、呼吸道的液體擠出來。但剖腹產主要是應對一些在陰道生不出來的產婦,或是在生育過程有危險的產婦。
下一篇:歐美女星孕期“大肚”美照(組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個人進待產室,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