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壯壯三歲時,我們準備送他上幼兒園了。早就聽朋友鄰居紛紛抱怨送孩子去幼兒園有多么尷尬心疼痛苦,孩子會傷心欲絕、嚎啕大哭,甚至在幼兒園門前拼命掙扎、就地打滾。我也清楚地記得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感受,恐懼陌生環境,不愿與父母分離,好像自己被拋棄,覺得大難臨頭。所以我從開始就是以充滿理解的心態給孩子做工作。
壯壯從小是個“聽話、識哄”的孩子,什么事情只要講明白道理,一般都能得到他的配合。記得我第一步的工作就是進行心理引導:“壯壯長大了,姑姑(看壯壯的家庭服務員)就要回自己的家了。以前爸爸媽媽去上班時,你跟姑姑在家,以后姑姑回家了,爸爸媽媽還要去上班,壯壯就去幼兒園跟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玩,晚上等我們下班了,就接你回家。”我這樣提前打招呼,是想讓孩子對將要與自己習慣了的家庭小環境短暫分離有些心理準備。
那年學校放寒假,我就常帶孩子到我們居住地附近的大學幼兒園周圍轉轉。孩子好奇地扒著鐵柵欄向里面張望,我也故作神秘地忽悠:“人家放假了,現在不讓咱們進。等媽媽開學的時候幼兒園就開門了,那時你才能進去。
幼兒園里面有滑梯、木馬、轉椅,比公園都好玩……”
我明白,壯壯的性格特別具有兩面性。當他處于寬松的環境,覺得大家都喜歡他,他就很放松很快活,有說有笑有問題也特別愛問,小嘴巴表達什么都很準確清楚。他會應大人要求說個童謠講個故事,或是做個怪樣擺個造型,高興了還會按自己熟悉的曲調重新填詞“創作”一首歌曲,實在是很可愛的。但另一方面,他又膽子很小還特別要面子。只要他覺得環境不夠友善,周圍哪個大人孩子有意無意嘲笑傷害了他,這孩子立刻變得畏首畏尾特別緊張,什么都不愿做了,恨不得馬上把自己藏起來。我想,性格的問題應該沒有優劣之分,關鍵是我怎樣引導和揚棄。所以我首先培養孩子在心理上獨立,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好在那時孩子夜晚已經開始與我們分床睡了,我利用這一點每晚都跟他認真強調:“壯壯,在幼兒園你也有一張小床。每天早晨爸爸媽媽送你去,上午你跟老師、小朋友一起玩兒,中午吃飽了好好睡一覺,下午醒了再和老師小朋友玩一會兒,吃過晚飯,媽媽就來接你了。”我知道進了幼兒園主要是集體活動,不可能像在家里有很多個性化的選擇。但我不擔心壯壯,他總體來說是個熱情單純合群的孩子,很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活動。
我只是在那個假期有意地讓他單獨自己玩耍,讓他適應沒有父母陪伴的感覺,也為了將來有小朋友在一起玩時會更加心情愉快。
我還注意了讓孩子學習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在家里有什么事情跟爸爸媽媽講,到了幼兒園就這樣跟阿姨講”;我做模擬情景練習,“壯壯要去撒尿,怎么跟阿姨說呀”,“壯壯想喝水,怎么讓老師知道呀”等等。我培養他的自理能力,教他認識自己的左右腳,試著自己穿鞋自己吃飯。穿鞋分左右,壯壯勉強學會了。教他自己吃飯卻不咋樣,不是他不會用餐具,是這孩子吃飯效率極低好像吃什么都不香。一小碗飯他吃了半天和不吃也沒多大差別,沒辦法,只好回家再找補吧。還有一點也挺逗,我們知道幼兒園里小班的孩子大便都要“坐盆兒”,而家住高校集體宿舍的壯壯比別人早成長了一步,從能蹲穩、會走路開始就是自己去學生宿舍的公廁“蹲坑兒”,我們為了他和其他小朋友同步,想試試讓他回到“坐盆兒大便”狀態而不能也就作罷,到幼兒園第一天就跟阿姨說:“他可以自己上廁所的,您別讓他坐盆兒了,那樣他拉不出來。”
我想,幼兒園是壯壯走出父母懷抱的第一個新環境,我要努力讓那個氛圍很適合孩子的性格才好。于是我在送孩子入園前主動先去會見壯壯班的老師,介紹孩子的情況,希望她們了解和理解了孩子就會更喜歡孩子。為了避開老師應對大撥的新入園孩子的高峰,讓壯壯不要受其他孩子哭鬧的影響而去效仿,送孩子第一天進幼兒園的時間我也選擇在了寒假開學半個月后。總之,我認真做好了一切準備。
多少有些逃避心理,第一天送孩子的任務我交給了他的爸爸。抑制住自己有些擔心與不舍的情緒,我像往常一樣平靜地跟孩子說聲“再見”就上班走了。
那時手機沒有今天這樣普及,我想打電話也不方便,一天就那么過去了。下班時才感覺歸心似箭,一路小跑到幼兒園,看到壯壯坐在那里雖不算高興但沒有哭。一位老教師很熱情地迎上來:“你家兒子一來就給我們分出輩分了,我是‘奶奶’,她們是‘阿姨’。”我摟著孩子,笑容滿面地感謝老師,嘴里忙不迭地道謝。老師們告訴我“壯壯很乖”,第一天跟小朋友們玩得也挺好,就是到了中午要找媽媽。老師說“我給你媽媽打個電話,讓她早點接你”,孩子繃著小臉不說話了。還有一個老師笑著說:“中午午睡時,你兒子臉沖著墻抹了兩滴眼淚,我們過去拍拍哄哄,后來就睡著了。”
當晚回到家我沒有大力夸獎孩子的“不哭”(不哭是應該的,很正常啊),而是高高興興問他在幼兒園跟小朋友玩了什么,問他幼兒園小班是不是有奶奶又有阿姨,夸他真聰明,“奶奶和阿姨年紀不一樣,你都看出來了”,趁他心情不錯時又告訴他,明天還是爸爸送他去幼兒園,“爸爸媽媽上班,壯壯去幼兒園。這個星期天(那時周六還不休息)我們三人都休息,就帶你去公園玩”。我和丈夫積極配合,讓家里的氣氛很融洽放松,盡量在不動聲色中哄孩子高興。壯壯玩耍一會兒就睡了,似乎也沒有找到哭鬧的理由和機會。
畢竟是孩子,第二天第三天送壯壯時他就有些哼哼唧唧,直說“不想去幼兒園”了,但有了第一天的良好開端,我又積極做工作,抱著他,對他講:“爸爸媽媽特別愛你,知道你想我們。但是大人都必須上班工作,你不能一個人待在家里。你就在幼兒園好好玩,我們每天早點兒接你。”我的壯壯真是乖啊,只是鼓著嘴提出一個小小心愿:“媽媽,你要第一個接我。”這好辦呀,我親親他笑著答應了。
以后也確實如此,我和丈夫相約盡量每天有一個人“第一個”接壯壯!
實在忙不過來時就請同事幫忙先把孩子接到辦公室,一定要兌現給孩子的承諾。記得那時每晚幼兒園大門一開,接孩子的家長爭先恐后蜂擁而進都愿意跑在最前面,常被路人戲謔為“搶孩子”。我想,或許很多家長都答應了孩子這同一個要求?在孩子們的小小世界中,“我的爸爸媽媽第一個接我”,意味著自己最被寵愛、自己的父母最棒等很多榮耀吧?
壯壯走出家門融入集體的第一步,我們創造了孩子沒有哭鬧(也就沒因哭鬧生病)的“奇跡”,究其原因應該就是一句話,理解孩子、疼愛孩子,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做好充分準備!
下一篇:4招糾正孩子“沒大沒小”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總打斷大人說話怎么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