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如果孩子經常出現攻擊性較強的行為時,家長切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予以矯治。
攻擊行為有以下4大對策:
1.創造不利于攻擊行為的環境
實踐證明,生活在一個有良好家庭氣氛、有充裕玩耍時間以及有多種多樣玩具環境中的孩子,攻擊行為會明顯減少。家長應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玩耍時間和玩具,不讓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電影、電視,不讓孩子玩有攻擊性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
2.去除攻擊行為的獎勵物
如果孩子打了人家長不制止,打人就成為攻擊行為的“獎勵物”,使孩子覺得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所以,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處理,使孩子認識到什么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
3.教孩子懂得宣泄情感
煩惱、挫折、憤怒是容易引起攻擊行為的情感,因此要教會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泄出來。
4.培養孩子豐富的情感
有些孩子見到小動物,會去虐待它,以發泄內心的憤怒。家長可以讓孩子通過飼養小動物來養成孩子的愛憐之心。
下一篇:解析孩子心理的四大“需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培養完美女孩的幾個秘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