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家長不必夸大孩子
對小動物的不善意行為
在德國,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往往也會飼養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和游戲,有條件的還須做好“飼養記錄”。此外,利用自己積蓄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也是德國小學生們熱衷的活動。
中國的父母也正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我們總是給孩子灌輸“愛護小動物”的理念,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會善待小動物的孩子,會變得善良而有愛心。但是許多父母也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對待小動物有點殘忍,當孩子們做出各種對小動物并不太善意的對待時,大人們往往會猜測:孩子的成長是不是出現什么問題,這些對于小動物的不善意是否一種虐待,孩子會不會有暴力傾向?前兩年發生成人虐貓事件后,有人發表意見,兒童對小動物的行為也是心理障礙,是孩子發泄心中郁悶、緩解緊張情緒的一種方式,人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本能,遭遇到心理壓力和挫折時,可重新激發其侵犯動機,出現攻擊性。
是否孩子所有對小動物的暴力行為都是不應該不正常的,屬于心理障礙,而且長大以后都有暴力傾向?自然不是。
很多時候,孩子們對于小動物的不善意行為,都是正常的,因為當發展到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們便想了解而且需要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心理學家并不贊成過分夸大孩子的行為傾向并貼上標簽,“標簽行為”是傳統及現代教育理論都不贊成的教育方法,因為你標簽孩子是什么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所以當父母們面對孩子的不善意行為時,不必過于緊張,不妨先觀察引導。
孩子為什么會虐待小動物
一般認為,7歲前發生虐待動物的行為可理解為正常,7歲以后的兒童才會慢慢意識到自己不能虐待小動物。而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情況下,孩子對弱小善良的小動物進行虐待,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孩子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想在惡作劇中尋求刺激。
2、孩子日益增加的自信心、好勝心得不到滿足,因而就通過傷害小動物來獲得心理安慰、平衡;精力特別充沛的孩子,剩余精力無處使用,而施加到小動物身上。
3、有的孩子受到了別的孩子的欺負或家長的壓抑、批評、責罵,在強者面前無法施展自己,于是通過折磨小動物來表現自己的威力、發泄不滿。
4、孩子在釋放自己的精神壓力,而孩子的精神壓力一般來自幾個方面:對新環境新生活的不適應、學習壓力轉化為攻擊行為、家教過嚴造成孩子心理緊張、家庭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親的溫暖。
5、孩子過去遭受過有的小動物的傷害,因而對所有的小動物都進行報復。
個案分析
專家:眾慧教育咨詢中心兒童情緒社交發展輔導師張潔
1.如上文提到的小學生流行養蠶卻因找不到桑葉惟有處死蠶寶寶的做法。新聞中講到,有的學生將蠶扔進垃圾桶,眼不見為凈;有人用開水燙死,“免得蠶還要忍受慢慢餓死”;有人將蠶遺棄在公園樹底下,希望它能改吃別的葉。據說先烈中路小學的一位小同學發明了一種從高樓將蠶扔下摔死的辦法,引來不少同學效仿。
專家分析:很多家長朋友擔心:現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實,這是小朋友探索生命最自然不過的行為了。大約六七歲的時候,我們開始對“生命”與“死亡”的概念有了朦朧的認知。在自然課及語文課的引領下,我們開始嘗試飼養蠶寶寶,從而身體力行去感受生命的誕生、成長、蛻變、死亡的過程。
只是在難以找尋食物的現代環境下,善良的孩子“免得蠶還要忍受慢慢餓死”,只能跳步接觸“死亡”的概念。第一次的嘗試,難免行為偏激,加上容易受到同伴行為的影響,因而采取各種奇招“處死”蠶蟲。但,這正是一個好機會讓家長和老師去引導小朋友擴展生死的概念,認識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轉的珍貴,同時學習尊重生命,了解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以后如果需要飼養寵物,更可帶領小朋友一起做飼養前籌備工作,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為它準備好食物、養分、空間、時間。
學齡階段的小朋友,好奇心是最好的學習催化劑,每一次的嘗試都需要長輩的引導與修正,切忌大聲呵責,不妨作為親子溝通的有趣談資,開懷暢談,循循善誘。
2.讀二年級的小德最近在家附近發現了一個小園子,園子里可以抓到平時很少見到的小昆蟲,類似小蚱蜢和蜻蜓什么的,小伙伴們都比賽看誰捉到的蚱蜢又多又大,而對戰利品的處置成為他們最好的消遣。有個小伙伴父母在醫院,家里有好些一次性針筒,小伙伴偷偷拿了出來,給蚱蜢“動手術”,往蚱蜢的肚子里注水,看著它的肚子漸漸鼓起來,到最后死去。同時,他們還喜歡用鋒利的刀片把蚱蜢的手腳,以及腹部都切成一段段,以此為樂。
專家分析:現代生活空間狹窄,節奏緊迫,家的附近能有一個小院子讓放學后的小朋友們玩耍嬉戲,的確令人羨慕。孩子有著自然的天性,在大自然間多活動接觸,肯定比在房間電腦前能得到更好的身心發展;再者,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心理發展的游戲發展階段,能與小伙伴們多在一起游戲,不但是學習人際社交的好時機,也是在游戲中學習新知識的好機會。
如前文所述,學齡階段的小朋友,好奇心是最好的學習催化劑,能以此為樂,證明他們對蚱蜢這種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家長不妨用圖畫、書籍等,引導他們在昆蟲學、解剖學上做深入研究。
讓孩子自然學習,他們會學得更多、更好。
3.小恬是個勇敢的小姑娘,但她害怕的東西和大部分的女孩子不太一樣,她很害怕螞蟻。家里最近又發現一個螞蟻窩,小恬想出了各種方法來虐待這些她害怕的小東西,比如用開水澆,用火燒,用針去扎個頭大的螞蟻等等。
專家分析:害怕即恐懼(Fear),是人類的三大基本情緒之一,之所以是基本情緒,是因為當人類面臨危險的時候,它能迅速向大腦發出行動指令,要么“飛跑”(Flight),要么“攻擊”(Fight),從而遠離危險,免受傷害。
小恬應付危險的方式是“攻擊”,她真的很害怕螞蟻,以致使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消滅螞蟻,但是螞蟻的生命力頑強,她只能用越來越嚴酷的方法消滅它們。可是,使用開水、火燒、針等方式,對于小朋友來說有更大的危險性,弄不好,會令小朋友受傷。
有幾個引導途徑可以供家長朋友參考選用:
1。通過畫圖、交談等方式,讓小恬說出恐懼螞蟻的原因,并讓她明確知道,害怕是可以說出來告訴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會保護她,她會很安全。
2。讓小恬知道螞蟻是益蟲,可以通過看圖畫、講故事的形式了解螞蟻的習性與益處,可適時帶領小朋友一起觀察螞蟻搬家的過程,從而對螞蟻有新的認知。
3。共同商討用更安全的方式讓螞蟻遠離生活區,譬如到超市選擇安全的滅蟲器,一起動手處理家里的螞蟻等。
相關報道:怕是現代孩子的心理疾患
如何強化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孩子心理健康需要正確引導
不能忽視孩子的嫉妒心理
把機會給孩子減少依賴心理
下一篇:寶寶認生不等于性格懦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性格固執寶寶的調教方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