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孔先生夫婦最近因兒子的事發生了爭執,孔先生認為應該給兒子安排一些社會活動,成天關在家里不出門,來了客人都不會打招呼,以后到社會上怎么和人交往?孩子媽媽則認為,別人都羨慕我們的孩子“坐得住、會讀書”,一定會考個好學校,社會交往那是以后的事。其實,孔先生夫婦爭執的焦點是對孩子的“社會化”存在認識問題。
我們把人從出生到成人的過程稱為“社會化”。一個人在剛剛出生時可以說是“動物人”,在成長過程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才慢慢從“動物人”變成“社會人”。
如何知道孩子社會化程度呢?美國精神病學會給兒童制定的“社會化”診斷標準很有參考價值:
?、僦辽儆幸粋€同齡朋友,并且友誼至少維持6個月。
②在看不到有什么好處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幫助別人。
?、圩隽隋e事,造成了明顯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發現的時候,能夠主動認錯。
④別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時,能夠原諒別人,不指責也不告狀。
?、輰ε笥鸦蛲楸硎娟P心,或者能夠分享別人的幸福和快樂。如為別人生日、考試優秀、獲獎等感到高興,主動向別人祝賀。
一般來說,在上述5條標準中,6歲以下兒童應至少符合1條;7-12歲的孩子應至少符合2條;13-18歲的孩子至少應符合3條。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達不到上述要求,可以認為是社會化不足。社會化不足,就會是一定程度上的“孤家寡人”,不善于與人交往。
如果按每條20分來算,很多成年人可能也就剛及格(60分),那么我們就要反思。很多精神問題都與社會化不足有密切關系,如果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很高,就可以減少心理障礙的發生。課本不是孩子學習的惟一,學習也不是孩子生活成長的惟一。因此,家長們在“望子成龍”的教育過程中,莫忽視了孩子社會化的培養,使孩子成為一條對社會有用的、身心健康的“龍”。
下一篇:長時間看電視易致行為暴躁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別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