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自律型母親”的典型特征——“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吧!”
01、無條件的寬恕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關心”他們
研究者給孩子們提供了如下的情況,媽媽交待了出門之前收拾屋子,孩子沒有做到;孩子在學校把其他孩子給打了,老師往家里打來了電話;明明已經告訴孩子不要觸摸爐子,但是仍然燙傷了手;父母把弟弟托付給孩子外出,孩子由于忙于和朋友玩游戲,沒能照顧好弟弟,讓弟弟受傷等等。研究者給孩子提供的懲罰方法有說教、體罰、進屋面壁思過和自我反省四種。
研究結果顯示,孩子認為最有效的懲罰方法就是說教,他們認為好好跟他們說,都能聽得懂也能認識到錯誤,沒有必要非要使用棍子,他們覺得這是多此一舉。出乎意料的是,體罰是孩子認為的第二位有效的懲罰方法,同時他們認為面壁思過和自我反省是最沒有效果的方法,尤其是4歲到9歲的孩子,認為任何懲罰方法都比自我反省的方法有效果。
02、3歲時的“攻擊性行為”習慣會延續到80歲
情感表達也需要練習
孩子到了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或想法的年齡,最好是能訓練他們如何來表達自己或他人的情感或想法,比如說,哥哥把玩具讓給了弟弟,你就可以讓弟弟說一說哥哥的心情,讓哥哥談一談弟弟的心情。如果孩子說話還不行的話,媽媽可以代替孩子說一說小哥倆各自的情感和想法,讓孩子不僅學會換位思考,而且可以學到恰當的語言表達。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美國朋友們經常問我,“How do you feel?” (“你今天覺得怎么樣?”)每次面對這樣的問題,我都覺得非常緊張,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美國人對積極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情非常熟練,但是韓國人從小學到的卻是含蓄表達自己的情感,認為這是一種美德,所以不知不覺間變得遲鈍于情感表達。但是如今已是溝通的能力和自身能力同等重要的時代,現在的社會不僅要求有調節好自身情感的能力,而且還要求有理解和關懷他人情感的能力。
父母應該教會孩子推理他人想法和情感的方法,不能讓孩子只重視自己的情感和立場,不理解同齡人或周圍其他人的情感和立場,不能讓孩子因為調節不好自己的情感而發脾氣,或者做出攻擊性行為。父母在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積極引導,讓他們進行恰當的表達情感的練習。
03、情感表達也需要指導
最近, 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有過一次試驗,研究被孤立的學生和其他學生的情感表達有何不同。研究小組安排孩子和第一次見面的朋友進行棋盤游戲,他們故意安排有的孩子輸掉所有的兩場游戲,第一場游戲安排成讓對方堂堂正正地贏得比賽,第二場游戲安排成了,對方作弊取得了勝利。研究小組通過孩子在游戲過程中的表情和言語、身體語言等觀察孩子們如何表達憤怒、悲傷和喜悅。
研究結果顯示,被孤立的孩子如果處于輸掉比賽的境況,言語上表現出了更多憤怒的情感,相反處于取勝的境況,他們通過身體語言,表現出了更多喜悅的情感。
我們通過這樣的實驗,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無論是生氣還是愉悅,被孤立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表現出了不善于調節自身情感的特征。如果高興了,他們就不顧對方的情感,充分表達出自己的喜悅;如果生氣了,他們就無法忍耐,直接表達出了他們的憤怒。
04、恰如其分的體罰不會給孩子留下傷痕
鮑姆林德為了觀察體罰對孩子的影響,比較研究了小時候有體罰和沒有體罰的孩子,結果發現有過體罰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在自信心或者行為上并沒有出現負面的結果。身體上的體罰并沒有比嘲笑等語言懲罰,給孩子造成更壞的影響。
鮑姆林德針對美國中上層家庭,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觀察研究,她觀察了父母對孩子的體罰程度和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之間的關系,她發現96%的家庭使用了體罰的方法,其中84%的家庭使用到孩子8~9歲的時候,38%的家庭使用到孩子14~15歲的時候。這樣的數值告訴我們,美國中上層家庭比我們預想的還要更多地使用體罰,就像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美國中產家庭雖然不使用過重的體罰,但是他們也使用著像打孩子屁股或腿,用手打孩子手掌等恰當的體罰,尤其是孩子在幼兒時期,更加經常使用,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孩子犯錯的時候都受過父母的體罰。因為這些資料出自法律明令禁止體罰的美國,所以足以讓我們吃驚,但是反過來也更能證明資料的真實性。
05、能夠做到忘我投入的孩子,可以幸福成長
我們的研究院,曾經按小組輔導過5歲的孩子。我在課堂上問過孩子最近是否有煩心事,什么事情令他們最煩惱。俊浩看起來有些早熟,他的回答讓我很意外,他回答說,“我們和大人一樣累”,接著其他的孩子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孩子在課堂上從來沒有這么活躍過,于是我借著孩子的積極勁兒,趁機又問他們,令他們覺得最累的事情是什么,孝利回答說,“做作業和幫忙做家務”,其他的孩子也異口同聲地回答,他們也覺得最累的是“做作業”和“幫忙做家務”。孩子做的家務,充其量也就是收拾自己的房間,倒垃圾等家務,但是他們卻覺得做作業和幫忙做家務最累,我有些感到好笑,同時也擔心孩子這么小,就已經開始感覺到人生的苦澀。
06、善于交朋友的孩子,也善于解讀他人的情感
根據某一個研究結果,孩子們在朋友關系中,每小時會經歷5 ~ 8次的分歧,每個分歧大約維持31秒,然后以某個孩子的單方失敗或勝利而結束分歧。但是如果每一次的分歧中,總是失敗或者就是取勝了對方,也覺得委屈的話,朋友關系也不會長遠。善于交朋友的孩子,就是在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的想法不一致的時候,也能想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孩子通常是到了8歲的時候,才能理解有關兩人之間的相互“協商”的概念,但是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也能教會孩子解決分歧的方法。下面一起看一下,為了能夠讓孩子有效地解決問題而進行的幾個訓練階段。
07、邊看電視,邊聊天
還有一個有趣的研究結果,就是當人們遇到了傷自尊心的事情時,就會更加專心看電視。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索菲婭?莫斯卡連科(Sophia Moskalenko)和英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史提芬·慧恩(Steven. Hein)認為,如果人們遇到了傷自尊的事情或自己的臉面受到損傷的時候,就會出現專心看電視的傾向,人們想以此來躲避令他們煩心的事情。
他們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實施了智能檢測之后,告訴其中一組的是肯定的結果,告訴另外一組的是否定的結果,然后測量了他們收看電視的時間,結果發現得到否定消息的小組,看電視的時間要比得到好消息并覺得自豪的小組長得多。這個時候節目的內容無所謂,令人悲傷的電影也可以,或者拍攝自然的紀錄片也沒關系。就像這樣,收看電視會給人們提供一個躲避情感痛苦的避風港,人們遇到傷自尊心的事情,就會企圖通過收看電視來忘記不快的情感,維持自己的自尊心。
08、早睡的孩子忍受壓力的能力強
根據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克拉?沃斯特洛教授研究小組的研究,十幾歲的孩子需要8~9個小時的睡眠,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睡眠不足,所以20%的高中生回答,他們在課堂上睡覺,有50%的學生回答,下午3點左右他們的大腦最清醒。根據這樣的調查結果,我們說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夢鄉中度過學校的大部分時間也不為過。
嚴重的睡眠不足,對孩子的成績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阿巴埃薩爾蒂斯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受到睡眠不足影響的大腦部位,主要和人的智慧及注意力有關。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些高中,受到了這些研究結果的影響,把學生的上學時間往后延了一個小時,目的是讓學生得到充分的睡眠,再投入到學習中去。
09、英語教育比時機更重要的是方法
“英語教育” 如今儼然已經成為父母最關心的大事。如今從小學開始,每個班級最少就會有一兩個孩子曾經在外國生活過。學習英語也不是像父母那一代那樣,背誦英語教科書,就能取得一個好的英語成績,所以很多父母都在苦惱,英語到底應該學到什么水平,如何讓孩子們學習英語,而且更讓他們感到困惑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英語學習應該脫離學校學習的模式,應該采用私人教育的模式。
根據幾年前的一項研究,如果使用相同的英語教育節目,4歲孩子的學習能力比7歲的孩子出色,也有專家認為孩子6~7歲的時候,是孩子大腦語言中樞的發展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一篇批評早期英語教育泛濫的文章指出,英語幼兒園的孩子有可能出現語言障礙或自閉癥,孩子們的創造能力也有可能下降。
10、善于忍耐的孩子能夠取得成功
我們的周圍,有很多孩子由于缺乏自我調節的能力,沒能很好地發揮自身的潛力。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多彬,就是屬于這樣的孩子,他懂得的東西很多,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學校的成績卻是一般。每次考試之后,多彬就會找一些像 “天氣太熱了”、“太吵了”、“和朋友打架了”、“挨罵了,心情不好”等的借口。他在朋友關系中也是一樣。多彬相貌俊俏,也能說會道,所以不僅是同齡朋友,而且大人也常常對他有好感,但是實際上他在朋友中沒有人氣。 他在自己高興的時候 ,對朋友很好,表現得很開朗,但是在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就會經常毫無理由地向朋友發脾氣,很多朋友跟他開個玩笑,都碰到了一鼻子灰,久而久之朋友們都知道他的脾氣不好,一個個都離開了他。
11、教給孩子成長型思維模式
卡洛爾·德維克舉例的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在網球界知名的惡童約翰?馬克安諾。他在網球方面具有驚人的天分,但是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的這種天分,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他每一次輸掉比賽,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的失敗,總是為自己找了一些借口,比如輸掉比賽是因為感冒發燒、背疼、比賽前吃得太多、天氣太冷等等。馬克安諾沒有努力培養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掌控自身情緒的能力,所以在比賽中沒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能力。
12、通過學習,孩子的大腦會得到快速發展
很多人現在還相信人的智能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根據新的研究,我們的大腦如同肌肉,使用得越多越強壯。科學家研究了通過學習,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成長,如何變得強壯。根據研究結果,學習能使大腦中細胞之間的聯結,成倍地增長,大腦細胞也得到了成長,所以如果反復進行學習和練習,起初很難的東西,就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容易,所以連我們很陌生的外國語也都能學習,也就是說,由于學習,我們的大腦變得更聰明,變得更強大。
下一篇:成為好母親只有愛是不夠的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