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男孩生活中最大的挑戰
責任心是男孩健康成長的基石,也是男孩成為紳士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像小海這樣沒有責任心的男孩,他的成長是不完整的,而這份不完整,將會極大地限制他將來的人生走向和生活模式。為什么這么說呢?這要從男孩的成長特點談起。
我們在前文談到,男孩和女孩一樣,帶著同樣的對關心和信任的需求來到世上。當男孩還是一名可愛的小男嬰的時候,他們就顯示出了與女孩不同的特點。比如,男嬰總是瞪著小眼睛左顧右盼,不像女嬰那樣能夠長時間對著你笑,以致很多缺乏經驗的媽媽們誤以為,男嬰不需要媽媽太多的擁抱。事實上,這個時期的男孩恰恰需要父母更多的關心(只是他們還不會表達),需要父母給予觸摸的滿足,否則,他們今后的情感發育就會受到抑制。
男孩按照體內的男性藍圖漸漸長大,有趣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對關心的需要減少了,對信任的需要漸漸增多。于是我們看到,小男孩從媽媽的懷抱里掙脫出來,固執地要去爬一座他還沒有能力去爬的玩具山。——在男性荷爾蒙的影響下,男孩即使還沒有掌握挑戰世界的技能,已經開始躍躍欲動,希望大展拳腳了。就在女孩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關心,以獲得安全感的時候,男孩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信任,以證明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有能力追求成功。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恰恰給予了男孩太多的關心而不是信任,男孩就會覺得父母不承認他的能力,不相信他能夠把事情做好,不相信他能夠照顧好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男孩對信任的需要是結合著責任感而發展的。如果男孩獲得了明確的信息:他能夠并且確實做到了讓父母幸福,男孩就會受到激勵,干勁更足,信心百倍地繼續關心他人,承擔責任;如果男孩收到的是反面的信號,就會變得脆弱并且漠不關心——男孩會想:“我做什么都不能使父母開心,那我還來做什么?”父母們需要知道,要求一個不被信任的男孩去承擔責任,照顧自己,關心別人,是對他最大的挑戰。
責任感是男孩積極向上的內在趨勢。男孩幼兒階段所表現出的各種主動嘗試的愿望,正是一種責任心的萌芽,如幼兒自己要求獨立吃飯,試穿衣服,手臟了自己洗……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嘗試的愿望會包含更多內容,如男孩要求發展自己的愛好,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交自己的朋友,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如果家長能夠逐步放手,給予男孩相應的信任,男孩的責任心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循序漸進地培養起來。如果家長不懂得及時放手,男孩就會像故事里的小海一樣,克制自己積極向上的一面,變得越來越冷漠,心懷敵意而難以管理。
男孩的責任感是怎樣遺失的?
有一對雙胞胎兄妹,當他們回答別人的詢問時,總是哥哥回答,妹妹只是做些簡單的補充,哥哥的性格大方開朗,并且很有責任感,妹妹則性格內向、靦腆,有些膽小怕事。這兩種不同性格的背后,則是奶奶常對他們說的一句話:“你是哥哥,要愛護、保護妹妹,這是哥哥的責任。”正是哥哥的責任,讓哥哥從小擔起保護人的角色,而妹妹則是被保護人的角色,不同的角色,造成了二人不同的個性品格。
當男孩被信任,被認為有能力并被接受的時候,他會關心更多的事物,沒有什么比信任更能促使男孩建立起責任感了。反過來,信任的缺失最終也必將導致男孩責任感的缺失。在信任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使我們必須提及的,因為信任的缺失往往伴隨著他們而來:
○ 越俎代庖,包辦一切,使男孩產生依賴感。在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方面往往有這樣一個誤區: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認為孩子小而把所有的事都幫助他做,使孩子失去了主動、獨立做事的機會。一旦孩子長大了,到了小學高年級或是中學,想讓他獨立地做一些事,并有責任感,這時孩子卻并不具備責任感。于是,父母開始埋怨、著急,認為孩子不懂事,自己的辛苦沒有得到回報。
小海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遺憾的是,時下很多家長都是如此,他們總認為孩子還小,處處不放心,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什么事都替孩子安排好、處理好,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替孩子解決所有的問題……包辦的背后是對男孩的不信任,而這樣的男孩,其責任感在萌芽狀態就被抹殺掉了,又如何期待他們“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承擔起責任呢?
一旦產生這種情況,家長們就會感到壓力和疲憊。權威兒科博士詹姆斯告誡家長們說:“依賴本身就滋生懶惰,精神松懈,懶于獨立思考,易為他人左右等弱點。所以說,處處對孩子包辦代替,這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坑害孩子。”家長們畢竟不能包辦男孩的一生,當男孩走入社會、獨自面對風雨的時候,誰來替他包辦呢?
○ 破壞性的批評。在孩子的教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西方是“拇指文化”,專揀孩子的優點,豎起大拇指表揚孩子;東方則是“食指文化”,專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責孩子。
然而對于男孩來說,信任、接受和贊賞恰恰是給予他們力量的秘密。賞識會讓男孩感覺良好,認為自己的才能被派上用場,價值得到體現,因此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破壞性的批評則會造成男孩的逆反心態,讓男孩放棄關心他人,變得厭煩一切,難以管教并產生學習問題。特別當男孩一件事沒有做好,招致家長破壞性的批評,男孩會認為這是家長對自己的否定,這未免太痛苦了。通常有哪些使孩子產生痛苦和破壞性的話語呢?
使用難聽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廢物!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跟你那笨爸爸一樣!
非難——叫你不要做,你還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制——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狡辯!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還敢頂嘴!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媽就不愛你了!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看一會英語吧,兒子!
賄賂——只要你這次考100分,我就給你1000塊零花錢。
挖苦——洗碗,你就打碗,真行,以后還要做大事,做夢去吧!
○ 過分嚴厲,使孩子不敢負責,怕失敗,怕懲罰。“你要是考不上大學,媽媽就不想活了!”“這次數學必須考90分以上,否則就別進這個家!”還記得我們在第三節里講的那個望子成龍的故事嗎?小偉本來是個天資聰慧的男孩,但是因為父母對他的期望值太高了,總是對孩子不滿意,最終導致了小偉的神經失常。我們設想,如果小偉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天賦和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小偉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嗎?揠苗助長不會使小苗長得更快,只會適得其反。孩子不敢負責任,是因為他感覺自己付不起責任。
○ 家長專橫,以自己認為的標準要求孩子、強迫男孩。一旦被強迫就沒有責任了。8歲的愛迪生上學僅僅3個月就被學校開除,因為他的成績是倒數第一,而且總是喜歡問老師一些怪問題。比如:為什么1+12?老師覺得問這種問題的孩子,簡直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涂蟲”。愛迪生的媽媽跟學校理論無效,決定自己教育孩子。她發現兒子偏愛物理、化學,就給他買了這些方面的書,甚至把實驗室借給她,任由他自由探索。如果愛迪生沒有這樣智慧的媽媽,而是被逼迫像別的孩子一樣,乖乖地學“1+12”,愛迪生還會有以后的成就嗎?恐怕他也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小糊涂蟲吧!而如今的人們,恐怕也就享受不到電燈所帶來的便利了!
○ 家長的負面榜樣作用。蒙蒙的爸爸是一個極不負責任的人,他吸毒,有很多女朋友,總是找不到工作又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還愛貶低那些有成就的人。跟爸爸離婚后,媽媽帶著蒙蒙搬出去,通常,當蒙蒙從爸爸那里讀完周末回家后,行為就會變得蠻橫無理。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建議媽媽讓蒙蒙遠離爸爸,因為一個粗魯殘暴、不負責任的壞爸爸是不可能給兒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的。
上一頁123下一頁下一篇:好父母要走出幾個誤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抓住女孩獨立的關鍵期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