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什么是痛苦?
筆者曾經在《中國人才》2000年第1期上寫過一篇文章,討論什么是快樂,認為快樂是一種習慣,是個人的一種主動的選擇。一位朋友看了這篇文章,曾經來跟我討論道:“你說快樂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我雖然不敢茍同,我也不想反對;但是,我認為痛苦也有痛苦的價值,痛苦并不是丑惡的,也不是沒有效率的。孟子不也說過,‘天將降大命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歌德也說過‘痛苦是歡樂的源泉’,你對這些說法怎么解釋呢?”
筆者從來不認為痛苦是丑惡的,是沒有價值的,反而認為痛苦似乎更能反映人類生活的本質,但是要想說清楚痛苦要復雜得多,討論快樂則要相對單純一些。快樂是人們積極爭取的結果,是一種正向、愉悅的心態;痛苦呢?好象不管你去不去主動爭取,都會有痛苦:爭取、奮斗有爭取、奮斗的痛苦,放棄、退縮也有其相應的痛苦。另外,痛苦和快樂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它們是不是對立的兩種情緒狀態呢?如果是對立的話,為什么人們常說“苦中作樂”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痛苦的根源談起。痛苦起源于何處?痛苦起源于人的降生,胎兒本來生活在溫暖、舒適的宮殿中,但是九個多月后他們硬被從一非常狹窄的通道給排擠出來,所以新生兒的第一反應就是啼哭,因為宮外和宮內的環境有著天壤之別,所有的新生兒都好象從一個王子降格為平民,他們太痛苦了。
隨著人的成長,痛苦始終與人為伴:生病、受傷的痛苦,吃藥打針的痛苦,參加考試的痛苦,辛勤勞作的痛苦,養家糊口的痛苦,父母的問題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子女的問題給自己帶來的痛苦......所以人生就是一個痛苦的歷程,除了死亡,沒有一個痛苦終結者。古人有首詩描述了這種命運:
莫道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在萬山圈子里,
一山放過一山攔。
人生經歷了這么多痛苦,那么痛苦的價值何在呢?
首先說皮肉之疼的痛苦,它是對人的一種保護。有一種孩子天生沒有疼覺,無論發生什么事,他們都不會感覺到疼痛,但是這種孩子并不幸福,常常磕得頭破血流都沒有感覺,需要成人經常性的保護和觀察,以免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因流血過多而死亡。
另外,痛苦是人們關心別人的前提,如果你沒有在某種境地中體驗到切膚之痛,你是不會對處于這種景地的人給于恰當的同情和關心的。人們常說“猩猩惜猩猩,英雄愛英雄”,為什么呢?因為英雄知道成為英雄的困難和痛苦,他們有過切身體驗,所以他們能夠互相尊重,而那些習慣于目空一切的人,只表明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
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而人類又是一種有感覺、有感情的動物,他們不斷地從周圍的世界中獲得信息,世界中的一切也不斷的汩汩滔滔向人迎面撲來。勇敢的人走出了封閉的安樂窩(如子宮),抓住現實這個最生動、最變動不居的東西,可是真實總會想從人的指縫中溜走,總會和人發生激烈的碰撞,需要人們頑強地與現狀搏斗,以改變它,也需要人勇敢地改變自己,以適應它。在與現實搏斗和改變自己過程中,人自然會體驗痛苦。也有一些人,對周圍的一切熟視無睹、麻木不仁,他們死氣沉沉,躲在一個安樂窩里,雖然他們可能躲避了痛苦,但是一切生動的東西也都離他們而去。
既然生活中充滿了痛苦,那么為什么又有快樂這回事兒呢?
我們知道,父親都是希望兒子快樂幸福的,如果可能的話,他們都會教給兒子一些取得快樂幸福的秘訣。那么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智者的化身、蜀國丞相諸葛亮對他的兒子是怎么說的呢?諸葛亮在《誡子書》這樣告訴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上述這段話之所以廣為流傳,正是因為它符合了這樣的一種生活哲理:人是一種有目標的理性動物;一個人只要有理想、有志向, 只要他在寧靜淡泊地往前走,只要他忠于自己,忠于理想,他就是一個坦蕩蕩的快樂的人;那些喪失了理想、象無頭蒼蠅一樣亂撞的人,那些急功近利的人,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人,他們則處于“常戚戚”的狀態,永遠感到焦慮、絕望,不會有什么真正的快樂。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痛苦是一種尊重現實的生活感受,它伴隨著人感知和適應現實的過程;快樂是一種忠于理想的生活態度,它伴隨著積極的人生追求。痛苦的對立面不是快樂,而是麻木或虛偽;快樂的對立面也不是痛苦,而是絕望或瘋狂。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叫做“玩弄痛苦、炫耀痛苦”,殊不知痛苦是不能玩弄、炫耀的,因為痛苦與“玩弄”、“炫耀”這些虛偽的東西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人們能夠玩弄和炫耀的只是自己;還有一種說法叫作“瘋狂地追求快樂”,殊不知這根本就是南轅北轍,人們能夠瘋狂地追求的只是刺激。
痛苦是自然的,是必然的,是正常的,而快樂則是我們的一種理性選擇。魯迅先生說過,“真正的勇士感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在這里,筆者斗膽加上一句,“真正的聰明人,善于苦中作樂,習慣于苦中作樂”。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人為地為自己、為別人制造苦難,故意地給人、給己找罪受,以期塑造自己或鍛煉別人;只要我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只有我們自自然然、心平氣和地生活,其中的苦難已經足夠我們“苦中作樂”了。
忠于理想的人是快樂的,尊重事實、向一切機會開放的人是痛苦的,那么快樂與痛苦的關系是什么呢?前面我們說過,快樂伴隨著理想,痛苦伴隨著真實;我們又知道,“正確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的理想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源于人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和思考。因此我們的結論必然與意歌德的觀點相同:痛苦是快樂的源泉;快樂是痛苦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痛苦地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結果;“沒有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沒有感受過痛苦,也就沒有能力選擇快樂。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沒有真誠地面對生活、感受痛苦的能力,那么什么東西都沒有了,更別提什么快樂。
看到這里,有些愛動腦筋的人可能就會說,痛苦的對立面是虛偽,“不誠無物”,那么,虛偽的人是不是就沒有痛苦了?筆者的回答是:痛苦從來都是真實的,根本沒有虛偽的痛苦。但是,虛偽的人可能會為自己的虛偽而真實地感到痛苦。如果虛偽的人還能感到痛苦,那么表明他還有救,他還有點真實的感覺,他跟現實還有點接觸。如果虛偽的人連痛苦都沒有了,那么他真的什么都沒有了。
現在,我們回到開頭朋友和我之間的討論,我是這樣講的:“我沒有說過痛苦是丑惡的、是沒有效率的,我說的是‘經常不快樂是丑惡的,是沒有效率的’。在‘快樂是一種習慣’那篇文章中我沒有討論‘痛苦’問題,你把痛苦當成快樂的反義詞了,所以才引起了這場討論。其實,痛苦不是快樂的反義詞,而是快樂的基礎和源泉。痛苦是鮮和、生動、變化著的世界給人帶來的必然結果,我們要想真誠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那我們就只有直面痛苦。但是痛苦并不是目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樂地生活才是人們當然的選擇,歌德的原話不也正是這樣說的嗎,‘既然痛苦是快樂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傷心呢?’”
作者:王文忠
下一篇:家長為孩子選擇玩具的標準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禮儀讓孩子擁有尊重和智慧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