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談談你對新農村建設的理解”、“如何提高我國的國民素質”……2月11日,復旦大學2009年自主招生面試開始舉行。人們好奇的是,他們青睞什么樣的學生?該校黨委書記秦紹德提出了復旦挑選學生的四大標準,第一條就是社會責任感,學生應關心社會、關心他人,而不是埋頭讀書、只關心自己、只關心書本。但是,專家提醒,責任感并非招之即來——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得好壞要先表揚
場景一:每次讀完書或玩了玩具,樂樂總是亂丟一氣,媽媽跟在后面一邊收拾,一邊嘮叨“自己扔的,自己咋不整”。實在受不了媽媽的嘮叨,樂樂決定自己收拾書柜和玩具箱。忙活了一個上午,她的房間整齊很多,可是,下午想和小伙伴玩過家家時,樂樂把玩具筐里的東東翻了個底朝天,才找著想要的洋娃娃。看著女兒把家弄得更亂,媽媽埋怨道:“你把圖書都混放在書柜里,大大小小的拼圖和積木、遙控車一起倒進玩具筐,當然不好找。唉!還是我來吧……”第二天,樂樂又開始亂扔圖書、玩具,也不再整理了。
畫外音:這位媽媽用意良好,但對孩子行為的塑造卻是前后矛盾。開始,媽媽的嘮叨間接促使了女兒“自己扔的東西,自己有責任收拾”行為的開始;然而,媽媽卻沒能對女兒這種“負責任”的好行為給予贊賞、鼓勵等積極的強化,反倒是,看見女兒整理雜物方法不當,還讓家更亂了,先是埋怨,后又直接代為整理,最終強化了孩子“我不做,有人為我做”的不負責任的行為和意識。
如果你試圖讓孩子從整理個人小內務等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責任感,耿耀國建議,不妨先明確告訴孩子對他的期待是什么,然后把正確方法教給他。一旦孩子做了,不管好壞,都要及時表揚、鼓勵,不妥的地方,再用心教授經驗、方法。如此一來,能不斷強化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積極行為。
孩子犯了錯和他商量一個小懲罰
場景二:去年初夏,陳女士給孩子錢讓他買冰棍吃。誰知,放學回來,他哭喪著臉說錢弄丟了,希望再給他錢買一根。陳女士一口回絕:“錢弄丟了,別吃冷飲了,喝涼白開吧!”
“我并不是有意懲罰兒子,而是要他明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帶來后果,自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事事都讓大人為他承擔責任。”陳女士解釋。畫外音:即使孩子犯了錯,家長也不能急于懲罰,不妨先聽聽孩子的理由。如果孩子理由充分,責任不大,家長就不宜責備,否則,會讓孩子感覺不公,對家長信任度降低,甚至混淆是非觀念;如果確實錯在孩子,他需要的也不是批評,而是家長的分析、指導。家長要告訴孩子錯在哪兒,正確的該怎么做人,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一個補救辦法或不傷自尊的小懲罰。
耿耀國說,像文中的陳女士,她可以再拿錢讓兒子買冰棍吃,但要先和他約定一個補償辦法,比如要負責在家掃地、擺筷子等,干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些補救和懲罰能讓孩子知道,自己要承擔自己做任何事情或決定的后果,有助他養成負責任的態度。
大人偶爾示弱讓孩子品嘗責任感的快樂
場景三:劉女士帶兒子到公園玩滑梯,眼看兒子玩得歡,她也癢癢了。趁人少,她也爬上滑梯,但滑下去時,卻挨了個屁股蹲兒。“哎呀,好疼。”她表情痛苦地向兒子撒嬌。小家伙飛快地爬上滑梯,當快滑下時,夸張地張開雙腳撐著地,喊道:“媽媽看,這樣滑,就不會挨屁股蹲兒了。”看著兒子的一舉一動,她感動地笑了。
這以后,她改變了對兒子的看法,當她讓兒子背《三字經》時,兒子說不會背,她就說“媽媽相信你一定會背出來,媽媽現在不會了,你教媽媽吧。”這時,兒子會找出《三字經》的書,有模有樣地從頭開始往下背,不懂的字問媽媽。每當他背完時,總會問媽媽:“記住了嗎?”
畫外音:這個媽媽做得很好,通過“歸因”、“移情”等方式,不斷強化孩子的親社會行為和責任感。“感動地笑了”、“媽媽相信你一定會背出來”,這些表揚、鼓勵的神情和話語,把孩子教媽媽滑滑梯、背《三字經》等做法歸因為孩子的懂事和聰明。其實,小孩的自我認識都源自別人尤其是父母對他的評價。一旦父母認為他是個好孩子或給予了積極評價,他就會積極表現出和“好孩子”這種自我認知相匹配的行為。
另外,這位媽媽挨屁股蹲兒時看向兒子的痛苦表情,又激發了兒子去感受她當時痛苦的感覺,這種“移情”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也讓他能體會到別人的感受,有助于以后社會責任感的建立。
家長偶爾在孩子面前示弱,讓孩子幫你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讓他知道再強大的爸媽也需要他的關心和照顧,不僅能培養他對家庭的責任心,父母的及時鼓勵還會讓他體會到負責任帶來的快樂和成就,這會激勵他不斷在這方面的嘗試。
面對無理哭鬧家長不關注不妥協
場景四:每次到朋友家做客,許女士的女兒如入無人之境,大家還沒坐下,她就拿筷子開吃,當媽的感覺很沒面子。于是,這次飯局前,她和女兒商量好,等大伙全部入席、開飯后,動筷子才禮貌。做得好,周末就帶她逛動物園,做不到,動物園計劃就泡湯。結果,女兒又一次在宴席上“失禮”。然而,到周末時,女兒卻纏著許女士非去動物園不可,開始她不同意去動物園,無奈女兒眼淚漣漣,許女士心一軟,妥協了。
畫外音:面對孩子哭鬧,家長一次次的妥協,會強化孩子用哭鬧的行為去達到逃避責任或滿足無理要求的意識;同時,家長一妥協,孩子就不哭了,也會不斷強化家長用妥協對付孩子哭鬧的行為。這兩種錯誤的強化模式,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讓孩子“自我中心”愈來愈嚴重。
耿耀國建議,面對孩子無理的哭鬧,家長可采取漠視、不關注的態度,或給孩子一個停止哭鬧的時間,如果他到時還哭,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這種懲罰不是責罵或皮肉之苦,而是剝奪他的一些特權,比如取消他晚上看愛看的一個動畫片的權利。
下一篇:父母該教會孩子如何花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兒童早教切忌求貴求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