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在寶寶那么大的時候,家里人口達到了10個,而且由于我們家庭氣氛非常好,所以鄰居和堂哥經常會到我們家來玩。不管是一起看電視,還是打牌,我最小,就喜歡跟著他們。所以一直到現在非常想念一大家子的時候,而且對感情看得非常重,現在夫人和孩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有人說我是“妻管炎”,但我很享受,因為我內心深處童年的大家庭氣氛給我留下深刻的記憶。
可是看到寶寶,我覺得他和我太不一樣。他注重現在,不戀舊,有時候就算我出差很長時間,從來沒聽妻子說過,孩子因為想我而哭鬧。但是見到我,寶寶依然歡呼雀躍。搬家后,寶寶完全不再提原來親密的小伙伴,因為現在班上有足夠多的小朋友讓他快樂地交往。他如此不依戀我,有時候我都有一些失落。他給我的感覺是,非常注重“現在”,享受“這一刻”。
我們不同的童年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雖然他的樂觀性格有點像我,但是對情感的處理方式,讓我覺得差異太大。希望他長大了還一直樂觀,但是當我老態龍鐘時,不知道他會不會像我一樣,經常想起家鄉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翻閱了許多早教方面的書籍,雖然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贊成童年早期的環境(人、物)對孩子綜合形成的情感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這種影響以一種自覺方式,在慢慢長大中發現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個“自我”。但是在讀書、工作甚至是未來疾病或者特定情景下,才會慢慢覺醒:“我自己原來是這樣的。”當然后期自己會有一些“自省”后的校正,但也是皮毛的東西。因為那個“自我”在很早形成后就一直支配著我們的行動,不管我們有沒有覺察到,都真實指揮著我們每個舉動。
正因為千差萬別的早期經歷,才造就這么多性格迥異的小孩,如果教條按照這個理論,希望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很多知識,對孩子造成負擔,讓孩子的童年不開心,實質上是本末倒置。影響到孩子的環境包括孩子所能接觸的全部,甚至是你沒注意的時候,孩子看到電視里的一個鏡頭。所以孩子有任何好的、不好的東西,都是自然的。父母應該多關注比較大方面的童年體驗對孩子情感的影響,比如不能讓他們有重大的心理陰影,比如關于對愛的理解等等。 李義平
小貼士:
專家認為,以下一些情感內容及能力可作為學前期孩子情感的培養目標:
1、信賴感:喜歡與小伙伴交談,主動請親近的人幫忙,并為此感到快樂。
2、自信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并有成功的信心。
3、合群感:能寬容別人的無意過失,從中體會到相互合作、諒解的愉快。
4、惜物感:對被損壞的東西感到可惜,并對自己損壞物品的行為感到內疚。
5、求知感:喜歡擺弄、操作各種物體,愿意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
6、求美感:能用唱、跳、畫、講等方式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感受。
7、覺察能力:教會孩子辨別他人表情、語氣、體態等所表達出來的各種情緒。
8、移情能力:學會分享快樂;安慰同情他人的悲傷。
9、情感表達能力:會表達自己高興或生氣的感受。 網友:newtrees
下一篇:用兒歌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