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眼下正值濟南中小學生期中考試,飽受學習
壓力的孩子對于父母的嘮叨不勝其煩。一些孩子的QQ簽名甚至寫上這樣的文字“崩潰!崩潰!!崩潰!!!”一些家長的苦口婆心,反倒成了孩子的壓力所在。傳統教育中“教孩子得多說兩遍才管用”的理論,現在看來已有些失靈。英國最新的研究顯示,經常性的嘮叨,會導致孩子“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
孩子最討厭聽的話
○“不許說謊!”○“馬上關電腦。”○“放學快回家。”○“聽老師的話!”○“你別磨蹭。”○“以后指望你了。”○“誰給你打電話呢?”○“爸媽都是為你好。”○“我說不行就不行。”○“你看看某某都比你強。”○“少跟某某那種壞孩子玩。”○“這種題也不會,你上課都干嗎去了?”○“只要學習好,別的什么都不用管”
希望換個爸爸
如果可以,讀初三的小偉真想換個爸爸。小偉爸平時很少在家,但只要在家肯定會對他發動嘮叨攻勢,還常常連諷帶刺。前兩天,他數學考試不及格,得到的“評價”是,供他上學的收益還不如養豬劃算呢。小偉委屈地表示,想聽一句鼓勵的話,就這么難嗎?
嘮叨成壓力源
14歲的小如最近因持續耳鳴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未果,最后在心理咨詢師的開導下,終于找到了病因———壓力過大。這份壓力不是來自學習,而是來自她的媽媽。自從兩個星期前,媽媽因為試卷上的一道錯題嘮叨了她近兩個小時,她就出現了耳鳴癥狀。此后,每次聽到媽媽的嘮叨,她就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耳鳴也隨期而至。
第一組:小學、初中和高中學生各10名
七成孩子認為父母愛嘮叨
調查顯示,七成以上的孩子明確表示,父母中至少有一位很“嘮叨”。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討厭父母嘮叨的指數也上升了。
被問到“哪些方面讓你覺得父母嘮叨”時,小學生最討厭父母把自己當小孩子看,在細節上小題大做;初高中生,更反感父母干涉自己的社交和隱私,把他們的意志強加給自己;學生們最討厭聽到的話有“這都是為你好”、“以后就指望你了”、除了學習,別的什么都不用管”等。
“你嘮叨你的,我做我的”
小欣剛上小學一年級,她非常反感媽媽的嘮叨,“還是爸爸好,從不嘮叨我。”
初中生小李說,父母反對他和籃球隊的哥們混在一起,“說我應該結交學習好的同學。我覺得我朋友很好,很義氣。所以爸媽嘮叨我聽著,該和誰玩還是和誰玩。”“爸媽整天念叨我要考好大學,將來當醫生。”高二的小磊憤憤地說,“他們憑什么決定我的未來,我偏不好好學,誰想當醫生誰當去。”
第二組:部分受訪學生家長
八成嘮叨家長不認賬
孩子覺得父母嘮叨,父母又怎么看呢?記者聯系了部分接受采訪的孩子的家長,驚訝地發現,超過八成的家長第一反應是“孩子覺得我嘮叨?”
“不反省,還真不覺得自己嘮叨。”李女士說。作為老師,她一向覺得自己比較講究說話的藝術和教育的方法,然而據兒子反饋,她絕非不“嘮叨”:按時洗刷呀,坐姿端正呀,學習努力呀……石先生說,他真沒想到,在讀高三的兒子心里,自己這么“雞婆”。“可能是對孩子的學習太焦慮了,總是不自覺地重復一些沒營養的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
嘮叨只為求個心安
“你覺得嘮叨有用嗎?”面對這個問題,超過半數的家長表示,嘮叨主要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該說的說了,責任也就盡到了,多數時候說得越多效果越差。“我這邊口干舌燥,孩子那邊該干啥干啥。”王女士說,她也不愿惹孩子煩,可怕說少了孩子吃虧。姜女士深有同感:“現在女兒幾乎不和我交流,就怕我逮住機會‘教育’她。”
李女士說,有些時候,嘮叨是必要的,比如孩子連遭挫折,失去自信時,家長就應該不厭其煩地給他鼓勁兒。更多時候,與其嘮叨,不如行動。比如,嘮叨孩子早睡早起,不如家長陪孩子早睡早起,這樣一定事半功倍。
嘮叨背后是教育焦慮
嘮叨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患和焦慮情結。由于所受教育和成長年代的差異,大多數家長都和孩子存在代溝。溝通障礙時,很多家長會產生焦慮、憤怒、自卑等心理,于是不斷地重復斥責、否定和顛覆的話語。此外,望子成龍的功利心理和害怕教育失利的焦慮心理促使家長試圖在不斷的“嘮叨”中,轉移不安,強化孩子的認可。
有些話說比不說更糟糕
家長嘮叨的話,多是老生常談,邏輯上更是漏洞百出,因而說比不說更糟糕。“多跟成績好的同學玩,少跟那些成績壞的壞孩子玩”就是一個典型的病句,成績不好就一定是壞孩子嗎?家長的嘮叨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導致更多問題。經常性的嘮叨,會導致孩子“失聰”,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使訓教失去效果。孩子一聽家長的話就煩,轉而逃回自己的內心,久而久之,會形成注意障礙缺陷;或者逃向外部世界,沉迷網絡,甚至混跡社會。
批評應點到為止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點到為止,留下思考的空間,孩子才容易接受。家長嘮叨太多,會讓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惡毒的指責和謾罵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效果,還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打擊。讓孩子自己從錯誤中成長,這樣的教育方法或許要管用得多。
特邀專家楊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下一篇:親子時間讓孩子大不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怎樣批評孩子才最有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