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袁愛玲,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學前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全國托幼教育機構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幼兒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她有個女兒叫李源。
2008年1月,在金融危機即將來臨,華爾街大量裁員之際,年僅20歲的廣州姑娘李源,卻在華爾街謀得了年薪超過百萬元人民幣的職位,成為華爾街最年輕的中國女孩!一年后,她被派往東京分公司工作。這位女孩的母親就是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袁愛玲。
袁愛玲如是說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0~6歲正是大腦迅速發育的時期。就像孩子長身體需要足夠的物質營養一樣,孩子的大腦發育,也需要足夠的信息刺激。如果這時能夠給孩子豐富有趣的生活、恰當的信息刺激和訓練,就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一如有足夠物質營養的孩子才有可能身體強壯一樣。5歲前,培育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尤其是對閱讀的熱愛,以后孩子就像鼓滿風帆的船,能夠乘風破浪,一日千里了。
袁愛玲,華南師范大學教科院教授,學前教育專業博士生導師,全國托幼教育機構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幼兒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她有個女兒叫李源。
2008年1月,金融危機即將來臨,華爾街大量裁員之際,年僅20歲的廣州姑娘李源,卻在華爾街謀得了年薪超過百萬元人民幣的職位,成為華爾街最年輕的中國女孩!一年后,她被派往東京分公司工作。
喜歡閱讀的孩子成績好
4歲,李源已完全過了閱讀關,5歲入小學。那時學校有一個小書店,李源經常自己到書店看書和選書。
李源讀了小學后,見同學們背生詞表吃力的樣子,回來問媽媽:“我是怎么學會認字的呢?好像一點兒也不痛苦。嗯,就像不知道自己怎么學會說話的一樣。”袁愛玲笑道:“你那時候小,是無意識地學,所以快樂;現在小學生背生字,是有意識地學,要靠意志去努力,學習就成了刻苦的事兒。”
4歲就能輕輕松松地閱讀書本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有讀書欲,而且進入小學后,也會以讀書為樂。讀書與學習能力有密切的關系,越是喜歡讀書的孩子,其學習能力越強。
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說過:從幼兒時期就開始讀書的小孩是幸福的。他們有熱情,具備適應性,比其他孩子更快樂。雖然不是說孩子從小讀書就可以成為天才,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有許多上了小學才開始讀書的孩子,在學習知識上是不幸的,他們感到難以應付。所以,想要培育優秀的孩子,一定要盡早地讓孩子讀書。但我們要強調,不是因為孩子聰明才讓他盡早讀書——這種傳統想法耽擱了許多孩子——而是從小就讀書,才能使孩子更早地具備閱讀能力,而具備了閱讀能力的孩子才會變得優秀。
李源5歲讀小學,拿到小學課本的一周,就把整本書讀完了。她拍拍書,疑惑地對媽媽說:“書這么薄,為什么要學一學期呀?”作業根本不用帶回家,三下五除二,在學校里就寫完了。
李源小學時代,整天苦惱的是沒人跟她玩。打電話叫了張三來家里,才玩一會兒,家長找來了,說作業沒完成。又打電話叫來李四,結果家長也找上門來要孩子回家寫作業。
雖然是玩過小學的,但李源成績優秀,還讀了大量課外書,最終以全校第二名、全天河區第四名的成績考入華南師大附中,后來又被編入奧林匹克班。
袁愛玲覺得,在女兒5歲前培育起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尤其是對閱讀的熱愛,后來幾乎完全放手不用再管了,孩子就像鼓滿風帆的船,能夠乘風破浪,一日千里了。
采訪袁愛玲教授時,記者一再問她培育女兒還有哪些故事,還做了哪些努力。袁教授回憶不起來,記者說:“進行早期教育,你比較注重早早地讓孩子認字并培育她的讀書興趣,此后好像再沒有做什么大的努力了。”袁教授說:“正是這樣。除了早期教育比較重視外,真的沒再為孩子做什么。早期教育抓好了,父母幾乎可以放手不管孩子了。你想想,孩子愛上了讀書,還愁成績不好嗎?她讀了那么多書,理解能力自然好,不管是人際交往的技巧,還是做人的道理,她都能從書上學到。”
情商也要認真培育
李源常請小朋友來家玩。不管家里來多少孩子,不管把小屋弄得多么亂,父母從來都熱情歡迎。正是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培育出了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溝通的能力。與人融洽交往,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一天,李源向媽媽要錢買了一大堆禮物。就像過元宵猜燈謎會那樣,她把鄰居小朋友還有自己的同學十幾個人請到家里,一起玩猜謎游戲,答對的有小禮物。李家客廳里比幼兒園還熱鬧,笑語暄天,掌聲雷動。袁愛玲夫婦成了服務員,走馬燈似的給小朋友們送零食和茶水飲料。
晚會結束,李源對媽媽說:“貴重的禮品都沒有送出去。”媽媽問:“那是為什么呢?”“越是難的題禮物越貴重。我的題太難了,沒人能答出來啊。”
袁愛玲很少替孩子買東西,總是放心地把錢交給孩子,吃的玩的穿的大部分是李源自己買回來的,討價還價、貨比三家,這個過程可以鍛煉孩子的能力。
剛上初中時,李源成了班里的采購員。原來,家附近的菜市場,有個攤主賣本子,李源會砍價,于是同學們都托她買本子。
溫馨點讀
《家教與成長》中曾刊載過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在心靈栽種信念”,作者魯先圣寫了這樣一件事:
我的故鄉是魯西南深處一個叫魯店的村子。村子因為自恢復高考以來每年都有幾個人考上大學、碩士甚至博士而聞名遐邇。方圓幾十里以內的人們,沒有不知道魯店的,一提起來都會說,哦,就是那個出大學生的村子。久而久之,人們不叫我們村魯店了,“大學村”成了我們村的代名詞。
村里只有一所小學校,每個年級一個班。以前,一個班只有十幾個孩子。現在不同了,方圓十幾個村,只要是村里有親戚的,都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這里來,人們說,把孩子送到我們村里,就等于把孩子送進大學了。
在驚嘆奇跡的同時,人們也都在問,都在思索。是我們村的父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秘訣嗎?還是別的什么?
十多年前,我們村的小學調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師,那個時候,我們村后來最早考上大學的一批學生正在讀小學。聽人說,他是一位大學教授,不知道什么原因,被貶到了我們這個偏遠的小村子。
這位老師教了不長時間以后,就有一個傳說在村里流傳,說這位老師能掐會算,他能預測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了,我將來能成為數學家;有的孩子回家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作家;有的孩子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音樂家;有的說,老師說,我將來能成為錢學森那樣的人……
不久,家長們又發現,他們的孩子與以前不大一樣了,他們變得懂事而好學,好像他們真的是數學家、作家、音樂家的材料了。老師說會成為數學家的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更加刻苦;老師說會成為作家的孩子,語文成績更加出類拔萃……
孩子們不再貪玩,不用像以前那樣嚴加管教了,都變得十分自覺。因為他們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他們將來都是杰出的人,他們必須認真、刻苦,而有懶惰貪玩、不刻苦學習等惡習的孩子,將來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長們很納悶,也將信將疑。就這樣過去了幾年,奇跡發生了——這些孩子到了參加高考的時候,大部分都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這位老師在村里人的眼里變得神乎其神,他們讓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測自己的命運。可是這位老師卻說,他只會給學生預測,不會其他的。
后來,這位老師年齡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預測的方法教給了接任的老師,接任的老師還在給一級一級的學生預測著,而且他們堅守著老教授的囑托:不把這個秘密告訴給村里的人們。
我們這些人就是從魯店走出來的,事實上,我們從考上大學的那一刻起,對于這個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我們這些人又都自覺地堅守起了這個秘密。
后來文中的這個村子考上大學的學生有近二百人之多,考取博士的也有十多人,他們中有兩人目前是美國耶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的訪問學者,有數名大學教授和科學家,有作家,有高級軍官……幾乎全國各個大城市都有這個村的學生。
每當有朋友問魯先圣,他們村的神奇從何而來?他說,人世間還有什么力量能超過信念的力量呢?而他們的老師,通過中國最傳統的方式,在孩子的心靈中栽種了學習與成功的信念!
下一篇:9歲女兒玩過小學,好爸爸勝過好老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找出孩子們的生活步調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