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張女士的兒子小王今年上初二,但是她卻覺得自己越來越“不會”做家長了。“我不知兒子是怎么回事?上個星期六早上快八點鐘了,他還在睡懶覺。我考慮到過幾天就要期中考試了,就叫他起床。誰知你越說他越賴在床上不動。過一會,好不容易起來了,說要上網查個資料,一上網就是一個多小時。”張女士焦慮地說,在她看來,已經快考試了,老師發的那么多卷子都沒時間做,兒子竟然還有時間上網,根本就是在浪費時間。
面對母親的焦慮,小王卻表示很無奈,“整天喊著讓我做作業、做卷子,還能說些別的嗎?整天說這些話,你不煩我還嫌煩呢。”“當學生的不寫作業、不做卷子哪行?期中考試怎么辦?”張女士聽到兒子這么說,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那我不上學,上班得了。總是在后面催來催去的。”
看到兒子的堅持,張女士很生氣,但是更多的是無助:“多氣人啊!孩子頭兩年還是挺聽話的,怎么現在這樣了?真急死人了……”
孩子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強,可是隨著他們的觀察及認識能力的增強、他們發現原來父母也有缺點和短處。因此,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有的會對父母感到失望,并開始分析父母的想法與見解,甚至表現出“看不起”父母的態度,或說出反抗父母的激烈話語。對于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也要學會“科學”對待:
1、最好不要硬碰硬。有些時候,孩子表現出“固執”只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父母不可一味指責、懲戒。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因為本身性格很固執,注重權威感,當孩子與自己的觀點不一致或被孩子頂撞時,就以暴制暴。如果孩子也堅持己見,死不讓步,便會爭執不休,戰火不斷,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當然,也有一些家長由于長期溺愛孩子,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父母反而唯唯諾諾,在孩子面前低聲下氣,也是一種不可取的方法,同樣不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并支持他們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假如父母覺得子女的想法過分極端,或有偏差,可不直接批評,可以告訴他們父母是怎樣想的,有什么依據和理由等,而且父母的理由僅供參考,這時候的孩子會感覺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自己的觀點是受重視的,內心的自豪感會油然而生。這是比較開明、民主的父母的做法。
2、角色互換,互相體諒。父母如果能換了角度從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也許不會發生這種沖突。
3、與孩子共成長。家長想要孩子像以前小時候一樣與自己無話不談,而孩子卻認為自己長大了,已不是小孩子了,要獨立的做事,獨立地思考。這就是中學階段親子之間容易沖突的原因所在。那么在這個問題上,究竟誰對誰非、誰承擔著主要的責任呢?筆者認為家長應承擔著主要的責任。如果我們用老方法教育孩子,教育效果不明顯或沒有效果,甚至會不斷地與孩子發生沖突。因此,孩子成長了,我們大人也要成長,孩子變化了,我們大人也要變化。
下一篇:孩子的歧路我們要走多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聰明孩子為啥學習差?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