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用死記硬背也能記住?聯想思考
作為學習多年的莘莘學子,誰都可能曾經想過“學這些東西到底有什么用”或者“為什么要學這些沒用的東西”這樣的問題吧!我也毫不例外。我認識和了解的一些同學,常常在學某些科目的時候,感到當下所學的內容一點兒用處都沒有,弄不清楚學習的目的和意義,由此便覺得空虛無比。
產生這種懷疑和疑慮的原因是,那些學生把特定的一個科目單獨地分開來考慮。在初中、高中所學的課程,是把構成這世界的所有要素分為若干個科目后,再高度概括、總結后教授給我們。我們平時所學的核心科目,一般都是各個國家的母語、科學、社會學等。
我們讀書的層次越往上升,科目也就分得越細。科學科目再細分為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社會科目再細分為地理、歷史、經濟等。各個科目不可能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從一條枝干上延伸出來的兄弟關系。只要認識到這樣的整體結構,那么,你也許就會懂得,在學校里所學的,不存在一點也沒有用的、不必要的科目,它們都是從一條根莖上生發出來的科目,無論少了哪一個,要完整地了解世界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把理解整體的方法叫做“聯想思考”。如果在學校里學到的所有科目用聯想思考法加以整理的話,你就會發現很多非常新穎和驚人的東西。
在上高中的時候,記得有一次在“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課堂上,老師用一張照片便讓我們在班級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那張照片上,身穿紅色T恤的韓國人擠滿了整條街。當時,我們用2002年世界杯以后發行的教科書上課,在教科書里收錄著韓國民眾在街道上為本國球隊吶喊助威的照片。
其實,美國人最喜歡橄欖球(football),對英式足球(soccer)并不感興趣。還有,對他們來說“上街助威”本身就是很陌生、很新奇的現象。舉國上下身穿同樣的T恤,民眾自發地走上街頭,還一起唱歌、鼓掌、吶喊,對于美國的學生來說,這一切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還有更不可接受的是,吶喊助威的人群占領全部街道后,嘈雜地按著汽車喇叭的行為,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以他們的經驗來說,肯定會立即跑來一個警察就地開出罰單。
不管怎樣,老師就拿著這張照片說明,從英國開始的足球怎樣成為世界性的體育項目,老師還進一步給我們講授了關于“世界化”的故事。之后,老師還補充介紹了一些美國和韓國的文化差異,然后向我們提出“這些文化差異到底來自哪里”這個問題。全班同學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整個課堂上,我們僅借著一張照片討論了很多事情—這個過程就是聯想思考。利用一個素材或者一個主題,聯想與其相關的多種信息,思考整體結構,這就是我所說的“聯想思考”。
再舉個例子吧。我們曾經上過一門叫做“相關美術”(interrelated arts)的課程,負責講授這個課程的共有兩位老師,一位是我們的英語老師,另外一位則是美術老師。
首先,美術老師用幻燈片向我們展示畢加索的名畫。看完幻燈片之后,英語老師緊接著向我們說明畢加索所在的時代,其文化是怎樣發展的,流行些什么。接下來,便給我們介紹畢加索的畫對當時以及以后的文化所起到的深遠影響。
同時,老師也會向我們介紹哪些文學作品切實影響了畢加索的作品誕生。這些就構成了整個課堂的主題。就像這樣,把看似互不相關的學問聯系起來的學習過程,就是聯想學習的基本要略。
我本人便屬于非常積極地活用聯想方法學習的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我的學習是一種調查(research),也是更接近研究工作的。因為我從事的是一個接一個的信息搜尋工作,并且把那些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整合考察。老實說,一聲不吭、安分守己地端坐著,把教科書一頁一頁地翻來翻去的學習方式并不是我的作風。
根據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把所得信息歸類,再分別分析,在這個過程中,信息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自己所能掌控的東西。尤其是在英語和社會學、科學和地理、美術和文學等互不相同的科目之間尋找聯系點,這可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就像尋找隱藏的圖片游戲一樣,逐個發現隱藏在其中的連接鏈的話,很快就會懂得學習的“整體結構”。這是一種“腦圖”(mind map)技法,就像在腦海里勾勒了一幅地圖一樣,是一種一邊理解概要,一邊進行整理的學習方法。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在一個科目里面利用聯想思考法,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每個單元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更像一棵樹那樣,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比如:在生物科目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并且在動物的單元里的消化、呼吸、循環、排泄等,都像一棵樹的形狀那樣,是相互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
像這樣把每個知識點當做一個整體來理解的話,你完全不需要死記硬背或者花費太多額外的精力,也可以很自然地、輕而易舉地記住。
我在課堂上做筆記的時候,筆記本的一側會留有一點兒空間,在那片“自留地”內,我會用小字做記錄、批注。那些記錄的內容,往往與別的科目、別的單元之間存在某種聯系。比如在科學這門課的筆記本上,我會記錄:“這在社會課程第某某單元、數學課程第某某單元里提過。”諸如此類的備注不勝枚舉。我就是這樣把單元和單元之間、科目和科目之間的關系理順,或者找到連接鏈以進行追蹤和更深入的學習,通過長期的實踐,這樣的東西既有效率又富有趣味性,我總是樂在其中。
雖然學校的課程安排是按照科目區分的(比如說:第一節數學,第二節英語……大多數
學校的課程都是以這種形式存在的),但是我自己學習的時候,會把所有的書都翻出來,打破科目之間的界限來進行學習。這樣的操作,并不是學完數學后緊接著學社會科目,而是學習數學的同時,總會不自覺地考慮能不能找到與社會科目相聯系的連接鏈。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不是把課堂學會的東西單純地記住,而是一種遠遠高于單純記憶的學習方法,能夠觸及到更深更遠的范圍。
我的聯想思考是不分時間和場所的。比如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時候,我也會把我的思考范圍擴大。
比如說,巴林頓的星巴克和倫敦的星巴克,還有韓國弘益大學前面的星巴克都是采用同樣的配方制造出咖啡,室內裝潢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真要找到什么不同點的話,巴林頓的星巴克里面有很多黃色頭發的顧客,而弘益大學門口的星巴克里面則是有很多黑頭發的顧客。?。侩y道只有這個嗎?反正,在美國和在韓國喝的咖啡無論味道還是外觀都一樣的事實,恰恰彰顯出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了潛移默化的關聯。我會習慣性地把這些突然浮現在腦海的想法一邊整理,一邊發展對“世界化”的想法。
聯想思考是一種進步的過程,是把個別的、獨立存在的信息進行系統性的分類后繼而進行匯總,使其成為自我知識的一部分。一旦這些知識遇上特定的經驗時,經過環境的催化作用,會在不經意間成長“進化”成驚人的智慧。
我一直都認為,在世界的行進過程中,我們最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因為信息、知識都是來源于人類的,它們的目標所在,終極指向也一定會是人類。概括地說,就是“取之于人,用之于人”。
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如果在歷史課和數學課中驚奇地找到了聯系點的話,我會在下課之后馬上去請教老師。在我了解這些知識鏈接的基礎上,我會再和別人進行溝通。這樣的話,增加的知識一定會以別的形式回報給我們。實際上,通過與老師們的對話、交流,我曾有過很多這樣的經驗。每逢此時,我都覺得自己的知識或者智慧的總量會一下子變得充盈起來,這種滿足感無疑會讓我覺得心情格外愉快。
再次重申一下:我們在學校學的各個科目并不是單獨存在的。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英語、數學、歷史……這些領域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就像是這世上的所有現象一樣,都是在相互影響下才發生的。所以把每個科目單個地人為分開后,如果我們再想了解世界,這就像光看一個輪胎就想了解整個汽車一樣。有個故事叫“盲人摸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如果不知道這些知識的系統性或者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點,你也許會覺得學校里教授的知識和現實生活當中的經驗簡直是兩碼事。以這種狀態步入社會這個大舞臺的話,你會因理論和現實的巨大差距而迷茫,難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如果把“學習”帶入到生活當中,提前做好更有意義的準備的話,“聯想思考”無疑會成為您的獨門秘笈,會幫助您找到揭開生活奧秘的那把鑰匙。
下一篇:孩子不合理要求拒絕有絕招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兩位美國母親的分蘋果哲學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