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痛經是指行經前后或月經期出現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是婦科疾病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中醫認為,痛經的發病主要與沖任、胞宮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或沖任胞宮失于濡養——“不榮而痛”有關。根據痛經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氣滯血瘀型 經前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血色紫暗,有血塊,塊下痛暫減,乳脹,胸悶不舒,舌紫黯或瘀點,脈弦。治宜理氣行滯、化瘀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枳殼、延胡、靈脂、丹皮、烏藥、香附、甘草)。
2)寒濕凝滯型 經行小腹疼痛,得熱痛減,經量少,色紫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治宜溫經、散寒、除濕,方用少腹逐瘀湯加減(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沒藥、當歸、川芎、肉桂、赤芍、蒲黃、靈脂、蒼術、茯苓)。
3)濕熱瘀阻型 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熱脹痛拒按,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素帶下量多色黃,腹痛,經時加重,伴有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紫紅,苔黃而膩,脈滑數。治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用清熱調經湯加減(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紅藤、敗醬草、苡米)。
4)氣血虛弱型 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脈細無力。治宜益氣養血、調經止痛,方用圣愈湯加減(人參、黃芪、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香附、延胡索)。
5)肝腎虧損型 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行量少,色暗淡,質稀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宜益腎養肝、緩急止痛,方用調肝湯加減(當歸、白芍、山萸肉、巴戟天、阿膠、山藥、甘草)。
除了治療,痛經的預防及護理也很重要。1)月經初潮期,應對月經來潮這一生理現象有個正確的認識,消除緊張恐懼心理。2)經期注意保暖,防止寒邪襲侵,注意休息,加強營養,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快,禁止性生活,睡前喝杯熱牛奶加蜂蜜,可有效止痛。3)經前、經期忌食生冷、寒涼之品,以免寒凝血瘀而痛經加重;月經量多者少食辛辣之物,以免迫血妄行,出血更甚;勿濫用止痛藥,以免造成神經功能紊亂、記憶力降低、失眠等不良后果;避免食用咖啡、可樂、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4)可在經前5-7天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中藥,或配合針灸及中藥熱敷。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鄭純
下一篇:別用香皂,清洗乳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保護生育力,你能做些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