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不少女性懷孕后吃得太多,體內脂肪大量形成,體重暴增,有的孕媽媽臨產前體重竟增長了五六十斤!孕期體重增長過度,不但導致生育后肥胖,影響女性產后體型,而且增加孕媽媽患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風險。目前認為,孕前體型正常即不胖也不瘦的女性,整個孕期體重增長適宜范圍是23~32斤。
某孕媽媽懷孕才27周體重就長了35斤了,腰腹部脂肪極多。我告訴她節制飲食、多活動時,她很擔心少吃會餓著寶寶。寶寶真的會挨餓嗎?
胎兒所需營養物質全部來自母親血液
在子宮內,胎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全部由臍帶輸送,臍帶的血液則來源于胎盤。胎盤的結構非常復雜,內有兩套血液循環。一套是與母親血液循環系統相通,另外一套則與胎兒血液循環系統相連。兩套血液循環在各自的封閉管道內循環,互不相混,但可以進行物質交換。胎兒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由母親血液進入胎兒血液,而胎兒的代謝廢物和二氧化碳則由胎兒血液進入母親血液,并通過母親血液循環排出體外。
因此,胎兒所需營養物質全部來自母親血液。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也就是說胎盤像一個功能強大的吸盤,把母親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吸”給胎兒。這使得大部分營養物質在胎兒血液中的濃度都要高于母親血液,比如,孕晚期胎兒血液中鋅的濃度大約是母體的1.5倍。
母親血液中的營養物質并非全部來自飲食
母親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經消化吸收后進入血液。血液運送營養物質到相應的器官組織利用或儲存,比如把氨基酸(蛋白質)和葡萄糖運送到各個器官利用,把鈣運送到骨骼儲存等。此外,各器官之間還要交換或互相提供營養物質,這也是通過血液來輸送的,比如肝臟糖原分解產生的葡萄糖運送到大腦利用,把肝臟合成的脂肪運送到脂肪組織儲存等。
因此,血液中營養物質的來源非常復雜,一部分來自飲食,另一部分則來自各器官之間的互相調配。而且,胎盤以及胎兒作為母體的一部分,總是優先得到其他各個器官的支持。例如,如果母親沒有攝入充足的鈣,那么骨骼中得鈣將被動員出來,由血液運送到胎盤,并最終進入胎兒的骨骼,保證其發育;如果母親未能按時進餐,血糖飲食來源告急,那么肝臟中儲備的糖原將分解為葡萄糖,由血液運送到胎盤,供胎兒利用。
吃得更多,胎兒不會得到更多
胎兒直接利用的不是母親吃進去的食物,而是母親的血液。血液只是營養物質的“運送車”,而不是“儲存器”,所以即使母親攝入更多的營養物質,也不會儲存在血液中,而是會儲存在其他器官組織。假如母親攝入過多食物,消化吸收后都變成脂肪,并儲存于全身各處的脂肪組織,這對胎兒有益嗎?答案是否定的。母親長再多脂肪,對寶寶也毫無幫助。
當我勸一些孕媽媽不要吃那么多,否則對自身健康很不利時,有的孕媽媽表示“只要對孩子好,我自己身體無所謂”。言外之意是,只要孩子能得到更多營養物質,自身健康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這種想法非常荒謬!首先,孩子不會得到更多營養;其次,如果母親身體不好,孩子怎么會好呢?
另一方面,即使母親少吃一點,也不意味著胎兒會挨餓。如果飲食中營養物質有小小的欠缺,那么母親各個器官組織儲存的營養物質會動員出來,優先滿足胎兒的營養需要。所以,那種認為母親少吃一口胎兒就會營養不足的擔心,純屬杞人憂天。
當然,如果母親進食明顯不足或食譜搭配不合理,的確會造成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如鐵、鋅、維生素A、維生素C等,而且無法由母體儲備來彌補。
保持合理的體重增長是關鍵
孕期飲食充滿藝術性,既要滿足胎兒和母體的營養需要,又不能吃得太多,否則將在孕育寶寶的同時還“孕育”著大量多余的脂肪,有時候脂肪重量甚至遠超胎兒重量,給妊娠及產后生活帶來很多麻煩。那如何才能拿捏好分寸呢?保持合理的體重增長是關鍵。
孕媽媽增加的體重包括胎兒、胎盤、羊水、增加的血容量、增大的乳腺和子宮以及貯備的脂肪等,它們顯然都是為胎兒準備的。除貯備的脂肪之外,其他部分的增長都是胎兒發育所必需的,稱為“必要性體重增長”。雖然貯備脂肪對胎兒也有潛在的益處,是為泌乳做準備,但并不是胎兒生長發育所必需的,而且一旦貯備脂肪過多,將增加母體代謝負擔,帶來健康損害。
一般來說,“必要性體重增長”主要受內在遺傳機制的控制,所以相對比較穩定,不同的孕媽媽差別不大。以胎兒出生體重為例,3.2千克是平均值,超過4千克就屬于異常(巨大兒)了,少于2.5千克也是異常(低出生體重),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同孕媽媽其實都差不多,差值幾乎不會超過1.5千克。
然而,孕期脂肪貯備量的多寡在不同的孕媽媽身上卻有很大差異,甚至相差一倍。先是腰腹部,再是臀部和腿,然后是背部和肩膀,最后是臉部及四肢都會有明顯的脂肪堆積。這就造成不同孕媽媽體重增長相差較大。簡單地說,不同孕媽媽體重增長方面的差異主要是脂肪儲備造成的。
因此,管理孕期的體重主要是管理脂肪。如前所述,胎兒發育依賴的是母親的血液,而不是媽媽的皮下脂肪、內臟脂肪或其他部位無處不在的脂肪組織。媽媽儲備再多的脂肪,也不會被胎兒利用。
一般認為,孕前體重正常的孕媽媽,頭3個月增加1.5千克,隨后每周增加0.5千克,總增重11.5~16千克為宜;孕前偏瘦的孕媽媽體重增長應多一些,頭3個月增加2.2千克,隨后每周增加0.5千克,總增重12.5~18千克為宜;孕前體重超標的孕媽媽體重增長應少一些,頭3個月增加1千克,懷孕中后期每周0.3千克左右,總增重控制在7~11千克。
以較小的體重增長保證胎兒良好的生長發育
最理想的情形是“長胎不長肉”,即媽媽不胖,寶寶也不小(出生體重在正常范圍)。但我們經??吹降膮s是“長肉不長胎”,即媽媽很胖,寶寶偏小的現象。同樣地,有時還能看到“長肉也長胎”(媽媽胖寶寶大)和“不長肉也不長胎”(媽媽不胖寶寶偏小)的現象。這表明,媽媽身上儲備脂肪的多少與胎兒發育并無關系。媽媽是否“長肉”(胖不胖),與寶寶是否“長胎”(體重輕重)沒有直接必然的關系。
因此,比較理想的情況是,母親體重增長較少,且以必要性體重增長為主,使寶寶得以正常發育。但是,人們難免會擔心,如果體重增長比較少,那會不會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呢?畢竟飲食在提供能量的同時,還提供各種必需的營養素,滿足母子需要。不要擔心,一個可行的措施是用B超監測胎兒大小,只要B超確定胎兒大小正常,控制飲食,體重增長“少”一些根本不是問題,更不用擔心胎兒會餓。文/王興國(營養科主任)
下一篇:懷孕要和咖啡徹底說再見嗎營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孕期總想吃零食,看專家怎么說營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