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妞妞兩歲了,在我朋友家待了兩天,回來之后居然學會罵人了。一管她,她說的更來勁兒。”張女士在電話里說,“這兩天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為這事心煩。眼看妞妞就要上幼兒園了,又是小女孩,我們不想讓孩子總是念叨這樣沒禮貌的話。懲罰孩子吧,可孩子并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又怕她逆反或是影響孩子的語言發育。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接到張女士的電話,記者帶著問題走訪了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心理門診專家梁穎。梁穎介紹說,2-3歲是孩子語言學習階段,也是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因其生活經驗、認知能力愈來愈豐富,已漸漸具有語言交談的能力,簡單地說他們已經希望得到家長或成人的關注,對語言十分感興趣,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孩子本身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要是他覺得好玩的,他就會學,因此,家長要多給孩子正確地引導,樹立好榜樣。
在心理學上,心理暗示包括正性與負性。正性是用鼓勵的話語正面積極地引導,比如:你真棒。負性是本來不希望孩子出現的狀況出現了,引起了家長的重視,反而起到了強化作用。這個年齡的孩子分不清對錯,他有的只是好奇,家長的批評、吃驚、緊張,無疑使他覺得剛剛說的話很有意思,或者很有力量,能夠引起別人注意。當他說一句話的時候會看周圍人的反應,家長要考慮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關注不夠?而當他說臟話的時候,有人馬上關注他,企圖遏制或者糾正他,如果是這種情況,孩子會不斷地嘗試去說,反而越糾正越說,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家長應該把握好尺度,在孩子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出現不好行為時,告訴他你不喜歡,并要問清孩子的需求。“你這樣,媽媽很不高興,你為什么要這樣說?是你生氣了嗎?”找到孩子這樣做的原因,鼓勵孩子用正面的語言表達,“你是希望媽媽陪陪你嗎?你想要怎么做?”當孩子在家長說過很多次之后仍沒有改正,顯然,孩子有故意“犯錯”的嫌疑,家長可以采取忽略的態度,對他置之不理,冷落他,讓孩子自己覺得沒意思,從而改變吸引家長注意力的方式。
下一篇:不要讓孩子替你完成理想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千萬不要做的五種媽媽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