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瑪喬麗· 泰勒發現,比較而言,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似乎也擁有更多的心理理論,盡管他們并不比別的孩子更聰明。有假想同伴的孩子也更善于猜測其他人會如何想、有何感受、如何行動。以此類推,社會化程度更高的孩子事實上要比害羞、孤獨的孩子更有可能創造假想同伴,這與流行的觀點剛好相反。無可避免的事實是,成人總是認為假想的朋友鬼魅般令人毛骨悚然。然而,孩子卻證實,假想的同伴不僅是司空見慣的,更是社交能力的標志,它并不會取代真實的朋友,也不是某種治療形式。
有假想同伴的孩子真的關心他人,并且即使不在眼前也會想起他們。
從假想同伴到平行世界的轉換也許反映了孩子關于他人的因果知識的轉換。年紀較大的孩子一旦明白個體的心理如何活動,就會逐漸對心理活動以更復雜的社交方式互動時的狀況產生更大興趣。他們不再只對理解其他個體感興趣,相反,他們開始試圖理解對成年后的生活很關鍵的、復雜的社會網絡。例如,中學教室里會充斥著同盟、排擠、斗爭現象,以及領袖、親信和邊緣人,而孩子們則會專注于對此進行分類。平行世界是探究非現實社會的方式,正如假想同伴是探究反事實心理活動的方式一樣。
本文由湛廬文化授權摘自《寶寶也是哲學家》
下一篇:孩子不聽話,心里在想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想象與現實因何不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