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99_中文字幕乱码日本亚洲一区二区_色就是色欧美_欧美午夜精品电影

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1-3歲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家庭關系建立要避開的誤區

分類: 家庭教育 育兒詞典 編輯 : 育兒知識 發布 : 03-30

閱讀 :340

  孩子需要被懲罰后才會做得更好

  孩子們需要知道如何道歉、如何賠償、如何解決問題。相對于在外面學習這些技能,在家要安全得多,外面的世界更容易教會孩子們如何懲罰。

  懲罰是告訴孩子不要被抓到,而不是說為什么壞的行為不好,用什么樣的行為去代替不好的行為。懲罰把注意轉移到外部,就是指父母、教師、成人的權威,而不是內部,即孩子的自我意識。

  閉門思過讓孩子們冷靜下來

  根據《時間教育》(Time-in Parenting)的作者奧托博士說,兒童到7歲之后才知道自己在一個情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對此做出反應,父母如果希望通過讓孩子閉門思過來感到后悔并考慮如何去解決問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要去閉門思過,很多孩子會因此感到生氣和憤恨,而不是后悔和考慮如何去解決問題。

  很多孩子也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他們需要學習運用深呼吸的技能去讓自己冷靜。很多大人當然比較擅長控制怒火,我們需要讓孩子更多的是關注他們本身。學會自我舒緩和冷靜調節是一生中很重要的技能。其相當于冷靜下來會減少懲罰。

  沒處理的問題會自動消失

  當感情占了上風時,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然后問題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再生出怨恨。就算暫時沒能得出解決的方案,至少討論可以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孩子們必須感覺到糟糕,將來才會做得更好

  當孩子們做了一件很糟糕的事— 那么同樣糟糕的事情必須在他們身上發生,這樣他們才會從中獲得教訓,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我們感覺好的時候,我們便會做得好。孩子們感覺糟糕的時候,往往會想到報復。像大人一樣,那些經常被贊賞的孩子比那些經常被批評的孩子更容易改變自己的做事模式,保持好的行為。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取悅大人,特別是他們所愛的人的習慣,不斷地批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毫無作用的,即使一個很小的批評也會令人灰心喪氣。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忽視壞的行為,贊賞、鼓勵好的行為。

  必須教會孩子哪些是不能接受的行為

  他們可以通過觀察了解這個世界是怎樣運轉的。孩子學習什么是能夠接受的行為比他們學習什么是不被接受的行為要有用得多。當我們指出某人的錯誤時,他會認為我們覺得他很笨,不能自己找出問題來。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告訴他們可以做的事情,他們自然就會知道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所有的批評都是消極的,不管它聽起來多么禮貌。“你能從我的腳上下來嗎?”聽起來很有禮貌也沒有攻擊性,但是它確是消極的指向。“如果你能站在自己的地方我將無比快樂”,則是用一個積極的方式告訴孩子要做什么。“我的腳被踩疼了”讓孩子知道你的問題,也讓他們自己去決定該做什么。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被他人指指點點,但是他們仍然在學習,需要大人幫助告訴他們如何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他們需要學會道歉、修復、歸還、代替、賠償或是清理干凈。

  滿足需求會把孩子們寵壞

  如果不滿足或者用錯誤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才會被寵壞。物質的滿足并不是必需的,愛、激情、理解、情感安慰或者正當的身體接觸不會寵壞孩子,只會讓他們成為更優秀的人,知道如何去愛和安慰別人,這是生存、安全、社會需要和人類發展最基本的情感滿足。在我課上的一位媽媽告訴我,當她2歲大的兒子哭的時候,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會沖過去安慰他,因為在他們受傷、難過或者生病的時候,他們也是在第一時間得到安慰的。

  與孩子共度時光永遠不會寵壞他,但是給他們太多的物質滿足或者為他們做他們有能力做的事情才會寵壞他們。

  孩子的獨立性是逼出來的

  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和那些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還沒有準備好獨立的孩子相比,只有當他們的依戀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他們才能更快地獨立。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夠更快地獨立,這就要回歸到最基本的依戀理論了。當孩子在向外探索時,他需要有一個安全的港灣讓自己隨時可以回去尋求安慰,只有孩子的安全感充足的時候,他們才會減輕對家長的依賴。

  作為父母的鼓勵,孩子獨立是必須的,讓他們離開安撫物品、自己去上廁所、自己睡覺、去幼兒園,但是家長不能在孩子還沒有準備好之前強迫他們去那樣做。何謂準備好了,這是因人而異的,沒有固定的時間和表格。鄰居的小孩可以自己上廁所了,不意味你家的小孩也準備好了。尊重自己孩子的個性,他們會掌控好自己的時間。

  用擁抱、輕聲細語和無條件的愛接受孩子錯誤的行為,其實是在鼓勵他犯錯

  通常情況下,不好的行為是強烈情緒的一種發泄,例如憤怒、不安、煩躁。如果我們很粗暴地對待孩子的這些行為,我們并沒有幫助孩子去處理他們的情緒。當時并不是教導孩子的最佳時期,而是應該幫助孩子冷靜下來,等到事情過后,父母和孩子都冷靜下來的時候再教育他們會更有效。

  你并不是在接納孩子的錯誤行為,你是在安撫受傷的情緒,為之后的教育打基礎。事情過后,你可以平靜地教導,孩子能夠平心靜氣地去聽。比起害怕你的憤怒和懲罰,當父母和孩子都以尊重的方式去溝通時,孩子更容易學習。先建立關系,再進行教導。

  孩子太小,不知道怎樣解決問題

  你有沒有觀察過小孩子玩形狀配對的玩具?他們發現了問題,然后通過犯錯去尋找解決方案,他們也許需要成人的幫助,但是他們絕對有能力去解決問題。

  孩子只有被控制,才能學會自控

  孩子是通過看到自控的榜樣才學會自控的。他們看到父母在藥物、食品、賭博和花費上的自我控制,他們通過解決問題、信守承諾,看到父母負責來學會責任感。但是最重要的是,孩子是通過知道界限、得到積極指引以及大量的重復與練習來學會自控的。孩子也需要信息,當他們知道原因就可以更好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去解決問題。這個發展的是孩子的內在動力,讓他們自己去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自制力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所必需的。

  有一天我不在家,我12歲的兒子決定自己在家。他清理了廚房、烤了蛋糕,還出去買了雞蛋,然后回家做作業。還有一次,我帶小一點兒的孩子們出去玩,他不想去,家里有5臺電腦、2臺游戲機、6臺手動游戲平臺,一部DVD機,他都沒有動過!他自己選擇打掃房間、洗碗、吸塵、收拾玩具。沒有嘮叨,家長沒有告訴他必須這么做,一切都是自發的。他是通過學習他人和了解自控的重要性來學習自控的,他知道一個整潔的家,一個新鮮的蛋糕,還有新學會的知識的好處。最重要的是,他從這些事情中獲得了一種成就感。

  孩子的壞習慣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去糾正

  新習慣是通過21天的重復建立起來的。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壞毛病,一旦我們習慣了,就不愿意改變,除非我們真心希望去改變,如果我們下定決心去改變一個壞習慣,只需要短短三個星期就足夠了。

  一個習慣和父母一起睡覺的孩子可以使他們習慣和兄弟姐妹或自己一個人睡,只要所有人都準備好了,他們就可以改變這個習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廁訓練。用了兩年多的尿不濕,他們可以改變這個習慣嗎?小時候給他們用尿不濕是在養成他們壞的習慣嗎?不是的,盡管我們給他們用尿不濕,我們也希望有一天他們會用馬桶。當時機成熟時,習慣就可以改變,并不是說早總比晚好,事實上,晚一點兒更好,因為孩子這個時候在生理和心理上更成熟一些。

  孩子和成人擁有同樣的權利

  在大多數國家的憲法里面,人權適用于所有的人,沒有年齡限制。而且,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尊重、平等地對待他人,我們就應該以同樣的方法對待他們。

  忽略孩子的負面情緒,這種情緒自然會消失

  孩子被成人忽略的負面感受會一直壓抑在他們心里,認可和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不會擴大這種情緒,一旦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理解、接納,就會消除這種情緒。家長普遍擔心認同這種負面感受會讓孩子過分關注負面感受。如果孩子在路上摔哭了,有的家長會說:“你都是大男孩了,勇敢點兒!”他可能會慢慢平靜下來,有的家長過去安慰說:“摔疼了,是嗎?”他反而哭得更厲害。是的,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很少得到認同的孩子,一旦他的情感得到了認同,他會哭得更厲害,時間會更長,因為他覺得被人重視和認同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這被稱為缺乏安全感的依戀。但是如果孩子從小情感就得到大人的認同,他們就會很自然地接受第二種說法,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公正

  孩子6歲的時候就非常了解各種規則和社會上約定俗成的規矩了,他們通過觀察成人和其他孩子來了解這些,試著觀察一群6歲左右的孩子玩桌面游戲,你會發現他們很遵守游戲規則,并且知道什么是公平的規則,如果他們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他們會馬上發現,并表示出自己的不滿。

  尊重是教導出來的

  品格教育指出,尊重是被教導出來的,事實并非如此,尊重是通過榜樣來進行學習的,是不受年齡、性別、班級、文化、宗教或是職業限制的,孩子更多的是“做你所做的,而不是做你所說的”。如果責備、打罵、嘮叨或是糾正的足夠的話,孩子的行為就會改變。孩子跟成人一樣,如果他們身邊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榜樣讓他們去模仿學習的話,他們很快就可以改變,而這個榜樣就是你— 他們的父母。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不喜歡因被糾正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但是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這樣做。連成人都不喜歡的事情,我們為什么會認為孩子喜歡?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孩子對于高壓政策做出的反應和感受會與大人的有所區別?只有那些很愿意表達、很有反抗精神的孩子才會告訴我們,大多數孩子都不喜歡被糾正和壓迫。接納、身體力行比起糾正或壓迫來說更能夠促使孩子去改變。

  故意不聽話的孩子需要嚴厲的懲罰來制止

  孩子不會說某天一醒來就在床上想:“我今天要去找爸爸媽媽的麻煩,讓他們一整天都不得安寧,這肯定很好玩,我就要在旁邊看著他們焦急發火的樣子。”大多數孩子都不是故意惹父母生氣的,他們只是試圖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有時他們必須犧牲父母的需求。但是他們這樣做不是針對父母的,而是他自身的需要。

  當孩子故意不聽話的時候,他們其實是想告訴我們:“現在,我的需求比你的重要。”通常這關系到在一段關系中雙方的需求在哪里得到滿足,往往被滿足的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如果家長能夠真正地去檢視孩子的需要,那么他會做得更好:孩子需要更多的自由嗎?他們現在做的事情對他們自己來說真的那么重要嗎?我真正關心的是什么?我們能找出一種方法來滿足孩子和我的需要嗎?懲罰很難制止故意的違背,哪怕是父母將懲罰升級,通常情況下,孩子會變得更卑鄙、警惕和不滿。如果孩子的需求長時間被忽略,他們就會竭盡全力以故意任性的行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當今的孩子比我們上一代的孩子行為更差

  每一代人都喜歡批評下一代人比他們表現差。閱讀一份100多年前的報紙,許多讀者寫著,“當今的青年是多么糟糕!”

  何謂專家

  在育兒的過程中,有兩位專家:你和你的孩子。如果你需要幫助和信息,自己主動找出來。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沒有任何專家有資格告訴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專家的工作是為你提供最新的科研信息、有可能做出的選擇、每一個選項所承擔的風險,然后讓你自己去做出選擇。你應該做那些你和你的家人都認為正確的事情—不是你的親戚、朋友、鄰居、醫生、父母或是我們國家的文化。

  許多由衛生界所推薦的養育子女的做法,都不是建立在證據(研究和調查)上的,而是專家們的文化偏愛和個人經驗,我們有權利去質疑專家意見背后的理論依據,這就是你作為父母的工作:辨別信息。

  父母與孩子是生命的結合,人際關系的連接已經為人類服務了很多年了。它使人類的種族可以延續至今。我們需要支持、鼓勵和認可養育孩子的方法,以此來加強我們之間的連接。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加健康的成年人以及更加美好的社會。

下一篇:六大“秘訣”讓孩子乖乖聽話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家庭的核心是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昭通市| 吉安县| 大港区| 沐川县| 辛集市| 岑溪市| 白河县| 灵丘县| 沙田区| 雷州市| 澄迈县| 台前县| 南澳县| 奈曼旗| 高碑店市| 嫩江县| 酉阳| 法库县| 大姚县| 新兴县| 新蔡县| 柳林县| 鹤峰县| 吐鲁番市| 白城市| 崇州市| 盐池县| 会宁县| 沽源县| 堆龙德庆县| 临沂市| 大安市| 焦作市| 黎川县| 青冈县| 巢湖市| 株洲市| 彭州市| 壤塘县|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