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大孩子的故事
常常有朋友好奇地問我,來你們這兒咨詢的大學生哪方面的問題最多?人際關系、戀愛、學業又或是嚴重的抑郁癥、強迫癥、厭食癥?從我們的統計資料來看,上述問題都有,但排在前幾位的原因并沒有顯著的區別,如果要說哪個問題是比較集中的,那就是——無法認同自己,這才是那些形形色色“問題”背后的根源。隨手翻開我的咨詢日記,這樣的大孩子很多:
晨晨同學,學習優秀,長相也頗為帥氣,衣著亦很講究,卻因自卑而走進咨詢室。“爸爸媽媽從小就對我非常嚴格,雖然我一直在努力,可我總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盡頭,我永遠都達不到爸媽的要求,沒有表揚,沒有肯定,等待我的永遠是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我好累。現在雖然我知道自己并不差,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所以我一直都活得很恐慌很郁悶。”
靜靜同學,天資聰穎,志向高遠,來咨詢的具體理由是,眼看就要錯過申請留學的截止日期了,申請信卻遲遲沒有發。細問下來才知道,她遇事非常糾結,做每個決定都好難。她說:“我媽媽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人,每次我想要做一件事情時,她總會想出各種各樣的風險,看起來是為我好,其實是在打擊我。就像這次申請留學,媽媽總是不停地問我,如果申請不上,會不會耽誤別的事情?我怎么永遠都得不到媽媽的支持呢?”靜靜雖然離家千里,但媽媽給她的影響卻沒有因空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弱,依然非常頑固地籠罩著她。
表面上看來,他們的問題很不一樣,但從根源上來看,他們的苦惱都源于他們看不到那個真正的自己,看不到有能力的自己,他們看到的只是父母口中表達出來的自己。這樣的孩子雖然從外在角度看很優秀,但是他們一點都不開心,整天背著沉重的精神枷鎖,愁眉苦臉、年輕卻沒有青春的感覺。如果回溯到他們的童年經歷,無一例外地都承受過父母親對自己不理解、不支持、高要求,使得他們長期以來低估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加上父母親的高壓,更給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痛苦。通常,父母不尊重的程度越嚴重,孩子對自我的認同和接納就越低,表現出來的問題就越嚴重。自我認同,這便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
從大孩子看小孩子
觀點:“孩子是通過母親看自己的目光看自己的”
英國最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在兒童醫院工作40多年,通過長期對母嬰關系的觀察和治療實踐,撰寫了大量研究母嬰關系的著作,系統闡述了母親和孩子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的,其中對人類最有貢獻的觀點之一是:“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有嬰兒的地方必有母親。孩子是通過母親看自己的目光看自己的。”
父母是孩子形成自我認同的重要來源
兒童發展心理學上對自我認同是這么解釋的:個體所理解的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依據個人的經歷通過反思理解到的自我。也就是說,自我認同的形成與外界的反饋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孩子理性思維的能力和對事物客觀評判的能力尚未充分發展之前,他們對自己行為判斷的重要標準就是他人的評價,尤其是最親近的人的評價。對于孩子來說,最親近的人,除了父母,還會有誰呢?那些經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會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被喜愛的,這樣長大之后即使經歷挫折、失敗,他們也會更容易重振起來,延續一直以來的自信、輕松、快樂;反之,如果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批評、不信任,那么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沒有能力的、不被喜歡的,進而導致自卑、怯懦、退縮……
學前期的時光,是人的一生中唯一以父母為“重要他人”的時期,父母要珍惜這個機會,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感。具體的做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順應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更多地體會成功感而非挫折感。
仔細想想現在的孩子是如何成長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承受的挫折感實在太多了,我們就不要再人為地增加他們的挫折感了。比如5歲的豆豆調皮、好動,一刻不停,家長聽說音樂能鍛煉大腦,能讓孩子安靜下來,所以就逼豆豆去學鋼琴,但卻忽略了對于豆豆來說,學鋼琴是一件多么困難且吃力不討好的事。其實,就算是培養樂感、毅力和專注力,還是有動感一些的、順應孩子天性的方式供選擇的,比如律動、打架子鼓等,可以讓孩子(當然也包括家長自己)能相對容易地擁有成就感而不是挫折感。
我家的故事:如何順應孩子的天性,充分尊重孩子的興趣
我的孩子牛牛很喜歡火車、地鐵,沒事就叫我陪他去坐地鐵,一坐就不肯停,最夸張的一次我倆在地底下來回穿梭,一口氣把市區內所有的地鐵坐了個遍。一開始,我只是教他認上下站的站名,慢慢地他似乎真的認得那些字了。我看他興趣實在濃厚,在家里整天趴在地板上鋪軌道玩地鐵,就打印了一張大大的上海地鐵規劃圖,讓他當司機,把我這個乘客送到指定的站點。就這樣,在他3歲的那個暑假,他竟然可以不靠地圖也能對各個站點了如指掌。只要我說出起點和終點,他就能告訴我怎么換乘,在哪換地鐵。這么玩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在生活中的方向感,出去玩的時候,只要走過的路他都記得,甚至還給爸爸指路,成了爸爸的GPS。后來,因為他又借助地鐵站名的這些字認識了更多的字,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這樣的學習過程就是自發的游戲,沒有絲毫的強迫或是指責,牛牛便逐漸開始了認同自己、接納自己、欣賞自己的旅程。
2.接受孩子的特點,而非單純地抱怨或批評。
有的孩子很害羞,就是不喜歡叫人,別人跟他打招呼也沒反應,這時候大人不要整天抱怨或批評他,而是接受他的特點,如果真的想改變他,就做他的好榜樣,每次用他的口氣跟別人打招呼,多跟人打交道,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下,孩子反而會慢慢地學到如何與人交往,而不是在批評和壓力之下,更退縮更膽小。如果孩子很膽小,就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拉著孩子在眾人面前秀技能,甚至因為孩子不肯,還當著眾人責怪、埋怨他。
3.耐心指出孩子的錯誤或缺點,并告知正確的做法。
當孩子出錯時(哪有人不出錯的),簡單地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短期可能會有所改善,但長期這么做所付出的代價卻是孩子自我價值感的下降和自我認同的降低。
要耐住心沉住氣,等事情過了,好好跟孩子商量。一般來說,我們建議首先要跟孩子保持同等高度,蹲下來或者坐下來,提供對話的空間;然后嘗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和感受,“我知道你很生氣”,“我知道你不想這樣”,再平靜地表達你的感受和對孩子的期望,“但媽媽真的很受傷很難過”,“但媽媽真的很希望你能參加”,問問他可不可以想出別的辦法來解決。不要對此有疑惑,只要你足夠真誠地邀請孩子、足夠耐心地等待孩子、足夠相信他可以自己想辦法,他就一定會想出解決的辦法。最后,如果這個事情下次還需要面對的話,就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向孩子要一個重重的承諾,等到了下次面對前,提醒他這個承諾就可以了。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能力,正確地認識自己的不足,理智地作出自己的判斷,取得成功的同時收獲自信、收獲幸福。文/薛璟
下一篇: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