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近三十年我國兒科疾病呈現新變化:傳染病下降,惡性腫瘤、兒童高血壓、糖尿病增多
●孩子發燒未必要馬上到醫院看病,可先在家觀察病情
●家長反映孩子的病情要客觀,莫做“下診斷”式的敘述
廣州日報。大洋網“院長直播室”
本月26日,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院長、兒科專家賴永洪做客廣州日報和大洋網聯合舉辦的“健康掌門人之院長直播室”,就常見的兒科疾病和廣大家長關心的育兒問題與網友進行了交流。
賴永洪指出,我國常見的兒科疾病近三十年來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肝炎等傳染病大幅下降,而惡性腫瘤、兒童高血壓、糖尿病等卻呈現出上升趨勢,亟待引起社會和家長的關注。
兒科病譜新變化:
兒童高血壓發病率達10%
據賴永洪介紹,從上個世紀50年代之后,每隔20年兒科的疾病譜都會有比較明顯的變化。在過去30年,傳染性疾病排在兒科病譜的第一位,占40%左右,主要是病毒性肝炎等,第二位是呼吸系統疾病,占30%左右,接下來比較常見是小孩的貧血、腎炎,新生兒疾病,營養不良等等。而在最近5年,我國兒科疾病有了很明顯的改變,比如說以前感染性的疾病明顯下降,但兒童的惡性腫瘤和小孩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卻越來越多。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高血壓。”賴永洪說,國內進行的兒童血壓抽樣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高血壓發病率多為5.4%~19.4%。大多數城市兒童高血壓患病率為10%左右。“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實際上與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一個家庭如果不對用油、用鹽有適度控制的話,那么就極有可能養育出一個口味偏重的孩子,從小如此,患糖尿病、高血壓的機會當然比別人高。”
而在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意外傷害占了相當比例,據最新研究顯示,在我國意外傷害占兒童死亡原因總數的26.1%,居首位,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
養育常見誤區逐個數
誤區一:一個小孩生病,五六個大人陪著到醫院
院長點評:孩子生病,家長緊張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從醫生的角度看,實在沒這么必要幾個大人陪著到醫院,因為這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我認為兩個家長就夠了,一個是最親近的,不一定是爸爸媽媽,可以是日常負責照顧孩子的,能哄他聽話的,了解他生活細節的人。第二是真正的監護人,這個人是可以“做決定”的。
誤區二:孩子發燒,動不動就讓醫生給吊針
院長點評:是否需要打吊針,要由醫生根據病情來決定,不能由家長來指揮醫生。站在醫生的角度,吊針有必要的時候就應該打,比如說孩子的病情比較重,不能吃不能喝,或者一些藥品口服的效果不好,再比如小孩吃下藥會嘔吐,這些情況下有可能需要通過靜脈注射給藥,但應該由醫生去判斷。
其實,盲目的吊針往往還會給健康帶來危害。這是因為吊針主要使藥物直接通過靜脈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經常或大量的打點滴,會使微血管豐富的心、肺、腎等重要器官中的不溶性微粒大量蓄積,久而久之,就會引起微血管的血栓梗塞、肺纖維化、肺動靜脈壓增高,以及局部組織水腫、炎癥、壞死,甚至引起癌變等。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應遵循“可口服的不吊針”的原則。
誤區三:補鈣、補鐵、補鋅……保健品當飯吃
院長點評:這沒必要,孩子體內是否缺乏某種營養素,應該由醫生判斷。我個人認為,如果這個小孩飲食正常,那么人體所需的營養往往基本夠了。不過由于現在的城市人吃得越來越精,小孩在生長發育時期所需的維生素未必完全足夠,那么適當補充點維生素也是可以考慮的,但是不要什么都補,而且也非多多益善。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有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比如魚肝油(含維生素A與維生素D),吃多了可引起發燒、厭食、煩躁、肝與腎臟功能受損。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長期服用過多可以誘發尿路結石、脆骨癥等病癥。
專家提點:
孩子發燒未必馬上送醫院
如孩子只是發燒,精神狀況良好,可以先在家里照顧,多喝水,用溫水擦四肢以利散熱有助退燒。如體溫在38.5℃以上,可以冷敷額頭。如家長有給小孩使用常用的退熱藥的經驗,也可以按以往的做法給適當的退熱藥。
當孩子有以下情況:體溫很高、精神狀態差、咳嗽厲害、呼吸急促、喝水很少等,如果孩子年齡在5歲以下,且病情較重,應及時到就近設有兒科的醫院就醫診治。
家長陳述病情莫妄下診斷
家長反映孩子的病情要客觀,在向醫生描述病情的時候應描述孩子的癥狀,而不能做“下診斷”式的敘述。例如,你可以說:“我的寶寶咳嗽,而且還有痰”,而不要說:“我的寶寶感冒了”。同時還要注意不要隨意夸大或縮小寶寶的病情。
對孩子體溫變化的敘述是不可缺少的。另外還要注意敘述飲食的增減情況,睡眠狀況變化,寶寶大小便情況,有無對某種藥物過敏的情況,家庭中有無遺傳病史等,家長的敘述越準確和詳細,對醫生的診治越有用。
冷水擦手腳,有助防感冒
最近廣州的天氣忽冷忽熱,很多小孩生病,家長們都很關心,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對此賴永洪列舉了幾個要素:1.要提供足夠的營養。從目前研究的情況來看,輕度的(或稱為亞臨床型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缺乏是造成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一個常見原因。因此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有色蔬菜和水果或補充一些多元維生素制劑能有效增強孩子的抵抗力。2. 保證充足的睡眠。3. 進行體育鍛煉。4. 多喝水,促進體液循環,有效排出毒素。
此外,一些日常習慣的培養也能幫助孩子提高抵抗力。“我建議家長每天可以用暖的手給小孩進行背部按摩。對于那些經常流鼻涕的小孩,每天早晚可以給他的鼻梁輕輕的做按摩,小孩大了,可以教他自己輕輕的按摩,每天做幾分鐘就可以了。”
此外,冷水浴對小孩也是很好的鍛煉。“當然,我們也并不提倡給太小的孩子進行全身冷水浴,但局部冷水浴是有好處的,例如洗澡后用冷水擦擦孩子的四肢,平時用冷水給孩子洗臉等。”
隔代養育,父母不能“袖手旁觀”
“隔代養育”是近年來凸顯的一種社會現象,“隔代養育”的優點在于祖輩有比較豐富的養育經驗,有耐心,對孩子照顧得很細致,只要“借用”得當,是有益處的。
但“隔代養育”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首先老人往往會比較溺愛孩子,有求必應,容易使孩子任性、嬌氣。其次,老人愛孩子的方式,常常忽視了“獨立性培養”的因素,往往不由自主地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孩子的這種潛能就會逐漸消失;再加上祖輩帶孩子往往承擔著很大的壓力,老人家出于安全的考慮,經常這樣不許孩子做,那也不許孩子碰,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興趣,變得孤獨、膽小。
賴永洪的建議是,父母盡管不能天天陪伴孩子,但也不能把孩子甩給老人后就“袖手旁觀”,只要有時間就應經常與孩子在一起,每天最好有兩小時以上的親子時間。同時還要經常和祖輩溝通養育的問題,多向他們傳達一些現代的、科學的育兒方法。
網友提問
大洋網友:重慶15歲的少年拿刀殺人,向警察要槍自殺,這造成社會悲劇,在家長培養孩子中如何杜絕悲劇的發生?
賴永洪:這種悲劇的核心是家長跟小孩的溝通脫節了。小孩想什么家長不知道,小孩有話想跟家長講,又沒有機會。另外家長都希望小孩講好消息,如果小孩做錯事給家長講,換來的往往是家長的斥責。家長應從小和孩子養成溝通的習慣,讓孩子什么事都可以跟你講,遇到挫折能在你這里得到安慰和支持。即使孩子做錯事,可以待事情平復后,慢慢地對他們作出引導。如果能做到這些,我相信類似的悲劇應該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大洋網友:大人用的消炎藥可以給孩子吃嗎?給孩子吃的時候量怎么控制?
賴永洪:這種做法不好,特別是消炎藥。家長在沒有經驗、沒有指導的時候憑著模糊的想法給小孩吃,這可能會帶來不良反應比較明顯,特別是小孩藥量上的掌握,這應該交給專業醫生判斷。
大洋網友:孩子睡覺的時候又哭又鬧,腳痛,醫生說生長痛,為什么是生長痛?
賴永洪:在幼兒階段生長痛是正常的現象,主要是骨骼生長發育發來的癥狀,不是病。生長痛與其他關節或骨骼疾病有一個基本區別:越安靜的時候越感覺痛,活動了反而不痛了;如果骨頭有什么疾病,越運動越痛。如果生長痛影響到孩子夜間的睡眠的話,可以進行簡單的處理,包括按摩、保暖等。
文/記者黎蘅 通訊員葛峰 攝影/記者喬軍偉、陸凱聲
下一篇:早春預防小兒傳染病的錦囊妙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春季長高不能忽略5件事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