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最近一周之內,山西出現了兩則“偷搶小孩”的謠言,并在微信朋友圈里廣為傳播!盡管警方迅速作出緊急辟謠,但還是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心理。
近年來,“偷搶小孩”的謠言一直以各種版本的形式在朋友圈里傳播,這樣的謠言為何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偷搶小孩”謠言“花樣百出”
先來看一下山西最近一周內出現的這兩則謠言:
其一,5月21日下午,太原市民牛女士從學府公園附近一幼兒園接孩子過程中,遭兩名歹徒持刀脅迫,牛女士機智脫身。該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傳播的過程中變成了“幼兒園門口搶孩子”。
24日,該案被太原警方證實為“持刀搶劫”。
其二,5月20日,就有太原網友在微信朋友圈內看到“小店村附近有人偷搶孩子,開著一輛黑色大眾車,車牌號為晉A5XXXX”;23日下午,這個“作案汽車”又出現在運城,“運城安邑街上一位奶奶推著小孫孫,當眾被人販子搶走了;鹽湖區小店村又丟了個小孩,大隊喇叭剛報的。晉A5 XXXX這個車小心!這是學校老師發的,求擴散!”
細心的人只要稍微留意便會發現,近年來,“偷搶小孩”的謠言一直在我們的朋友圈里傳播,各種版本層出不窮,花樣百出。
據新華網山西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就有廣西南寧版“專偷7歲以上孩子”、四川綿竹版“賣冰棍車專偷小孩”、陜西西安版“超市有人偷小孩”和江蘇揚州版“女子冒充護士偷小孩”等謠言,但最終都被警方證明為謠言。
多方擠壓謠言 社會依然受傷
回看太原此次“學府公園附近偷搶孩子”的謠言,警方迅速行動、媒體快速反應、自媒體平臺嫻熟應用,多方聯動擠壓了“謠言”的生存空間和時間,但謠言還是讓社會受傷、讓無辜者“躺槍”。
21日晚,“偷搶孩子”謠言露頭;22日中午,太原公安發布消息稱“學府公園附近發生的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24日,警方再次發布消息稱,該案偵破,實為“一起持刀搶劫案,與網傳偷搶小孩無關”。
山西省公安廳也于22日對外公布稱,太原、晉中、呂梁、長治等地警方均查證近期無“偷搶小孩”類報警。
針對23日出現的謠言,“平安運城”微博于24日發出辟謠信息,稱近期沒有接到小孩被偷的警情。
各家媒體也與山西公安部門保持了良好的溝通。新華網等各媒體也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和報紙、電視臺、廣播等多渠道迅速發布權威信息。一位媒體人士稱,“朋友圈前一晚都是 偷搶孩子 ,轉眼間全是公安發布的信息了。”
但正如馬克 吐溫所言:“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
太原學府公園持刀搶劫案發生后,一度引起很多家長恐慌,有人稱出門帶電棍防身,有人則稱車里需要備刀。晉A5XXXX的車主,更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愛車竟然在微信圈中被誣傳成“偷小孩”作案用車!這則不實信息給當事人的家庭、工作、生活帶來了無端的困擾。
謠言“讀懂”了網友心
輿情專家認為,分析“偷搶孩子”的謠言微信朋友圈的傳播機理,不能排除是一些營銷號為了自身利益而進行造謠,有關部門應加強對自媒體的管理,對這類為了一己之利而利用社會善良心理的人員、機構要嚴肅處理。
除了造謠,“傳謠”是此類謠言擴散的另一重要環節。
在被問到為何要轉發“偷搶孩子”類信息時,IT從業人員李先生稱,“孩子太金貴了,丟失對家庭是個大悲劇。轉發相關信息,就是要提醒親人朋友多加注意!”
眾網友出于好心提醒親友謹防“偷搶孩子”,但謠言卻看透了網友的心,關注、評論、轉發的最終結果導致了社會出現恐慌氛圍。
武漢警方曾對媒體介紹稱,不少不明真相的網友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轉發給親朋好友,未經核實的信息波及范圍越來越大。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曾對媒體表示,微信謠言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和疾病三個領域。專家學者稱,制造恐慌是謠言傳播常用手段,而謠言又恰好激起我們保護重要親友的欲望。
“每個人覺得轉發就是為別人著想。但當很多人都這么做時,社會開始恐慌了。”經濟管理學專業的劉女士說,“個人的最佳選擇并非社會的最優選擇。”
那么,如何快速辨別謠言,業內人士給出如下建議:一是查看其是否老帖,二是看消息源是否可靠、專業。果殼網主編徐來說:“查明信息出處,信息中的原始人名、機構名,向專業人士請教,學會這三項本領,人人有臺 謠言粉碎機 。”
太原警方已要求相關部門加大巡控力度,一旦遇有“偷搶孩子”類警情,堅決予以打擊;同時,安排社區民警深入社區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理性對待網絡傳聞,不傳謠、不信謠,防止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下一篇:比利時兒童邊玩邊看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為何老愛揪耳朵?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