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程是一位新媽媽,寶寶出生僅5天。昨日,她和家人正苦惱著如何把息斯敏片劑分成四等份。
寶寶身上突然長滿了紅疹。根據醫生叮囑只吃1/4藥片,所以需要拿小刀切藥。小程說,切藥時她提心吊膽:“切少了怕效果不好,切多了怕有副作用。”盡管劑量減少,但畢竟是成人藥品,說明書中“12歲以下兒童應用本品的安全性尚未確定”的表述,也挺讓她擔心。
兒童患病,卻無奈服用成人藥。如何給孩子喂合適劑量的藥,如今成了很多年輕媽媽的“頭疼事”。
兒童用藥到底怎么了?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位母親兼醫生的“上書”
對于兒童用藥的窘境,作為基層衛生人員的吳啟梅有著深切感受。
吳啟梅是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衛生院副主任醫師,也是一位擁有14歲女兒和9歲兒子的母親。她說:“兒童用藥種類有限,大多集中在治療發熱、咳嗽及胃腸疾病上,劑型和規格少。我們衛生院以治療骨病見長,但在治療兒童骨病方面,即使是簡單的消腫止痛藥,也難覓‘兒童專用’蹤影。”
去年12月,吳啟梅和張恩景藥師一道,向農工黨武漢市委會提交了一份《兒童用藥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建議》,直陳目前兒童用藥安全的三大問題。其一,兒童用藥“三少”,即品種少、劑型少、規格少。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中,西藥部分,明確標明兒童使用且有具體用量的只有5個品種入選,中成藥部分僅有1個小兒專用品種入選;《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09年版)》中,中藥部分僅20余種兒童專用藥入選,而西藥部分沒有對兒童用藥進行單獨分類。其二,藥品說明書不規范,兒童用藥缺少安全性資料和用藥參考。藥品說明書關于兒童用藥的注意事項缺失,我國兒童用藥中仍有50%左右以成人用藥減半給兒童使用,難以保證兒童用藥量的安全。其三,兒童不合理用藥情況普遍存在,如濫用抗生素、中藥注射劑、營養藥等。
據透露,目前該《問題及建議》已引起高層領導重視。讓吳啟梅揪心的是,近年來,“奪命退燒藥”尼美舒利事件,以及前不久國家藥監局下發通知,新生兒和1歲以下兒童禁用小兒氨酚烷胺顆粒等三類藥,使本已很脆弱的兒童用藥市場再生波瀾,“有些藥品存在問題,是在事后才發現,這讓人膽戰心驚!”
模糊的“酌情減少”與“醫生指導”
昨日上午,記者在省婦幼、武漢市兒童醫院,隨機采訪了25位帶孩子候診的家長,絕大多數家長都表示:“經常會遇到‘酌情減少’這類比較模糊的藥品說明書,感覺無所適從。”
一位姓郭的奶奶說,孩子得鼻炎半年多,一直吃藥,偶爾會吃成人藥。由于小孩體質特殊,用藥時特別小心,唯恐藥量把握不好。帶著孩子從深圳來漢看病的趙女士表示,平時多在香港購兒童專用藥,服用很方便,他們的藥品標注清晰,不存在兒童酌減問題。
記者隨后走訪武昌、江夏等多家藥房,發現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藥物制劑品種中,很多都沒有兒童劑型,專業兒童藥品僅有區區數十種。許多成人用藥的說明書上都注明“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等字樣,但究竟如何“指導”,許多大醫院的醫生表示“憑經驗”。
在聚榮璟大藥店鳳凰花園店和藏龍島店,約100平方米的賣場里,幾十個貨架上分類擺滿了各類藥品,但兒童專用藥只占一個小貨架,基本以感冒和退燒藥為主。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老百姓大藥房彭劉楊路店。店長周敏介紹,該店是老百姓大藥房在武漢最大的分店,店里8000多個品規的藥品中,兒童類的品規為204種,“以治療感冒發燒、腸道疾病和維生素營養保健品三類為主。”該店采購部部長王晶介紹,近年來,兒童類藥品的生產企業呈現減少趨勢,而且同種類兒童藥品生產喜歡“扎堆”,如治療兒童感冒的“小兒氨酚黃那敏”,很多企業生產,該店目前賣的就有20多種。
兒童用藥問題不容漠視
我國人口中0歲至14歲兒童已達2.6億人,兒童用藥安全,事關祖國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有關調查顯示,在目前醫療機構使用的數千種(不含中成藥)兒童用藥中,兒童專用藥品僅幾十種。武漢市兒童醫院大內科主任梅紅說,在臨床用藥上,專門針對兒童使用的藥品劑型、規格非常少,只能把成人用的藥品分成1/2、1/4甚至1/8,再給兒童服用。如此一來,切藥片成了棘手的事,尤其是一些心臟用藥,切割稍有不準,就會威脅兒童健康。
協和醫院藥劑科萬景介紹,在該藥房1000多種藥品中,兒童專用品種約占3%至5%。臨床中兒童藥品大多是成人藥品的減量,很少有針對兒童的臨床試驗數據。不少藥都是在成人身上使用多年后,再積累經驗,摸索著用到兒童身上,藥品大多沒有標明針對6個月以下兒童的用藥信息,也就是說,6個月以下患兒用藥幾乎全憑醫生經驗,“這存在相當大風險,一旦出現問題,難以追責。”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于星說,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不同的階段也具有不同的用藥特點,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手工拆分藥品準確性差,影響療效,有些藥物也不宜分割后使用,這都給用藥安全帶來隱患。
推進兒童藥品研發及生產
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省的兒童用藥生產,品種偏少,產量偏低,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生產體系。比較知名的如武漢健民生產的小兒龍牡壯骨沖劑、人福的迪爾諾等,但這些企業尚無明顯增產計劃。
藥品生產企業普遍反映,相比成人用藥,兒童用藥的研發投入更大,審批復雜。成本高、耗時長、風險大等原因,直接導致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特別是由于倫理局限,我國的新藥首先不在兒童身上做臨床試驗,國內很多藥都沒有兒童用藥試驗資料。
“很多兒童疾病的季節性強,一旦過了那個季節,隨著兒童患病率下降,藥品可能就賣不出去了。”市場的不穩定及消費群數量偏少,使得很多企業不愿研發生產兒童用藥。
“但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未來的花朵‘無藥可吃’!”許多媽媽大聲疾呼。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教授陶紅兵建議,應快速發展兒童用藥,政府出臺政策,在嚴格把控藥品質量前提下,為兒童用藥研制開辟綠色通道,從稅收優惠、專項科研資金扶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投入兒科藥品的創新、研發、生產。
業內人士建議,應盡早構筑全國兒科藥物臨床試驗協作網,建立全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并實現數據資料共享。同時,推進兒童臨床試驗,完善兒童用藥評價系統,制定出科學實用的兒童用藥劑量、配伍禁忌表,進一步規范藥品說明書。
吳啟梅認為,推進兒童用藥儲備制度,研究制定我國《兒童基本藥物目錄》等也刻不容緩。
記者胡蔓 逾瑜 龍華 陳嶼 通訊員高婷 智勇 實習生雁清 夢晴 龔蜜 張婷 楊利
下一篇:教會孩子打噴嚏,減少病毒傳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奶粉喝過量,3齡童成“小彌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