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隨著氣溫下降,各醫院兒科門診因感冒發燒就診的孩子逐日增多。在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的兒科門診,最近發現了多例患“川崎病”的孩子,因為這種病跟感冒癥狀很相似卻是后天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注意。
寶寶病例
1歲多的豆豆反復發熱已經第6天了,豆豆媽本來以為他只是感冒了,所以去小診所開了點感冒藥,可沒想到豆豆的手背竟出現了紅色皮疹,豆豆媽覺得不對勁,便帶他到醫院就醫,誰知經一番檢查后,竟被診斷為“川崎病”。
專家解惑
4個月到3歲大的孩子發熱要注意
“提到‘川崎病’,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甚至聽都沒聽過。”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病區主任馬占敏介紹,“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兒童后天心臟病的主要病因,因此需要家長特別警惕。
許多家長因為對“川崎病”認識不足,所以大多會誤認為是感冒從而延誤治療。馬占敏說,發熱是該病的首發癥狀,加上患兒身上會出現紅點,因此經常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按ㄆ椴 辈⒉幌窀忻澳菢?,會出現咳嗽、噴嚏、鼻涕等情況。另外,感冒發燒3天后,癥狀就會緩解,體溫也跟著下降,但“川崎病”患兒會持續高燒,而且體溫在38℃~39℃之間,發燒可持續5天以上。
一般情況下,“川崎病”患兒發燒兩天左右時,全身會出現各種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疹,嘴唇發干而有裂紋,口腔黏膜發紅,舌頭上長出紅色小疙瘩,像新鮮楊梅的“刺”,稱楊梅舌。專家認為,若孩子持續發熱數日后,出現眼結膜充血、口唇干燥發紅、頸部淋巴結腫大、皮疹、手心或腳心紅腫等癥狀,家長就要警惕寶寶是不是得“川崎病”了。
“4個月到3歲大的孩子出現感冒發熱癥狀要特別注意?!瘪R占敏提醒,如果孩子持續發熱,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經及早治療絕大多數能治愈。
病因不清,早發現及時治療是關鍵
馬占敏介紹,“川崎病”是在1961年由日本一個叫川崎的大夫報道的第一例,但是當時大家沒有引起重視,到了1967年又相繼有一些川崎病的報道出現,這個時候大家才意識到川崎病不是一般的感冒,而是一種疾病。
“川崎病”對兒童的危害并不是發燒、皮疹以及淋巴結腫大等外在表現,而是對心臟等內在臟器的危害。馬占敏說,部分“川崎病”患兒可并發心、腦、肝、肺、腎等多臟器損害,其中心血管損害最為突出,大多發生于病后2~3周,可持續數月到數年,引起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嚴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狹窄閉塞乃至心肌梗死。
“川崎病”如今沒有特異性的檢查方法,如果懷疑是川崎病,可以做一個心臟彩超,就是超聲心動圖,如果川崎病沒有侵犯到冠狀動脈,不會引起什么問題。通過做超聲心動圖來看看冠狀動脈有沒有擴張,有沒有冠狀動脈瘤的產生。
“川崎病”不是常見病,但近年有增多的趨勢,該病不遺傳、不傳染,但因為其病因還是不明確的,所以也不像其他疾病能有針對性地去預防。因此,馬占敏強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才是關鍵。
相關鏈接
易和感冒混淆的小兒疾病
百日咳:百日咳,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表現為咳嗽,病程可長達100天,以冬、春季發病多。多發生在2歲以下的小寶寶,新生兒也有患病的可能。
流腦:流腦,急性傳染病。早期癥狀和感冒差不多,都有發熱、頭痛、咽痛、流鼻涕、咳嗽等癥狀。一般以冬、春季發病較多,11月后發病率開始上升。
急性喉炎:往往是感冒后,病毒從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的結果。小兒喉部比較干燥,局部抵抗力低,一旦有致病微生物侵入,即可發炎,是感冒的常見并發癥。河南商報記者 王銀萍 苗長偉 通訊員 杜亞軍
下一篇:2歲前腹瀉長期不治影響智商和身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