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社會因素
關系
幼兒園(學校)
兒童所在幼兒園或學校的風氣和文化影響著攻擊行為的發生;同時,在攻擊行為情境中,教師對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行為,也影響攻擊行為的產生。
同伴群體
研究表明,同伴群體的感染作用、去個性化作用等,會導致兒童相互模仿、降低攻擊他人產生的負罪感,從而直接增加兒童的攻擊性。
大眾傳媒
研究表明,大眾傳媒中的暴力傳播會增加兒童的攻擊性。兒童會模仿喜愛人物的語言、動作,從而導致現實生活中的攻擊行為發生。
個體因素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發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兒童自身的特點,如道德發展水平與自我控制水平、兒童的人格特點、社交技能和固有經驗,對攻擊性行為的發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個體因素
關系
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與自我控制水平
兒童的道德水平越高,兒童越容易從他人利益的立場感受和思考問題,行為也越趨向于親社會方向;當用特定的實驗條件使個人的自我意識和控制水平下降時,攻擊性行為就會明顯增加。
兒童的人格特點
兒童較強的攻擊傾向于某種人格結構的穩定性緊密相連。欺負者有某種程度的認同感和自信,脾氣多急躁,易被激怒;而受欺負者通常也具有自尊較低、缺乏自信、內向退縮、過敏性、情緒性等人格特點,因而常淪于被攻擊、欺負的地位。
兒童的社交技能
研究發現,經常采用問題解決策略來處理人際沖突的兒童較少卷入欺負行為問題。
兒童的固有經驗
研究表明,遭受攻擊的兒童學會了攻擊行為,并且把攻擊行為作為親密關系的一種規范。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杰拉德·帕特森觀察了一些由于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培養了攻擊性兒童的家庭內部相互作用特征,據此提出了一套“對攻擊性兒童的家庭教育原則”。這套原則的要點是:
★不要對孩子的暴力行為讓步;
★孩子反抗時,不要讓自己的高壓方式升級;
★用一種冷處理的方式來對付孩子的暴力行為——孩子關在他們的房間里,讓他們自己平靜下來;
★監控孩子表現不好的行為,建立一套分數體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數、獎勵或某些特許;表現不好,就得不到這些獎勵。家長可以和孩子制定行為規則,讓孩子參與規則的討論;
★以積極熱情的方式對孩子表現出的親善行為予以鼓勵。積極鼓勵的態度會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使孩子表現出積極、關心的情感。
帕特森進行了幾年的追蹤,他發現,當家長采用了這一原則之后,不僅兒童的攻擊性和偏常行為大大減少。帕特森認為,兒童行為的失控,根源在于家庭,在于父母子女之間不正常的、充滿敵意的相互作用,因此僅僅關注兒童的失控行為是不夠的。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有效地控制暴力行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