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在一所幼兒園策劃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給每個4歲的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并告訴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后再吃,就能吃兩顆。然后,實驗人員離開并通過單面鏡對幼兒進行觀察,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卻很有耐心,還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順利等待了20分鐘后再吃軟糖,是“延遲者”。
后來,研究人員在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時,對他們的家長及教師進行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地顯示出孤僻、固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兩者學業能力的測試結果也顯示,“延遲者”比“不等者”的成績平均高20分。
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因此,延遲滿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家長總是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家長對于孩子這種有求必應的行為卻剝奪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鍛煉機會。如何在生活中用延遲滿足來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嘗試:
吃 孩子要吃,爸爸媽媽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絕,可以采用“延遲滿足”的方法。比如,在保證孩子三餐吃飽的前提下,讓孩子完成一個“任務”后,再吃零食。
玩 和孩子做游戲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和孩子一起玩競賽游戲時,不要每次都讓孩子贏,先輸再贏的方法能讓孩子獲得延遲滿足。這樣,孩子在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就不會經不起挫折或因失敗而失去信心了。
學 孩子在學習新本領的時候,常常會碰到不會做或一下子學不會的時候。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要立即幫助孩子,而是在一旁仔細觀察,看看孩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其實在觀察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需要就已經被延遲了。而且,孩子在這段時間內的探索,其實是在自我學習,對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益無害。
“延遲滿足”的目的在于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學會忍耐。而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易成功,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也會更有耐性,較易適應社會。因此,爸爸媽媽不要因為愛孩子而一味滿足他,延遲滿足能讓孩子將來獲得更大的成功。
下一篇:父母的表情是孩子的鏡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乖巧的孩子會“自我反省”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