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看到寶寶做出攻擊性動作,如打、踢、咬或是抓,爸爸媽媽吃驚不小,“啊,羊羔變狼崽了?!”
攻擊行為背后的心理
寶寶多是在感覺不安全的時候才會做出攻擊行為。最常見的是和其他的寶寶搶玩具。一個還沒學會與他人分享的孩子,語言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的時候,往往會通過對玩伴的踢和打,來奪回自己的玩具。
攻擊行為給寶寶帶來的害處
寶寶大發脾氣基本上是針對爸爸媽媽的,而攻擊性行為會指向任何一個在寶寶看來是對自己構成威脅的人。雖然寶寶是因為一時失去控制而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但是,這并不代表攻擊他人是被允許的。
如果一個孩子養成了為了維護自己而攻擊他人的習慣,他很快就會讓同伴及其家長反感。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朋友愿意跟他玩,其他孩子的父母不讓他們的孩子跟你家孩子接近,這時候你就要引起重視了。這種狀況的長久影響倒不在攻擊性本身,而是孩子社交機會的喪失,還有孩子自我形象的毀滅。
遭伙伴排斥,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孩子,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使他變得自卑而孤僻。這可太糟糕了。
爸爸媽媽不能采用“鴕鳥政策”
有攻擊行為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交往的時候,需要大人的陪伴,幫助他學習用他人能接受的行為舉止和言語跟小朋友相處,發展良好的社交活動,學習社交技能。
不過,寶寶的社會性行為是需要時間來練習的,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寶寶足夠的時間。
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攻擊性行為
下面有8條要訣,爸爸媽媽可試試——
* 要讓孩子明白任何形式的攻擊性行為都是不被接受的。所以,爸爸媽媽自己首先不能通過打孩子來解決問題。
* 對攻擊性行為設定的限制必須堅持。大人不能罵他“是一個壞孩子”,也不能對他的動手動腳坦然處之,不加阻止。應該馬上把他從其他孩子身邊帶離。
* 把規定和限制解釋給他聽,“打人會把別人弄痛,是傷害別人,媽媽不允許你這么做!”大人的態度很重要,必須是冷靜而嚴肅的。有的媽媽態度曖昧,嬉笑怒罵,半真半假,孩子馬上知道,“媽媽對此內心并不怎么太在意,我可以照舊這么做”。
* 是人難免要生氣,孩子更是如此。你該讓孩子知道,還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發泄自己的怒火,譬如:頓足大叫、嚷嚷“我氣瘋啦”等等。
* 降低孩子觀看暴力的機會。譬如,電視里的打斗場面、大孩子之間的推搡,特別是大人對孩子的粗暴動作。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比較粗暴,隨意拍打,孩子難免學樣。另外,父母平時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贊美別人的打斗。
* 允許孩子的攻擊性和旺盛的精力有健康的表達方式和合理的發泄途經。家有小男兒,爸爸可經常和他一起玩“摔打枕頭”、“拳擊枕頭”等游戲。
* 糾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不要隨意指責他。大人的言行舉止應該讓孩子知道,你不贊成的是他打人的動作,而不是他這個人。孩子正面的自我形象對糾正他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大幫助,任何時候都不能讓孩子自毀形象。
* 當父親的,盡量給兒子做一個好榜樣。平時,言行舉止盡量寬容周到,注意善待女性,有禮貌;當母親的,也要給女兒提供好的模仿對象,平時,待人接物親切溫和,細心周到。
如果孩子控制沖動的能力毫無進展,似乎在退步,父母就要在他的生活環境里找原因了,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困擾著他:搬家、父母吵架甚至離異等等。如果孩子的行為出現極度的破壞性,甚至殘害動物,父母就應該找研究兒童行為的專業人士咨詢了。 文/任雪蕊
下一篇:培養語言能力小方法大作用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如何處理孩子的小情緒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