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幼小銜接更重培養
幼兒的適應能力
不認識校園、自理能力差、做事磨蹭、嬌氣、不會聽講、不會和同學交流、不會和老師相處,這些都是幼兒剛步入小學出現的不適應現象。在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他的獨立意識、生活自理能力、與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逐步讓他學會在脫離父母、老師時刻幫助的情況下,能獨立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
同時,要使幼兒在心理上做好當小學生的積極準備。有些幼兒不愿意上學,留戀幼兒園。這種情況大多是由于家長和老師的不正確教育引起的。作為老師和家長應幫助幼兒調整情緒,做好當小學生的心理準備。
(白亮)
孩子入學應做好哪些準備?
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長,眼看就要上小學了,做家長的多么喜悅、欣慰啊,每當此時,家長既高興又擔憂,孩子怎樣才能順利度過過渡期呢?
入學前的心理準備
家長要培養孩子入小學的向往心情,幼兒到了五六歲,上小學的愿望日漸強烈,但對學習的意義并不明白,只羨慕小學生背著書包,戴上紅領巾上學去的生活方式,作為家長要啟發和引導,使他們產生敬仰的心情,讓他們懂得一些上小學的意義,如:孩子,你是個小學生了,你知道學生是干什么的嗎?你想當科學家、當警察、當醫生……無論將來干什么,都要有知識,有本領,都得進學校學習,都要把各門功課學好……,家長還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啟發,為孩子順利入小學做好心理準備。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齡前兒童以游戲為主導活動方式,而小學教育,則以學習和掌握知識為主,幼兒園的時間比較靈活,而小學則比較固定,家長要根據小學的特點,幫助孩子訂出合理的作息時間,要和小學的要求相一致,如:學校讓學生遵守的小學生守則,家長要讓學生抄一份貼在家里;教育孩子做事專心;促使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某項任務;學習看鐘表、日歷,早睡早起,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幫助孩子養成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孩子進入小學,課堂上在老師引導下完成學習內容,放學回家后,要對當天功課進行復習和完成作業。首先,家長要為孩子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有固定的學習地方;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習;學習時專心致志,不東張西望,邊寫邊玩;學習結束后,要把學習物品整理好。其次,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孩子做作業時,不要大聲喧嘩,不要看電視、聽廣播,以免使孩子分心,從而養成孩子精力不集中的習慣。
(濟南市育賢第一幼兒園 呂麗娟)
上一頁12 下一頁下一篇:觸摸童心,用愛溫暖每個孩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寫給大班家長的一封信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