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知道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交了朋友之后,會被朋友影響而學壞,或是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父母的話,所以總是不太愿意孩子在放學之后或假日里和同學再在一起玩。其實,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很需要同儕團體的幫助。心理學大師弗洛姆曾說:“人只有和他的友輩親近和團結一致時,才能找到自我的滿足和快樂。”所以同儕關系對青少年而言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而且,從兒童期晚期到青春期的這個階段,孩子與同儕關系是否有問題,將會影響到他長大之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日后應付人生的挑戰時所需要的社會技能。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孩子的人格發展等于人際關系的總和,雖然父母是兒童最早開始建立人際關系的對象,但是到了學齡期之后,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重心轉向同學和朋友,以尋求情感的慰藉、認同與支持,所以和同儕之間的關系,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兒童和青少年把家人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但想要獲得同儕的情誼卻需要付出努力,借助情緒和社交的技巧。因此,這個時期的交友狀況會深深地影響他一生的人際關系及自尊。事實上,它的影響力和父母的愛與教養不分上下。專家們都認為,學齡時期如果缺乏朋友或不被同儕所接受,會造成他們日后心理上的缺憾和不滿足。
同儕團體對青少年而言,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發展自我概念,建立自尊、自信及價值觀。
在同儕團體中,青少年可以通過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進而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同時這一團體也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對自身能力和技巧的比較基礎。他們只有在團體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的聰明、機敏和受歡迎的程度。同學就像是一面鏡子,與同學互動時可以從他們的反應中,勾勒出清晰、正確的自我畫像。尤其是他們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特色和長處,會拿自己和同伴們作比較,以獲得有關自己的結論,并用來查驗自己所相信與感覺的自我是否是真實的。
二,發展社會能力和技巧。
青少年在與成人的交往互動關系中,是處于不平等的狀態,但與同儕之間的互動卻是平等自由的。由于這個特殊性,可以促使他們去體驗和探索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從而發展自身的社會交際能力和社會判斷力。和與自己有平等地位的友伴相處,才可以引發他們處理社會互動的技巧。事實上,他們必須單獨面對友伴,學習克服被孤立與被排斥的情境,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學會在同儕團體中生存下來。
曾經有學者作過一個有趣的研究,內容是比較單獨做計算機作業的學生和與同伴一起做計算機作業的學生的學習成果。結果發現,雖然和同伴一起做作業的學生會分心,會比較專注在社會互動上,但結果卻是更喜歡這項作業,并且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另外兩位心理學家威廉·杜瓦斯和加布里爾·馬格尼(Doise & Mugny)在1984年的研究也發現,當學生獨自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如果與同儕一起思考,往往就能獲得解決。
其實,事實也證明,善于交往的人比較容易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比較容易解決問題;而不愿與人交往或缺乏交往技能的人,則會感到孤獨與寂寞。因此人際交往的成功與否,會對個人的個性及認知能力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此外,青少年的社會行為是經歷了在社會化的歷程中不斷與他人互動、模仿和認同的過程而形成的,除了父母之外,同儕團體對他們的影響力最大。
三,在同儕團體中尋求歸屬感。
同儕團體的成員因為地位平等,所以他們能從團體中獲得滿足與支持。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表明:一個人在生理和安全需求滿足后,會極力要求愛與歸屬感。每一個人,不管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會在團體中把友伴視為認同的對象,大家相互模仿,把他人的行為方式、態度、價值觀吸納過來,內化成自己的人格組織,使自己與他人更相似、更接近。
此外,在青少年時期建立親密、同性間的友誼是必需的,它可以培養青少年對他人需求的敏感度、增加快樂的情緒,為未來適應社會打下基礎。另外,同儕對青少年的情緒發展與調節也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同儕會讓他了解情緒的暗示作用,會提供情緒的支持和安慰,并且幫助他們應付生活和課業上的種種緊張和壓力。
好了,讀完并理解了這些青少年心理學專家的研究結論之后,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常發生的一些事件上來。如果今天,孩子告訴我們他希望今年的生日禮物或新年禮物是一個大部分同學都擁有的新款手機,我們先不要立刻覺得很可笑或認為孩子很虛榮,也不要隨口就無所謂地說:“沒有手機就沒有手機,同學們都有關你什么事,你只要學習好就可以了,不要跟人家比!”這是個很不聰明的回答,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對同儕團體的認同需求是多么渴望,他非常需要屬于一個團體,而他又不像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不管有沒有屬于團體,我們都有自己很強大的意志力量去對抗它。
我們必須理解,青少年需要歸屬于一個團體,可是他又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尋求歸屬,他認為需要有一些表象的東西,覺得只要我們大家都擁有相同的東西,就表示我歸屬于這個團體。此外,我們還需要理解,在同儕友朋間的談話過程中,能不能參與到談話中,對孩子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當大家都在談論iPad的時候,如果我連聽都沒聽過,或者我沒有用過,那我就不知道該怎么樣去參與這場談話。
我相信讀到這里,有些父母又會生出難以置信的疑惑表情,甚至是鄙夷的憤怒情緒。他們可能發出質問:好了,被你這需要歸屬于同儕團體的大帽子一扣,孩子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想和同學出去玩就讓他出去玩,那還要我們這些父母做什么?再說,這不是慣壞孩子,讓孩子養成浮華虛榮的壞習慣嗎?
呵呵,是的,是的,我們當然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或毫無節制地放任他出去玩。我之所以花了這么多的篇幅,列舉了這么多專家研究的結論,無非是希望我們先通過了解青少年的認知和人際發展需求,知道這和他們學壞或不學壞無關之后,再用更客觀和心平氣和的視角去看待這些問題,并且在理性的接納之后,找到一個合理的、切合實際的解決之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們在提出要求之后,不管他的要求有沒有被實現,但至少他知道自己的心理情緒是被理解和接納的,那么再面對拒絕就容易得多。
現在,就用實際的例子來解釋我的理論:
孩子要求買個最新款的、價格不便宜的手機。問題是,他的上一個手機才買了不到一年,而他爸爸的手機則已經用了3年多。
因此對于這個要求,答案當然是:“不。”但是說“不”,可以有不同的說法:
說法1:你不用再跟我說這個,我絕對不會再幫你買個新手機,上一個手機才買了不到一年,你以為大人的錢這么好賺嗎?你成天就知道跟同學攀比,你怎么不去跟那些吃不上飯、念不了書的窮人家孩子比啊?看看你這次考試的成績,你還有臉來跟我說要買新手機!快去念書去!
說法2:是嗎?同學們又換新手機啦?!天啊!他們換手機的速度還真快!我相信他們的爸媽也和我們一樣,都快要喘不過氣來了!(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說真的,除了想和同學一樣之外,你真的覺得需要換手機嗎?(再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我知道如果同學們都有,而你沒有,感覺好像有點兒out了,但是你覺得把這個手機用那么便宜的價錢賣了,虧這么多錢,劃算嗎?(繼續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對了,是不是每個同學都換新手機啦?……
看見了沒?我們可以拒絕孩子的要求,但是要通過溝通和合理的說服,而不是立即否定和責罵。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
明年就要參加高考的孩子,最近總是和幾個學習成績不如他、看起來又不愛學習、不上進的同學在一起。
你的態度是,希望他少和這些同學在一起,要交朋友,也要交那些對他有幫助、用功念書的同學。
說法1:不準和這些不上進的同學出去。馬上就要高考了,你哪有這么多閑工夫跟他們鬼混去,不知道好好讀書,就知道玩。再說,要交朋友,也要交那些學習好的、知道上進的。你呀!就是不長進!
說法2:你們想去哪兒玩呢?為什么你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呀?(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很奇怪,我怎么發現這幾個同學好像不太念書?他們有時間念書嗎?(再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對了,你們班其他同學也都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嗎?……(繼續耐心、專心、不動肝火地聽聽他怎么說。)
你們是不是注意到這兩個例子當中有個共同性?那就是:
→ 先接納,不急著否定和責罵。
→ 提幾個問題,給孩子說明和解釋他的立場的機會,這同時也是在幫助他理清自己的思緒和心理情緒動機。
→ 搬出同儕團體中其他同學,提供一個歸屬于其他次級團體的選擇和可能性。
如果我們不耐著性子、不這么迂回地去處理他同儕團體認同的問題,結果會是什么?
結果有可能是孩子很生我們的氣,覺得我們不了解他,覺得我們只會打壓他,覺得我們不支持他,然后,在家里得不到的支持和溫暖(當然是他自己錯誤的想法),就會更往外去尋求,更需要向所歸屬的團體成員去取暖。結果,他繼續背著我們做我們不允許的事,不僅有可能危及他的健康、安全或前程,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惡劣和疏離。
當然,一旦涉及同儕團體的其他成員時,親子之間的問題往往不像我描述的這么簡單和容易解決。尤其是當這些次文化團體已經很深入地影響到孩子的思維和價值觀時,父母和孩子之間硬碰硬的對抗往往會以父母的失敗收場。所以專家們提出的看法也總是,要疏浚,不要攔阻,越攔阻,波浪會沖得越高,決堤的可能性也越大。
下一篇:申請給特殊需要人做義工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今后育兒的重要啟示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