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青少年希望自己被接納、受肯定、有歸屬感,因此急切地想與他人結為好友的心理動機,會促使他作出某些努力,例如打扮得很時尚以獲得校園內的矚目和崇拜,或收看某部電影電視劇以便和同學有話題可說。這種希望被接納的渴望會讓他們改變自己的穿著、說話用語、想法,做些原本不敢做或不愿做的事情,甚至有些事情會讓他感到良心不安。例如得跟其他同學一樣去欺負某位同學,才會被接納當做哥們兒;或是非得去排擠某位同學,才能進入姊妹們的小圈子;甚至最好的朋友在順手牽羊時要求他把風。
有位接受我輔導的高中男孩,家長屢屢因為他在學校犯規而被叫到學校聽訓。我在為這個男孩咨詢的過程中,不斷聽見他用一句話——“這樣才夠義氣”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初中二年級時,他和父母一起從西南地區搬到北京,雖然家境十分優渥,但說話時仍然帶著點兒家鄉的口音,穿著上也不像大城市的孩子那樣時尚。喜歡惡作劇的男同學們因此常常譏笑捉弄他,還給他取了個很有些地域歧視意味的外號。他于是度過了十分艱難又屈辱的初中歲月。
上高中以后,他立誓要在一個全新的環境里反敗為勝。為了討好同學,他不僅出手大方花錢請客,還總是很仗義地承擔一些觸犯校規的后果。他告訴我,雖然因觸犯校規而被老師和家長嚴厲地處罰,但是在看見同學們崇拜的眼神之后,這些“犧牲”就都值得了!
除了因為爭取同儕的認同而過度地補償表現之外,還有的孩子是因為膽小而屈服于同儕的壓力。例如有個初中女孩的父母發現她的零用錢用得比往??斓枚?,后來才知道她每天早上都必須幫固定的幾位同學買早餐,要不就會受到處罰;另外一個孩子近來總是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甚至常常找理由不想去學校,后來才知道他每天都得提心吊膽地繞路上學,因為有幾位人高馬大、看他不爽的同學,霸住了學校前門,只準他從后門爬墻進去。
父母事后知道了孩子在學校被同儕欺凌后,除了心疼之外,很多時候也很焦慮生氣,我們可能會對孩子說,你為什么那么怕同學,不理他們就是了;或是,你可以告訴老師呀,為什么要這樣忍氣吞聲;或是,你怎么這么沒用,就這樣被人欺負。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就是因為他無力處理或反擊,所以才會屈服于負面的同儕壓力之下。這一點是我們不能低估的。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權力和政治,校園里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在校園里仔細地觀察一天,就一定會看見下課時有某位女同學或男同學是其他同學簇擁的中心,她可能長得漂亮,可能高挑時髦,可能作風豪放,可能成績優秀;他可能體格健壯,可能吸引女生??傊?,他(她)因某種特質而被其他同學崇拜,也因此掌握了可以支配他們的權力。而這種校園內自然而然所形成的權力階級,就是負面的同儕壓力的來源。
一位研究學習差異的專家麥爾·李文博士(Mel LeVine),在他的一場演講中,相當清楚地陳述了以下的觀點:“對大部分在學的孩子來說,人緣好不好,是非常重要的。不惜任何代價要避免丟臉,是非常嚴酷的競爭活動。大約到了中學階段,社會壓力到達最大的程度,孩子變得容易受傷、羞怯,也知道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并且不想要脫離同儕間行為的常軌?!?/p>
但是專家們也帶來了好消息,那就是父母的協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處理負面的同儕壓力,而且,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比我們所了解的要大得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可能會表現出不怎么在乎或相信我們所說的話,但他們還是會仔細觀察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也會默默地希望我們伸出能扶他一把的手。
所以,以下是幾件我們可以做的事:
1. 留意是否有任何不同尋常的征兆(但是不要因過度緊張而疑神疑鬼)。
孩子如果在學校遇到同儕壓力而又無力應付時,一定會在一些行為表現上顯現出征兆,它們通常是食欲、睡眠受到影響,無精打采,莫名其妙地陷入沉思,出現啃指甲、撕指甲皮等這些焦慮的行為反應,零用錢花得太快,不明原因的肚子疼、胃疼,學習成績突然下滑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向我們所發送的求救信號。
2.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場所,讓他敢于打開心門對我們吐露實情。
有些孩子不敢對父母說實話的原因,是害怕爸媽小題大做,把事情弄得更僵,讓他太丟人而無法再回去面對同學,或者是害怕爸媽聽到后大發雷霆,或是對自己的軟弱感到失望。所以我們除了要不預設立場地問他發生了什么事之外,還要冷靜地面對,不要讓他受到二次的傷害。
例如,我們可以問:
——媽媽發現你最近好像睡得不太好,有沒有什么事要告訴我???
——如果有什么煩惱的事,可以告訴我們,我們來想辦法一起解決。
——我和幾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在和你一樣大的時候,總是很怕學校里的某些同學,你會不會呀?
——昨天有個同事很煩惱地告訴我,她的兒子在學校里總是被人欺負,她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你能給媽媽一些建議,告訴她該怎么做嗎?
3. 如果事情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教導幫助他自己去處理這個問題,我們不出手,只在一旁打氣。
當孩子面對同儕壓力的問題時,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幫他找出他自己可以處理問題的方法。不要試圖為他而戰,這樣只會讓他在面對同儕時,感到更加無力,因為我們不能掌控其他孩子對待他的方式,所以孩子必須經歷和學習如何獨自去處理這些事情。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打氣共鳴板。
另外,我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頭腦風暴,想出可能的處理方式,例如建議他試著開個玩笑、不要理會這個同學,或勇敢地抵抗他。角色扮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能幫助孩子找出可能對他有用的應對方式。
所以,如果孩子向我們打開心扉,告訴我們在學校被欺凌的事實后,我們要:
——先告訴他,他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是很正確的,因為他不能保持沉默,而且爸媽也是能保護他的安全臂膀。
——告訴他,通常會被同學欺凌的孩子大概都會具有一些特質,例如,看起來很孤單、很容易被激怒、害羞膽小,所以要教會他挺起胸膛走路、漠視那些挑釁的行為或暗號、找幾個好同學相伴。但最好不要教他還擊,因為這樣有可能導致他打架受傷,或反而讓他變成欺凌同學的人。
——通過討論或角色扮演,教他一些面對欺凌時的對策。
4. 如果孩子在學校所受到的欺凌是比較嚴重、必須被家長正視并立即阻止的,那么我們在出面處理時,必須也有幾個要遵守的原則:
——去學校作任何處理之前,必須讓孩子知道,也必須先和他討論過。絕對不可以在知會孩子以及和他討論之前,就自行在學校出現,這樣會讓他很受傷害,也會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變得更脆弱。
——和老師會面處理事情時,要冷靜,不要動怒和大吵大鬧。青少年非常要面子,我們歇斯底里的表現會成為他被同學取笑的笑柄,讓他受二次傷害。
——持續和學校保持聯系,掌握狀況,讓同學和他都知道,有人正在火眼金睛地觀察和保護自己的孩子。
——真的必要時,可以考慮轉換學校。
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讓家成為孩子可以依靠、歇息、療傷、重新獲得自尊自信以及愛的溫暖港灣;父母,則是那永遠張開雙臂,隨時等待著提供保護和愛,以及他永遠可以信任的人。
當年我在臺灣為高中老師作培訓輔導時,教導學生如何在學校反抗或避免被欺凌,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以下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所印制并發給每位中學生的手冊里的一部分內容,我把它摘錄在此,或許可以給父母作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參考建議:
下一篇:琴童小故事:早晨練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這個世界需要被拯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