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小腳丫大世界
我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我丈夫也不是。
我們倆都離開自己的國土故鄉,跑到陌生國度學習工作生活,還特喜歡去陌生地方旅游。老話把這叫做“背井離鄉”,不禁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我們沒有這種心緒,反而越是陌生的地方,越能引起我們倆的好奇心。
想當年我去美國留學,俺爹娘在機場送別我,互相揮了揮手就拜拜了。我的同學去我們家看望我爸媽,問是否像其他家庭那樣生離死別、淚雨滂沱的,俺娘詫異地說,沒有啊!哭什么呢?
同學更詫異:女兒離開您那么遠,您不悲傷嗎?
俺娘笑說:不悲傷呀,我覺得她在美國會過得挺好。
這話真說中了。“好”并非意味著在美國掙大錢買大房子,而是自由和開心。因了不安分,我并沒努力掙房子,而是有機會就旅行,一共走了50個州的一半。其實到現在,我們夫妻倆也沒買房子。我開玩笑說,我們倆把買房子的錢都送給航空公司、旅行社和各國觀光局了。
生孩子之前帶丈夫去了美國,我們倆一起去過英國、法國、意大利、蒙古、日本、越南、澳大利亞,蜜月是在新西蘭南島度過的。辭去全職工作后,為《時尚》等雜志寫過一些游記。有了孩子之后,又去過上述一些國家,還去了其他一些國家。丁克時的旅游是一種心境,帶孩子去則是另一番眼光。大部分旅游都沒有及時寫下游記,很多記憶已經淡去,只留下感覺。帶孩子的是手記,不帶孩子的是游記,兩種文筆風格。既然不是旅行手冊,還是寫下感受吧。
在澳洲淡忘人間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新西蘭人編派澳大利亞人的笑話,一天,上帝對圣彼得說:“我很得意這片新創的土地,我賦予它最晴湛的天空,最純潔的白云,最蔚藍的海水,最茂盛的叢林,最肥壯的綠草,最豐盛的物產,最美麗的景色,最溫和的氣候,以及最祥和健康的民眾。”
彼得不解地問:“神啊,您不是說凡事要平衡嗎?在富饒之處您創造饑饉,在繁茂之地您散播疾病,在和平之時您發起戰爭,在善良之眾里您植入邪惡之心。這次怎么違反了您的原則呢?”
上帝笑笑說:“你看看它的鄰居吧。”
笑話歸笑話,卻不無道理。在游覽了四大洲十幾個國家后,我感覺到新西蘭的確是上帝留給人類的一塊凈土。
在歐洲殖民者踏上新西蘭的海岸之前,最早發現它的毛利人稱它為“遨特娥柔阿”,意思是“悠長的白云之鄉”。任何人問起我對新西蘭的印象,我只有一個詞:人間天堂。那里的景色之美,不是我們這些久居鋼筋水泥樓林里的都市蟲子所能想象得到的。那里的絢麗色彩,原先只在照片里見過,還以為是印刷時經過了修飾,沒想到世上真的有這般攝人魂魄的顏色。每次回新西蘭探親,目光所及之處,無一不是一幅巧奪天工的美麗圖畫。
屈指算來,十幾年間已經跨越赤道十幾次,每次都趕上北半球的冬天即南半球的夏天,這樣一來對于澳洲的印象不免有些偏頗,記憶中總是陽光燦爛,藍天白云,碧浪滔滔。
美國旅行往事
2001年夏,丈夫到美國出差,我攜Sam隨同前往。這是Sam第一次去美國,入關處,他的美國護照上落下了第一枚印章。我們一共探訪了芝加哥、丹佛、紐約三座城市。6月底,在我的第二故鄉紐約市,坐在高聳入云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下,與老朋友共進晚餐。兩個多月后,世貿雙塔轟然倒塌。
2002年秋,我懷著女兒,全家再次去美國度假,走訪舊金山、拉斯維加斯、大峽谷,東至華盛頓、南下西弗吉尼亞州的普林斯頓,再北上新澤西、紐約,最后途經芝加哥返京。
2007年7月,我帶女兒去芝加哥參加國際母乳會50周年大會,又去華盛頓朋友家小住;2012年春節,我又帶著女兒去紐約度假兩周。
這里收錄的,僅是2001年應邀而撰的兩篇游記。后來數度重返美國,我都沒有寫什么,原因之一是在美國,我乃非游客,而是返鄉的本地人,所以很難用游客的目光去看待它。這里放一些圖片留作紀念,特別是紐約世貿雙塔遺址——想當年我曾經每天行走在原址當中,而今卻面目皆非。
另外特別注明:“芝加哥兒童博物館”里使用的圖片,是2007年帶女兒去玩兒的時候拍攝的。文字寫哥哥,圖片照妹妹,兩全其美,相得益彰。
熱辣辣東南亞
雖說我們夸口新西蘭乃上帝留給人間的最后一塊“凈土”,這世外桃源的一大缺憾就是離凡間太遠。新西蘭人看膩了自家門前的綠水青山、玩兒夠了離家不遠的海浪沙灘,想去別人家看看,那可費老鼻子勁兒了!飛行旅程一般在10小時以上,更不用提諸多去處需要轉機兩三回。老公的一個大學同學,嫁了一個荷蘭人,每次回新西蘭省親后再回婆家,都要在路上奔波起碼40個小時:先從南島的基督城飛到北島的奧克蘭,再轉機飛到新加坡,再轉機去阿姆斯特丹,如果想省錢,還要在歐洲某地再轉一次機。這行程,光聽著就讓人腿肚子轉筋!
居住在北京,則給我們的“出國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尤其是周邊的東南亞,于是我們趁機把身邊的幾個國度玩兒個遍。最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地處熱帶,有大片的海灘,正好滿足我老公對水域的嗜好,也方便攜帶年幼的孩子游玩。
東南亞文化從表面上看,與中國文化有諸多類似之處,但細究起來,也會發現其間往往相去甚遠。我自己還有個特殊癖好:每到一個陌生國度,對其熱門景點的興致一般般,反而更喜歡穿大街走小巷,觀看當地人民穿衣吃飯生活起居的細節,還喜歡去他們的菜市場、夜市或周末集市里邊逛游,購買一些當地特色的服裝,在大排檔里品嘗當地人喜好的地道美味。東南亞人普遍性格溫良友善,語言不通沒關系,比比劃劃都能明白。孩子們受我的感染,也喜歡“趕集”這一活動,見到不同尋常的食品,要么駐足觀看烹調過程,要么買一點嘗嘗,自是樂在其中。
飄游多年,我發現自己長了一張“國際臉”,無論在哪里——蒙古、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等,別人都當我是本地人,張嘴就是本土話。想來原因之一可能是在大街小巷和本地市場隨意逛游的外國旅客并不多,所以大家都沒拿我當外人。甚至在新西蘭,還有人堅信我是毛利人;美國人也曾被我忽悠得深信我是印第安酋長的女兒,真真令人樂不可支。其實,對我來說,用某一種文化來界定自己并不重要,“您看我是哪兒人就是哪兒人吧。”
下一篇:孩子的新年,不一樣的新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看上去很美》觀影思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