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近日,北大教授呂隨啟帶10歲的兒子呂桑源一起錄制電視臺理財節目時,透露自己在兒子8歲時就教他炒股、炒權證。呂隨啟表示,“我只是培養他規劃人生財富的觀念”。
我猜測,看了這篇報道,很多的中國父母或許會嘀咕:犯得著嗎?這么小的小孩讓他去炒股賺錢。有空還不如讓他彈彈琴學學書法,到時高考還可加點分。一句話,讀好書考上好學校才是最重要的。至于獨立思考能力、先進學術思想,或是各種實用技能,那都是不重要的。很多初中生有以讀職業高中為恥,以“坐辦公室”為榮的心態。即使成績很差,也不肯讀職高,怕被人看不起。說到底,還是古老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在起作用。
由這種思想熏陶出來的人,多是眼高手低,既不能上馬擊狂胡,也不能下馬草軍書。曾有真人真事:一留美學生曾獲得機會,獲知是去南美發展農業后卻大驚失色——我讀了那么多書,怎么可以當農民?殊不知,在糧食危機打擊下,南美現代農業正是廣闊天地!不少美國青年才俊還哭著喊著趕往那發財去呢。
我以為,呂隨啟教授的做法或許是很對的,教育孩子,不僅要教書本知識,更要傳授實戰的能力,比如理財方面的能力。發達國家的白領家庭讓6歲孩子上街賣餅干的例子并不少見,為的就是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讓他們懂得金錢來之不易,亂花可恥。事實表明,我們以往只要孩子學習好,其它要啥給啥的方法倒會誤導小孩,會使孩子覺得缺了什么都可以找大人要,也不會控制自己的欲望,也不知道珍惜所得到的一切;呂隨啟教授的兒子長大后至少不會是啃老族吧?
呂隨啟透露:他這么做的目的是啟發孩子思維。人們一直不解,以中國人口基數之大,中國人之聰明、中國父母對教育之重視,怎么就培養不出自己的諾貝爾獎得主?我想,根本的問題在于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僵化了中國孩子的思維,他們的腦袋里灌滿了“標準答案”,體會不到思考的快樂。
學會思考,說得實際點,有利于從容應對各種人生挑戰;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能從思想的海洋中汲取無盡的快樂,從而達到不為形役,不為物累的境界,一生或許與仕無緣,也不一定獲得諾貝爾獎,但他一定能把自己的人生料理得快快樂樂,合理充實。
下一篇:給孩子一本“心靈存折”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當寶寶出口成“臟”時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