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還記得小時候,我媽媽管我很嚴,對我的要求可以說是“苛刻”。我的老家在農村,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一件衣服、一雙鞋子對于我們來說都來得不容易。大概是5歲的時候,我到小河邊洗衣服,不小心被河水給沖走了一件,那是媽媽剛給我做的新衣服!我嚇壞了,很沮喪、很害怕,后悔得不得了!回到家,我如實告訴了奶奶,奶奶訓斥了兩句并“威脅”我,“看你媽回來不打死你!”時隔多年,我仍然記得當時的心理:極度害怕和焦慮。我躺在院子里的竹凳上,輾轉難安,呆呆地望著對面的小山坡(因為媽媽在山那邊干活),我既害怕媽媽回來(怕挨打挨罵),又盼著她回來(因為遲早都要回來的),這種矛盾糾結的心理折磨了我足足大半天!傍晚時分,媽媽終于回來了。看到她回來,我反而有種解脫了的感覺。果然如奶奶所說,媽媽劈頭蓋臉將我一頓臭罵!罵的內容記不清了,但是當時那種委屈、恐懼和焦慮的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其實在衣服沖走的那一刻,我就為自己的失誤而后悔不已,如果當時媽媽給我的不是責罵,而是寬慰,我該會多么感激。
那么,孩子犯錯后,我們具體該怎么處理呢?要做到三點:一是包容孩子的錯誤;二是想辦法補救,無法補救的,應讓孩子承受自己的錯誤行為帶來的自然結果;三是引導孩子想辦法避免重犯類似錯誤。
周周2歲10個月的時候,她在客廳喝牛奶,我在臥室上網。忽然聽到杯子墜地的聲音,我本能地大聲問:“怎么啦?”周周略帶哭腔地說:“媽媽,對不起……”我走到客廳一看,牛奶潑得到處都是,流了一地,而周周坐的小椅子上也成了個小水洼,周周整個屁股坐在牛奶里。周周滿眼都是淚水,滿臉的驚恐和內疚,“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的心一下子變得柔軟起來,周周喜歡喝牛奶,現在牛奶撒了,她喝不到了,這對她就是最大的懲罰了!而且她還要擔心我是否會責怪她呢。我連忙把她摟在懷里,拍拍她的背,輕輕地說:“沒關系,媽媽知道周周不是故意的,對嗎?”周周點點頭。我接著說:“媽媽小時候也打翻過杯子呢,不過,我們要把弄臟的地方清理干凈,然后還得想個辦法,要怎樣才不會把杯子打翻呢?”周周擦干眼淚跑到廁所拿拖把,笨拙地把地板拖干凈了,而我把桌子、椅子給抹干凈了。接下來是想辦法的時間了,我在杯子里盛滿水,周周端坐在椅子上,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試了好幾次,終于知道要一只手握住杯子的把手,另一只手輔助扶穩杯子才不會打翻杯子。
3歲8個月的時候,周周看見櫥柜上的蜂蜜,踮起腳去拿,蜂蜜是剛買回來的,相對她來說太重。周周一邊拿一邊說:“媽媽,我要吃蜂蜜。”話音還未落,她一只手沒拿穩,瓶子掉到地上,摔碎了。周周看著滿地的蜂蜜和玻璃碎片,鎮靜地跟我說:“媽媽,我沒拿穩,我把它打掃干凈。” 這是她用行動在表達她的歉意和該負的責任吧。我蹲下來看著她的眼睛柔聲說:“需要媽媽幫忙嗎?”周周說不要。我說:“我們要想想,要怎樣拿才不會打破蜂蜜瓶子呢?”周周略作思考,說:“要兩只手捧著才不會打翻瓶子。”我說:“這真是個好辦法,下次就這么拿。”我說這句話的時候,周周好像習以為常了,因為每次周周無意犯錯的時候我都會給她寬容。我們不怕孩子犯錯,但是每次犯錯后都要想辦法避免下次又犯相同的錯誤。后來我在周周的同意下和她一起把地上的玻璃碎片和蜂蜜打掃干凈了。
牛奶事例就是按照前面所提到的三點來處理的,錯誤發生后,我都是先包容孩子,安撫她的緊張情緒。由于牛奶打翻之后無法補救,直接就是讓周周承擔相應結果——沒有牛奶喝了,而不是再來一杯。最后是想辦法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到后來,周周打翻瓶子撒掉蜂蜜的時候,她已經知道該怎么做了。其實,別說是一杯牛奶、一瓶蜂蜜,周周曾經不小心摔壞過我的手機,我都沒有責備過她。凡是無意犯下的失誤,我都會包容她。而就是在這樣的包容之下,周周基本上沒有重復犯過同樣的錯誤。譬如她一直用瓷碗吃飯,打破過一個碗之后,她學習到“陶瓷是易碎”的,從那之后總是小心翼翼地拿碗,每餐吃完飯后收碗,都是輕拿輕放,很少打破碗。
孩子的錯誤在成長過程中隨時可見,需要我們包容、安撫、鼓勵,切忌指責孩子。對于一個有自尊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知道自己錯了,心中已經充滿了后悔和內疚,這時父母的理解和寬容會讓他心存感激,他會主動反思自己。如果此時父母予以指責甚至打罵,孩子會覺得羞辱、難堪。指責會吞噬掉孩子心中的愧疚,使其對錯誤變得心安理得,甚至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后故意犯錯,就是要和家長對著干。指責還會讓孩子為了逃避犯錯而不敢嘗試,有的孩子犯錯后為了逃避打罵,甚至學會了撒謊!更大的惡果是讓孩子失去自尊,久而久之,孩子會成一面“重錘也敲不響的鼓”。
還有一類錯誤其實是需要我們家長去給予支持的,那就是孩子的探索行為。我們幼兒園很多家長跟我說,孩子最喜歡搗鼓冰箱、電視機、DVD等電器,把遙控器及電器上的按鈕都弄壞了,怎么打罵都不聽。我對他們講,這是孩子對電器好奇,想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這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應該支持。家長粗暴地阻止了孩子,其結果是留住了電器等,但失去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得不償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探索,陪著孩子把那些東西拆開,再組裝,說不定一個小發明家就此誕生呢。
對孩子的錯誤應該分開來看,如果是故意犯錯,比如朝人吐口水、虐待小動物、攀花折枝等,要引導孩子辨別是非,弄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給孩子時間慢慢改正;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失誤,比如吃飯打碎碗、走路摔跤、損壞東西等,孩子已經知錯,心中會緊張和內疚的,我們要多包容甚至寬慰,并且幫助孩子分析導致錯誤的原因,想出避免犯錯的辦法;如果只是探索行為,比如搗鼓各種電器、玩具、用具,把它們拆開,這是孩子在探索和學習,我們不要阻止,最好和孩子一起探索。
沒有失敗哪有成功?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怕孩子犯錯,我們就無法放手。所以,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告訴自己:不怕孩子犯錯!
重點提示:
孩子犯錯了,父母指責、羞辱和粗暴會令孩子陷入恐懼、壓抑和仇恨;孩子犯錯,父母的包容、理解和鼓勵會讓孩子心存感激,反思自己,避免下一次失誤。對于一個有自尊的孩子來說,如果他知道自己錯了,心中已經充滿了后悔和內疚。孩子犯錯誤,如果是因為探索行為,其實也是需要我們家長去給予支持的。
下一篇:自私,從第一次獨占開始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孩子喜歡到廚房來搗亂咋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