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育兒詞典網 , 一個專業的育兒知識學習網站!
陽光明媚的上午,周周和曉曉在麥當勞玩滑滑梯。一個叔叔抱著一個約2歲半的小男孩過來了,坐在滑滑梯旁邊,叔叔說:“姐姐讓弟弟玩滑滑梯好不好?”說了好多遍,曉曉和周周面無表情,都沒理他。我走到周周面前問:“小弟弟想玩滑滑梯了,是不是讓他玩一下啊?”周周斬釘截鐵地說:“不行!”我又問:“為什么呢?”周周理直氣壯,“因為他沒有排隊!”多么充足的理由!我故意(說給那位家長聽)大聲地說:“因為弟弟沒排隊啊,那如果弟弟來排隊,你會讓給他嗎?”周周說:“會!”叔叔聽到了我們的對話,趕緊抱著孩子走了過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們排隊,我們排隊。”過了一小會兒,周周果然主動把滑滑梯讓給了小男孩。
“玩公共玩具要排隊,先到者先玩,后來者等待”,這個秩序在周周的心目中已經牢牢建立,她不僅自己嚴格遵守,還要求別人遵守。蒙臺梭利說:“兒童需要秩序就如動物離不開陸地,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秩序會產生自然的快樂。”
這種秩序感需要成人維護,如果孩子的秩序被破壞,孩子會感到非常痛苦。
有一次,我們住在外婆家,為晚上睡哪張床折騰了很久。事情是這樣的,周周先去的外婆家,那幾晚都是跟外婆睡。我去了之后,她選擇和我睡。外婆家有4張床,外婆一張,周周的表姐一張,舅舅舅媽一張,其中一張床沒有鋪好。外婆想省事,懶得鋪新床,安排我們睡她的床,打算自己跟周周的表姐擠一擠。周周不肯,她說:“這張床是外婆的,不是媽媽的,媽媽不能睡。”我問:“媽媽帶著你睡哪里呢?”我們樓上樓下轉了一圈,看了那3張床,周周都說是別人的,不是我們的,不能睡。我又問:“那我們睡哪里呢?”她說:“我們睡沙發吧。”我說:“沙發太小了,睡不下呀。”
周周的眼淚都快要掉出來了,看得出來這對她是個難題:別人的床不能睡,我們又沒有地方睡。她的內心秩序認定誰睡過那張床,那張床就是誰的了,而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用)。不管外婆怎么解釋,她仍然堅持要睡沙發,她帶著哭腔對我說,我們不能睡別人的床。看著她那痛苦而糾結的樣子,我不忍繼續為難她,也感動于她的堅持。我說:“你說得對,我們不能睡別人的床,我們再去看看別的地方是不是還有床。”我帶她去看那張沒鋪過的床,我想這張床在她來之后沒人睡過,她一定認為是“無主”的。
果然,周周看到這張床就破涕為笑。外婆只有苦笑的份兒,不能偷懶了,只得重新鋪床。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他們認為誰用過某樣東西,那樣東西就是誰的,其他人(包括自己)用就不行,不然就是破壞了秩序。
在周周兩歲多的時候,只要看見外面草地上有垃圾,她一定要撿到垃圾桶里,有時外婆會嫌垃圾比較臟,不允許她撿。周周非常痛苦,執意要撿垃圾。在她的心里,垃圾就應該扔進垃圾桶,這是她內心的秩序,如果看到垃圾沒有扔進垃圾桶,而是扔在地上,她就覺得不符合她的內心秩序,讓她感到痛苦。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周周總是堅決地捍衛著她心中的“秩序”,凡是打破她內心秩序的事情,她一定會堅持,直到達到符合她的內心秩序為止。我非常注意幫助她建立清晰、穩定的內心秩序,譬如垃圾扔垃圾桶、玩公共玩具要排隊、飯前要洗手等,一旦建立就不輕易改變,始終如一地要求她和自己都要嚴格做到,以免打破她內心的秩序,讓她產生混亂。
某日偶遇一位香港媽媽,她跟我講了一件關于秩序的事情,讓我非常震撼。她老家是江西的,十幾年前嫁到香港。我們聊到香港和內地環境差別的話題,這位媽媽說:“我帶著孩子來內地姨媽家做客,一次我們上街購物,大街上偶爾可以看到亂扔的垃圾。我們幾個大人說說笑笑,邊走邊吃東西,包裝袋隨手扔在地上。說來慚愧,在香港到處干干凈凈的,我不會亂扔,而在這里反正到處是垃圾,我也就‘入鄉隨俗’了。我們購完物后來到游樂場,準備帶孩子好好玩一下,我拉著他的手,發現他的手里攥著什么東西,扒開一看,竟然是一個揉成一團的塑料包裝袋!我驚呆了,要知道,從我們吃東西到我發現他這個包裝袋,已經3個小時了!也就是說,他攥著這個垃圾袋已經足足3個小時!我問孩子怎么還抓著啊?孩子的回答讓我們幾個大人汗顏,他說他沒有找到垃圾桶,不可以亂扔。我雖然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卻是在內地長大的,骨子里還是和大街上那些亂扔垃圾的人一樣啊!而我的孩子雖然只有5歲,卻比我們更能遵守基本的社會公德,我想這是因為他在香港長大,受到環境的影響吧……要知道在香港,找不到垃圾桶就攥著垃圾可是普遍現象。他已經被香港的文化徹底影響了,這讓我很欣慰。”
這個媽媽的話讓我回味了很久,社會環境和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個5歲的孩子在一個文明的、不亂扔垃圾的環境中長大,“不亂扔垃圾”的秩序已經深入他的內心,所以就算他來到一個遍地垃圾的地方,他仍然遵守心中的秩序,攥著垃圾不亂扔。反之,這位媽媽在一個“可以亂扔垃圾”的環境中長大,“可以亂扔垃圾”的秩序已經根植于她的內心,雖然她在干干凈凈的香港忍住不亂扔,但是一回到亂扔的環境就“原形畢露”。幼年形成的習慣會影響終生,這可以解釋這位媽媽和孩子的反差。
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如果您的孩子不遵守秩序,一定是某些成人沒有嚴格遵守,帶頭破了例;或者是成人沒有一致地要求孩子遵守。成人的世界有太多不守秩序的行為,無序的世界讓孩子思維混亂、無所適從。為什么許多孩子有攀花折枝、搶人東西、隨地吐痰等破壞秩序的行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所處的是一個無序的環境,無序的環境打亂了孩子的內心秩序,他不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允許的。
社會上的許多成人有很多不文明行為,譬如公園里、大街上或公共綠地上四處是塑料袋和飲料罐等垃圾,在醫院、車站售票窗口等處有插隊現象,而違反交通規則的更是很普遍,比如隨意變車道、過人行橫道不減速、機動車開上人行道、隨意鳴笛、亂停亂靠等。記得周周曾經多次批評過機動車的不文明行為。有一次,我和周周走在人行道上,一輛小轎車開上了人行道,周周看見了,對我說:“媽媽,你看那輛車不文明,開到我們走的人行道上來了,它怎么不走自己的道呢?”還有一次,有輛公交車從我們身邊經過,突然很大一聲鳴笛,把我們都嚇了一跳。周周很生氣地說:“這輛車真沒素質!”從她嘴里說出“沒素質”三個字,我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問她:“你覺得這輛車怎么沒素質了呢?”周周說:“因為它這樣……”說畢,她用盡全力模仿車子鳴笛的聲音,“嘀……它應該小聲一點啊,那樣才是禮貌的。”
還有其他不文明行為,譬如亂扔垃圾、闖紅燈、踐踏草坪等,成人種種不文明不守秩序的行為,周周都會一針見血地指出來。我每次都會肯定地告訴她,這些都是不文明的,是不允許的。我想,這些成人不守秩序的深層原因,也源于他們在童年時期成長在一個無序的環境里。
如果孩子處在一個人人都遵守秩序的社會,他們自然會堅守秩序,而如果每個孩子都遵守秩序,他們長大后也會遵守秩序,這樣的社會自然是一個有序的社會。二者互為因果,反之則是一個惡性循環。
重點提示:
社會環境和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幼年形成的習慣會影響終生。
遵守秩序是孩子從小就應該培養的品質,否則長大后,孩子可能因為違反秩序而遭遇挫折,甚至是不幸。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如果孩子已經把遵守秩序當成習慣,一旦建立就不輕易改變,始終如一地要求自己嚴格做到。
孩子遵守秩序,有些是父母培養的,有些是孩子被父母潛移默化影響的。如果有的孩子不遵守秩序,一定是某些成人沒有嚴格遵守,帶頭破了例;或者是成人沒有一致地要求孩子遵守,根本原因還在于孩子所處的是一個無序的環境,無序的環境打亂了孩子的內心秩序。
下一篇: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了怎么辦?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寶寶為啥會“小氣”?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